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4)
- 2023(4585)
- 2022(3815)
- 2021(3894)
- 2020(3016)
- 2019(6985)
- 2018(6896)
- 2017(11541)
- 2016(7143)
- 2015(8108)
- 2014(8094)
- 2013(7063)
- 2012(6579)
- 2011(5930)
- 2010(6276)
- 2009(5450)
- 2008(5468)
- 2007(5292)
- 2006(4847)
- 2005(4291)
- 学科
- 济(19242)
- 经济(19097)
- 教育(19003)
- 中国(14402)
- 业(13950)
- 管理(13053)
- 企(12372)
- 企业(12372)
- 理论(9815)
- 方法(8556)
- 农(7051)
- 财(6506)
- 学(6129)
- 业经(5609)
- 教学(5574)
- 数学(5523)
- 数学方法(5444)
- 和(5258)
- 发(4729)
- 农业(4375)
- 发展(4333)
- 展(4211)
- 社会(4084)
- 技术(3891)
- 制(3850)
- 革(3756)
- 研究(3705)
- 务(3686)
- 财务(3681)
- 财务管理(3677)
- 机构
- 大学(94412)
- 学院(87949)
- 研究(34639)
- 济(30261)
- 经济(29414)
- 管理(27715)
- 教育(27471)
- 理学(23655)
- 范(23367)
- 师范(23300)
- 理学院(23252)
- 管理学(22721)
- 管理学院(22510)
- 京(21431)
- 师范大学(19531)
- 中国(19300)
- 科学(18225)
- 所(16401)
- 财(15856)
- 研究所(14819)
- 北京(14730)
- 中心(14342)
- 江(14254)
- 财经(12499)
- 职业(12086)
- 院(12047)
- 技术(11908)
- 经(11419)
- 州(10790)
- 教育学(10721)
- 基金
- 项目(54798)
- 研究(49407)
- 科学(45698)
- 基金(37742)
- 家(32079)
- 社会(31946)
- 教育(31383)
- 国家(31223)
- 社会科(28705)
- 社会科学(28694)
- 科学基金(26089)
- 编号(22486)
- 成果(21985)
- 省(21353)
- 划(20411)
- 基金项目(18890)
- 课题(18636)
- 年(16014)
- 部(14766)
- 资助(14645)
- 规划(14525)
- 性(14043)
- 教育部(13913)
- 项目编号(13667)
- 重点(13660)
- 自然(13620)
- 自然科(13295)
- 自然科学(13292)
- 自然科学基金(13088)
- 发(12436)
共检索到146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山
民众在分享经济高速发展成果时,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尤其是收入差距增大、社会阶层固化等公平性问题,不断激发各界的思索。各类媒体对出生背景与教育的持续报道,促使民众和政府深思。重点高校普通家庭子女比重、状元父母职业分布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均佐证当前社会流动变缓趋势。借助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探果寻因,家庭各类资本差异、城乡社会资本失衡和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偏差,对子代的教育和就业影响深远,是社会流动减缓的关键因素。并依此,从家庭、政府、社会和教育资源四个维度提出推动社会流动的财政建议。
关键词:
社会流动 社会阶层固化 教育 家庭资本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蔡庆丰 程章继 陈武元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庭教育期望传导的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以及资源获取效应。在决胜教育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弥补社会资本短板,增强家庭教育期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有效途径,为此,弱势阶层家庭可以积极利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并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内驱力;国家及社会应当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弥补弱势阶层社会资本劣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月季 张颖 陈新锋
良好的代际流动可以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家庭成员的教育和社会资本是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流动的重要通道。文章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从教育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两者对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流动的影响机理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代际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女性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并未显著影响代际流动;尽管父代受教育水平并不直接影响家庭代际流动,但它在男性子代的代际流动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资本在农村家庭代际流动中的作用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子代通过社会资本路径求职能够促进其向上的代际流动,而社会资本在女性子代的代际流动中并未发挥显著作用;进一步的区域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的代际流动不明显,且一级地区、二级地区均呈现微弱向下的流动趋势,三级地区呈现微弱向上的流动趋势。由此提出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维护农村家庭的社会网络和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信息等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力行 周广肃
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借贷约束使得底层家庭无力对子女进行最优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此同时,富裕家庭则不受借贷约束的影响,总体结果是社会流动性减弱。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和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借贷约束确实提高了居民收入和教育的代际传递弹性,降低了社会流动性。在匹配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数据后发现,公共教育支出可以缓解家庭层面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提高教育水平的代际流动性。
关键词:
社会流动 借贷约束 教育财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靳振忠 李子联 严斌剑
家庭在中小学阶段展开的“教育军备竞赛”是我国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重要话题。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中小学阶段微观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数据,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估算的省级代际流动指标,考察了地区代际流动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区代际流动会影响中小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且这一结论不因子辈的性别、所处教育阶段、户籍、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校外教育支出类型而改变。(2)教育回报是地区代际流动影响中小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重要渠道,其会随着地区代际流动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合理引导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规范“影子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叙 夏显力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原始社会资本、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影响以及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对新型社会资本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原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初次非正规就业效果明显;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获得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进而影响其家庭迁移。因此,需注重新型社会资本的培育,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原始社会资本"向"新型社会资本"的延展。此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消除市场歧视,为乡城流动人口提供更完善的就业信息,最终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家庭迁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迎霞
当前社会流动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能否成为助推社会流动的有效手段?运用CHARLS(2015)数据定量检验了教育的代际传递性。研究发现: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代际传递特征,且父亲对子代的教育传递性略高于母亲,父代对女儿的影响略大于儿子,代际传递在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因此,政府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城乡均等化配置,在农村帮助女孩接受初中以上非义务教育,为已婚、已育妇女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机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教育代际传递 有序选择模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进
社会资本计量研究面临三重困境:是否可计量的争议、计量指标体系的争议和数据信息采集的困难。本文借鉴舒尔茨人力资本初始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剩余法"思想,尝试通过间接计量的方法展开测度,结合调查数据,探索社会资本的计量方法和家庭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参与的关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诗婧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个体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研究教育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传递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5年间的数据,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教育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在将父母与其子女信息进行匹配后,本文主要采用Sobel单侧检验和Bootstrap这两种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两种检验方法均得出相似结论,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教育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中发挥中介作用,约占总效应的33%左右。同时,与其他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相比,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人力资本提高的贡献较大。本文进一步发现虽然父母教育人力资本对子女教育人力资本的直接影响较大,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也值得关注。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除了通过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外,促进收入平等也是值得考虑的方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栋梁 邱黎源 孟晓雨 马双
本文重点考察了准备创业的家庭在创业前对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储存情况。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和2013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创业家庭仍然面临显著的流动性约束。控制户主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地区宏观经济特征的异质性后,家庭净财富水平每增加1%,家庭创业的概率会显著增加0.0162个百分点,而推进金融市场化程度可以显著缓解这种创业的财富门槛效应。但从家庭储蓄率上看,准备创业的家庭储蓄率比其他家庭平均要低6.05个百分点,物质资本的储蓄并非是家庭实现创业的主要措施。相反地,增加家庭在社会网络上的支出,如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支出,并拥有更高的向非亲属转移支付比例,帮助家庭实现了创业。这反映了中国家庭特有的创业实现路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宏伟 胡浩钰
收入流动性是反映各阶层收入固化的重要指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 0年、201 2年和201 4年的数据,选取多个指标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流动四个维度出发,分别讨论了不同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显著增加,但东、中、西部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呈下降趋势,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存在固化现象且不断加剧;四种主要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学历教育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关键词:
农村家庭 人力资本投资 收入流动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潘静 陈广汉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户籍等制度约束,表现出诸如非"举家"迁移、"抱团"等独特现象。"家庭决策"和"社会互动"是解释这些独特现象的两个重要视角。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实证探讨家庭决策机制和社会互动效应对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两类因素对家庭劳动力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的作用。结果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较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其劳动力外出打工率较高;村庄社会网络对家庭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家庭社会网络对劳动力省内流动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跨省流动具有正向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家庭决策 社会互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天德 黎淑晶 余益兵 王禭晴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璐婵 刘艺
在低生育率和高教育消费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引导流动人口群体释放生育潜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基于2017年的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探究了乡—城流动育龄家庭的教育消费水平与生育决策间的关系,发现乡—城流动育龄家庭校外教育消费水平较高,样本家庭普遍处于实际生育数量小于理想生育数量的“生育抑制”状态,生育决策较为保守。回归结果显示,教育消费水平对生育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教育消费水平越高,乡—城流动育龄家庭的生育决策越保守,其中校外教育支出对生育决策影响的强度更大,且受教育程度、赡养负担、家庭月工资收入与留守未成年子女数量均会调节教育消费与生育决策间的关系。就影响机制而言,过高的教育消费一方面会推高家庭总支出和挤出其他消费,进而增加流动家庭的经济脆弱性和相对贫困风险,另一方面会引发并积累焦虑情绪和催生消极主观心理,因此育龄群体的客观经济效用和主观心理效用不断降低并打破成本—效用平衡状态,最终促使流动家庭做出保守的生育决策。未来政策需从客观经济效用和主观心理效用入手,以塑造理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流动家庭教育消费回归理性,缓解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重振育龄家庭的养育信心,同时构建教育成本分担网络,搭建生育友好环境,积极回应流动家庭随迁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齐学红
文章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影响的复杂性、变动性,以及互动关系的多样性,资本的概念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以及学校知识分配的不均等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为理解现代学校的功能以及学校与家庭之间互动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