- 年份
- 2024(9486)
- 2023(13852)
- 2022(12027)
- 2021(11175)
- 2020(9445)
- 2019(21980)
- 2018(21586)
- 2017(41892)
- 2016(22232)
- 2015(25073)
- 2014(24743)
- 2013(24711)
- 2012(23029)
- 2011(20679)
- 2010(20784)
- 2009(18972)
- 2008(18400)
- 2007(16188)
- 2006(14397)
- 2005(12204)
- 学科
- 济(95300)
- 经济(95186)
- 业(61633)
- 管理(59530)
- 企(47102)
- 企业(47102)
- 方法(43394)
- 数学(38232)
- 数学方法(37842)
- 农(35267)
- 中国(24671)
- 农业(23456)
- 地方(22829)
- 业经(21956)
- 财(21919)
- 学(19678)
- 制(16398)
- 贸(15422)
- 贸易(15411)
- 易(14847)
- 环境(13838)
- 理论(13820)
- 和(13359)
- 技术(13349)
- 融(13310)
- 金融(13306)
- 务(12951)
- 财务(12886)
- 财务管理(12856)
- 银(12659)
- 机构
- 大学(315283)
- 学院(312767)
- 管理(126719)
- 济(125099)
- 经济(122348)
- 理学(110324)
- 理学院(109050)
- 管理学(107136)
- 管理学院(106568)
- 研究(105278)
- 中国(77653)
- 京(67136)
- 科学(65226)
- 财(56608)
- 农(55016)
- 所(51804)
- 中心(48819)
- 业大(48653)
- 研究所(47242)
- 江(46332)
- 财经(45477)
- 范(43114)
- 师范(42786)
- 北京(42169)
- 农业(41922)
- 经(41522)
- 院(37953)
- 州(37361)
- 经济学(37272)
- 师范大学(34819)
- 基金
- 项目(219578)
- 科学(172932)
- 研究(161483)
- 基金(159796)
- 家(138787)
- 国家(137329)
- 科学基金(118277)
- 社会(102388)
- 社会科(96818)
- 社会科学(96788)
- 省(86706)
- 基金项目(85696)
- 自然(76603)
- 自然科(74795)
- 自然科学(74776)
- 自然科学基金(73411)
- 教育(73275)
- 划(71493)
- 编号(66035)
- 资助(65362)
- 成果(53405)
- 重点(48496)
- 部(48479)
- 发(46682)
- 课题(45067)
- 创(44941)
- 创新(41830)
- 科研(41715)
- 教育部(41707)
- 国家社会(41640)
- 期刊
- 济(139501)
- 经济(139501)
- 研究(93387)
- 中国(61658)
- 农(54278)
- 学报(50970)
- 科学(46983)
- 管理(43928)
- 财(40795)
- 大学(39346)
- 农业(36979)
- 学学(36840)
- 教育(35108)
- 融(27965)
- 金融(27965)
- 技术(25969)
- 业经(24772)
- 财经(21721)
- 经济研究(20856)
- 问题(18348)
- 经(18327)
- 图书(17460)
- 业(17183)
- 版(15842)
- 理论(15697)
- 科技(15483)
- 资源(15055)
- 技术经济(14784)
- 实践(14507)
- 践(14507)
共检索到461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海
本文选取中国中部一个“城中村”的选举换届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考察了村委会的选举过程。由于一份旨在争夺主任职位“传单”的出现,彻底撕裂了平静的选举过程和村庄权力格局,家族、地缘和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年轻者和年长者相互竞争,致使城中村的选举异常激烈。在确定村庄最高掌权者无望后,竞争的重点开始转移到3位成员之中的委员一职位。本文结论认为,从城中村的政治生活来看,虽然选举的村民是原子式的,但选举权利的表达却是组合式的,组合的方式主要有家庭式、地缘式和组别式。虽然选举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并且每3年就可享受一次,但对经济发达的村庄而言,它将常常阻断村庄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选举的周期变动必将影响到经济...
关键词:
家族 城中村 选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双 童心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升级的重要步骤正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并必将继续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武汉市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为例,从供给、需求和价格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现有的改造方式而言,其增加了土地与商品房的供应量,拉高了市区内部分市场的房价,改变了供给结构,但对需求影响甚微。因此城中村改造宜从改造主体、方式和进度上加以调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罗吉 彭阳 陶德凯 何浩 哈思杰
一直以来,我国城中村改造都需要支付高额的拆迁改建成本,解决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规划加强对土地深度利用获取额外收益,以此来平衡改造的经济需求,但由于城中村可利用面积有限,提高土地收益意味着更高的土地利用强度或是更能迎合市场的用地开发结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改造规划会与既定的城市规划控制体系之间产生摩擦。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以武汉市已完成的38个村湾改造规划为例,从实证分析评价入手,总结归纳了当前城中村改造规划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部改良和外部协调并举的规划协调思路,具体通过优化当前城中村改造中的规划技术、方法和定位,减少编制改造规划的社会成本。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 规划协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傅晨 刘梦琴
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用"城市的眼光"看待"城中村"及其问题,把"城中村"归结为城市问题。本文将"城中村"定义为制度意义的农村,将"城中村"作为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是突破"制度瓶颈"。
关键词:
城中村 “三农”问题 研究视角 制度创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艺红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二元土地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政府无度征地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廉租房供应职能缺失的表现,也是城中村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更是失地又失业的城中村村民自我救赎的结果。只要城中村产生的制度基础存在,其在可见的未来并不可能完全消失。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乡二元化制度 利益博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锦翌 彭建东 李志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存量空间规划及提升问题的研究意义愈发重大。文章围绕"在地边缘化"问题,以武汉市先建村为例,解析中部大城市城中村发展中所出现的特殊困境,揭示其特征与机制。实证表明,由于地方政府的企业化治理方式、空间规划的开发约束及行政责任下放的制度安排,此类城中村面临改造受阻、土地流失、村民就业无门、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恶化等多方面问题,陷入"在地边缘化"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春飞 罗小龙 田冬 刘永敬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有现象。在就地城镇化的视角下,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晋江市和石狮市的8个典型城中村为例,研究半城镇化地区城中村。研究发现,相比较于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城中村房屋出租率相对较低,移民群体以家庭形式为主,并且呈现出长期租住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该地区城中村出现了土地利用无序、房屋空置闲置较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就地城镇化下城中村健康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城中村 社会空间 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夏正伟 宋玉姗
基于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对常州市的三个保留型城中村进行了现场调查与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视觉秩序角度的城中村空间环境改造,并不能有效塑造多样性的日常生活;居住者基本的居住、家务、交通出行、购物以及娱乐与交往等日常生活仍缺乏必要的空间、环境与行为设施的支持。依托空间句法技术,提出了区位优势下分片区的差异化出租,公共空间的功能优化设置以及优化步行网络等策略建议,从而为更多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日常生活创造适宜的空间载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 许丽遐
居家养老是城中村老年人的主流愿望。河北省城中村老年人对居家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文化服务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病状况、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收入水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是影响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重要因素。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家庭养老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齐居家养老服务短板,促进城中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林
从全息理论讲,深圳特区的城中村是全国落后地区在深圳的投影,城中村的存在具有长期性。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大都市也有大量的贫民区,城中村并不是深圳特区的耻辱。深圳特区的城中村在降低城市营商成本、增加城市活力、解决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城中村的存在对于深圳的发展至关重要。城中村的治理,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理想。
关键词:
深圳特区 城中村 改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青 蔡银莺
研究目的:基于对武汉市洪山区两个已拆迁城中村原住民的调研数据,分析拆迁对原住民社会阶层变化的影响,为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城中村治理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在软件LatentGold 4.5中进行客观分层模型和住房分层模型估计,归纳拆迁前后社会客观阶层与住房阶层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研究结果:拆迁前社会客观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拆迁后中间退休阶层与零工底层群体融合形成新的零工退休阶层,客观社会阶层类别减少,社会分层趋于同质化,阶层分化减弱。拆迁后城中村居民住房的绝对价值均有所提高,住房价值整体的不平等差异减弱,而各个客观阶层内部住房价值的非均衡性均有所增加,阶层间的住房价值差距也随着拆迁而扩大。住房分层与社会客观分层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前者未打破人们原有的社会客观位置而重构社会阶层,但也并未与客观分层表现为完全的一致性,而是不同客观阶层的住房价值分布特征各不相同。研究结论:未来应重视拆迁对城中村居民的住房财产、社会阶层等各方面的影响,针对城中村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探寻规范化、差别化且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拆迁补偿制度,以缓和阶层矛盾。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是政府与城中村的居民就其手中的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所做的一笔交易。这个交易能否达成,关键要看价格,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就在定价上。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土地交易 定价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林
城中村的形成既源于城乡差距导致的穷人进城,也植根于我国严格的城市管理制度、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传统城中村改造由政府主导,容易过于追求速度,见物不见人,耗资巨大,成为"绅士化运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政府对庞大新移民住房保障仍有困难的情况下,应探讨城中村存续下的再生策略,通过借鉴"城市针灸法"来改善城中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原地再生。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津逵
空间上的“脏乱差”,不过是城中村冰山之一角。中国可能有一夜之城,却不可能有一天内完成的城市化。在城市化中还农民以发展的权力,他们自己就会因应市场,成为城市化中积极行动的主体。
关键词:
城中村 农民安置区 廉租屋区 土地发展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