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75)
- 2023(18246)
- 2022(15680)
- 2021(14431)
- 2020(12322)
- 2019(28045)
- 2018(27677)
- 2017(53146)
- 2016(29116)
- 2015(32573)
- 2014(32069)
- 2013(31362)
- 2012(28569)
- 2011(25722)
- 2010(26050)
- 2009(24577)
- 2008(24195)
- 2007(21806)
- 2006(18872)
- 2005(17068)
- 学科
- 济(112837)
- 经济(112682)
- 管理(84275)
- 业(80013)
- 企(66923)
- 企业(66923)
- 方法(52195)
- 数学(45945)
- 数学方法(45230)
- 财(33420)
- 农(31350)
- 中国(29856)
- 制(29611)
- 贸(25516)
- 贸易(25503)
- 业经(25209)
- 易(24894)
- 学(23824)
- 银(23673)
- 银行(23611)
- 行(22338)
- 地方(21619)
- 务(20361)
- 财务(20299)
- 财务管理(20244)
- 农业(20207)
- 融(19695)
- 金融(19691)
- 企业财务(19140)
- 体(18126)
- 机构
- 学院(408816)
- 大学(407869)
- 济(165325)
- 经济(161881)
- 管理(154271)
- 研究(136946)
- 理学(133105)
- 理学院(131582)
- 管理学(128854)
- 管理学院(128115)
- 中国(106633)
- 科学(85842)
- 京(85184)
- 财(79185)
- 农(75526)
- 所(70273)
- 业大(64129)
- 研究所(63900)
- 中心(63660)
- 财经(62483)
- 江(62276)
- 农业(59819)
- 经(56587)
- 北京(53021)
- 经济学(51508)
- 范(51484)
- 师范(50804)
- 院(49366)
- 州(49355)
- 经济学院(46718)
- 基金
- 项目(276294)
- 科学(216352)
- 基金(200612)
- 研究(195893)
- 家(177968)
- 国家(176287)
- 科学基金(149728)
- 社会(124421)
- 社会科(117986)
- 社会科学(117952)
- 省(108959)
- 基金项目(105647)
- 自然(98818)
- 自然科(96577)
- 自然科学(96547)
- 自然科学基金(94799)
- 划(92151)
- 教育(91399)
- 资助(82729)
- 编号(78348)
- 成果(63261)
- 重点(63121)
- 部(60582)
- 发(58706)
- 创(58137)
- 课题(54656)
- 创新(54370)
- 科研(53769)
- 教育部(51775)
- 计划(51733)
- 期刊
- 济(178623)
- 经济(178623)
- 研究(116786)
- 中国(80168)
- 学报(70517)
- 农(68464)
- 财(63266)
- 科学(62282)
- 管理(56072)
- 大学(52573)
- 学学(50025)
- 农业(44723)
- 融(44570)
- 金融(44570)
- 教育(41614)
- 技术(34153)
- 财经(31079)
- 业经(29609)
- 经济研究(29409)
- 经(26623)
- 业(24519)
- 问题(23748)
- 版(21322)
- 贸(20833)
- 统计(19942)
- 技术经济(19439)
- 科技(19232)
- 策(18625)
- 商业(18360)
- 理论(18317)
共检索到605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杰 陈骁
从住区视角研究家庭非通勤出行能耗影响途径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石家庄、郑州和太原三个城市家庭的非通勤出行能耗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住区建成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生活方式和交通工具均对非通勤能耗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建成环境的总体影响略低于其他三个方面。住区建成环境对非通勤能耗的作用形式以间接影响为主,提高路网密度和均衡度,增加住区周边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有助于减少私家车购买和使用频率,进而降低非通勤能耗。机动车补助和停车便捷程度也是影响家庭购车决策和出行模式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杰 杨阳 陈骁 毛其智
本文基于济南家庭入户调研数据,构建了以住区建成环境为自变量,家庭出行能耗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研究在控制了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可能影响的前提下,对家庭出行能耗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模型结果显示住区建成环境特征与家庭出行能耗相关,启发我们应该从土地混合利用、小网格街坊,以及步行、公交导向型城市设计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限制家庭出行能耗增长。
关键词:
家庭出行能耗 住区建成环境 多元线性回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艺帆 石飞 徐晓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时空影响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性和居民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对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应急管理和拥堵预防措施的决策科学性以及促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实时出行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交通可达性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2018年1月25日暴雪天气对南京市道路行程车速的影响以及典型居住小区(6个)交通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雪天气的早高峰时段,不同居住小区到主城区的可达性变化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可达性变化值90%集中在-10~10min,65%集中在-5~5min,变化幅度70%集中在-20%~20%。暴雪天气下南京市早高峰交通出行基本正常,主要原因有连夜扫雪除冰工作的保障与小汽车出行量的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响应极端天气的重点管理区域除新街口地区外,还应拓展包含河西商务区和跨江隧道出口地区。
关键词:
极端天气事件 可达性 通勤出行 南京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戴晓 过秀成 樊钧 潘敏荣 郑美娜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占录 张雅婷 康明明
研究目的:分析家庭结构对农民流转土地意愿的影响,并揭示其内部机理的形成,以期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家庭人口特征、土地使用特征、户主个体特征及家庭决策特征4类外源潜变量会显著影响农地流转意愿;(2)可观测变量对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其中,家庭总人口、实际经营及流转土地面积、户主年龄、家庭内部矛盾解决方式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好,即家庭总人口越多、实际经营及流转土地面积越小、户主年龄越大、依赖于内部解决矛盾的家庭更愿意流转农地。研究结论:家庭结构主要通过主动依赖、扶养压力、收入偏好、农地保障、决策信息5种机理对流转意愿产生影响,未来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应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恬 陈远生 杨琪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能源消耗是水系统终端消费环节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典型测试和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9个城市的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环境因素、家庭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的用水能耗强度介于(11.04~20.78)k Wh/m3之间;大部分研究区域冬季能耗强度显著大于夏季。气温是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气温越高,室内温度和出水温度越高,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越低。家庭自身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洗浴频率、家庭节水行为数量与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人均日用水量、洗浴温度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平房...
关键词:
水资源 城市家庭用水 能耗强度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月菊 陈文江 李勇进 王娜
人口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资源消耗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研究以人口规模、人口增速等宏观人口学统计指标测量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度,忽视了家庭资源消费并非简单的个人消费之和。文章基于IPAT等式,分别构建了家庭户数模型和人口规模模型,并运用"修正后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比较分析了家庭规模、家庭户数和人口规模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户数增长和人口规模扩大都会刺激能源和水资源消费的进一步增长,但前者的刺激作用大于后者,且两者的作用差距不断扩大。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能源、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家昌 顾金宏
本文从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动机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度量指标,构建了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的决策模型。然后基于专门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洪旭 黄莹 赵黛青 肖荣波
以我国5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其2000~2010年的样板数据,分析人口密度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并通过STIRPAT模型评估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城市空间形态和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居民收入是影响我国典型城市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城市空间形态要素。2人口密度与人均出行能耗呈显著负相关,与欧美城市相比,我国典型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更显著。3当人口密度大于200人/hm2时,其对出行能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建成区面积对出行能耗的影响不显著,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会导致居民出行能耗升高。4当人口密度小于200人/hm2时,建成区面积是影响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陈舒怡 王国恩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文涛 葛幼松
在"新五化"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交通结构的"低碳化"转向已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这取决于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通过实测和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研究区域道路环境数据和居民出行特征与方式选择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5个道路环境因子,并构建道路环境因子、居民出行特征与居民出行方式间的多项Logit模型,以探讨道路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建筑高度因子和绿化覆盖率因子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有较大影响,随着建筑高度的提升,选择步行的概率显著提高,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的概率显著下降;随着绿化覆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顺成 肖卫东 王志宝
以山东省57个城市单元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家庭、住宅、城市和区域等多样化的视角对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家庭部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探索性地分析了相关要素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有关能源消费的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某些影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抵作用。实证研究证实,所选定的城市类型、城市特性、住宅特征、家庭属性、私家车使用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等6类影响因素对家庭部门的碳排放产生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佳雯 何仲禹 翟国方 胡洋
以南京为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民通勤距离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住房区位尤其是住房到市中心的距离对通勤距离影响最大;其次是住房价格,但是影响力有限;住房质量对通勤距离的直接影响虽然不显著,但是能通过作用于其他变量间接影响通勤距离;研究进一步发现居民的年龄和家庭收入也与通勤距离间接成正向因果关系。基于此,最后对改善城市居民通勤和解决职住平衡问题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斯达 李翔宇 吴先宇 尹志伟 徐帅 康柳江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迅速向都市圈范围内扩展。该文研究薪资水平、交通拥挤等要素对都市圈居民工作、居住地选择和通勤行为的影响,构建双城(都市圈)系统居民职住选址与通勤的社会最优模型,以反映城市集聚效应(正外部性)和拥挤效应(负外部性)之间的取舍关系。双城系统包括1个大城市和1个小城市,通过解析拥挤条件下的通勤成本,获得城际通勤者空间分布的边界曲线,据此测算市内、城际通勤者共同作用下的系统社会净收入。该社会净收入取决于工资、通勤成本和农业租金等,进而将社会最优写成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双城系统中的最优职住分布与通勤人口。上海—嘉兴双城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的现状居住、就业人口均偏多,未来应鼓励在上海工作的上班族居住在周边城镇并通过城际铁路通勤,可提高社会净收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斌栋 吴江洁 尹春 陈玉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居民通勤与健康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但已有研究缺乏基于全国跨城市居民通勤时耗与居民全方位健康关系的检验,也缺乏对性别和通勤经验的异质性分析。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通勤时耗与居民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健康行为与结果、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通勤时耗会显著降低居民自评健康、增加居民感觉身体不适的可能、减少居民睡眠时间、降低居民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发现,通勤时耗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即通勤时耗对健康的负面效应对男性居民更弱。除客观健康外,通勤经验能够缓解通勤时耗对居民健康的负面效应。因此,缩减居民通勤时耗、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