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97)
- 2023(10749)
- 2022(9027)
- 2021(8808)
- 2020(7380)
- 2019(16765)
- 2018(16153)
- 2017(31018)
- 2016(15957)
- 2015(17582)
- 2014(17127)
- 2013(16470)
- 2012(14560)
- 2011(12279)
- 2010(11910)
- 2009(10492)
- 2008(9958)
- 2007(8078)
- 2006(6450)
- 2005(5159)
- 学科
- 济(57920)
- 经济(57843)
- 业(50315)
- 管理(49807)
- 企(39955)
- 企业(39955)
- 财(29904)
- 方法(29852)
- 数学(26783)
- 数学方法(26384)
- 农(20165)
- 中国(16622)
- 务(14866)
- 财务(14824)
- 财务管理(14775)
- 农业(14248)
- 企业财务(14078)
- 财政(13347)
- 业经(12911)
- 制(12669)
- 地方(11319)
- 政(10803)
- 贸(10650)
- 贸易(10647)
- 易(10414)
- 技术(9384)
- 理论(9256)
- 学(9230)
- 银(9208)
- 银行(9197)
- 机构
- 大学(202815)
- 学院(202726)
- 济(85139)
- 管理(84633)
- 经济(83707)
- 理学(74679)
- 理学院(73982)
- 管理学(72725)
- 管理学院(72331)
- 研究(60169)
- 财(47366)
- 中国(46172)
- 京(39271)
- 财经(34824)
- 科学(34341)
- 经(31987)
- 中心(30375)
- 江(28007)
- 业大(27594)
- 经济学(27348)
- 农(27033)
- 所(26734)
- 财经大学(26210)
- 范(25224)
- 师范(24993)
- 经济学院(24932)
- 研究所(24097)
- 北京(23371)
- 商学(22686)
- 商学院(22494)
- 基金
- 项目(148271)
- 科学(119486)
- 基金(111340)
- 研究(111196)
- 家(96324)
- 国家(95168)
- 科学基金(84062)
- 社会(73927)
- 社会科(70165)
- 社会科学(70147)
- 基金项目(59359)
- 省(56855)
- 自然(53105)
- 自然科(51943)
- 教育(51942)
- 自然科学(51927)
- 自然科学基金(50983)
- 划(47273)
- 编号(44356)
- 资助(43724)
- 成果(34848)
- 部(33763)
- 重点(32907)
- 创(32073)
- 国家社会(31921)
- 发(30922)
- 教育部(30279)
- 人文(29920)
- 创新(29873)
- 制(29560)
共检索到286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鹏 吴明朗 张翔
贫困被视为人类幸福的敌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返贫风险,财政对阻止返贫的机制及效用值得重视。本文探讨返贫发生机制及财政“阻返”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在A-F多维贫困测量的基础上识别家庭的多维返贫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家庭财政转移支付的“阻返”效应。结果显示:家庭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显著阻止脱贫家庭返贫的可能,现金转移支付的“阻返”和阻止致贫或持续性贫困效果不明显。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段立中 成春林
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包括可得性、使用性和健康性三个维度的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探究普惠金融防止返贫的作用。结果表明:首先,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其分维度指数均与多维贫困脆弱性显著负相关;其次,机制检验表明,普惠金融可以显著降低多维贫困水平及其不确定性;再次,普惠金融减缓多维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在农村比在城镇更明显,在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明显;继次,随着分位数水平的提高,可得性的作用整体呈下降趋势,使用性和健康性的作用整体呈上升趋势;最后,分不同金融服务和产品来看,银行存贷款、养老保险和商业性保险防止返贫的作用明显。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美 张昌柱 李春根
在阐释生计脆弱性与脱贫户返贫风险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脱贫家庭返贫风险的测度指标体系并测算其返贫风险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农村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较低,西部地区农村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较高,且同时面临外源风险和内源能力较弱双重困境;风险适应能力强弱是引致返贫风险的主要指标,五项资本贡献率不尽相同,其中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是增强风险适应能力的主要贡献因子。在此基础上,可从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判断预警级别、预警等级情况核查、预警措施介入、预警措施评估五个方面构建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可聚焦易返贫地区,预防外源返贫风险,提升农村脱贫家庭抗风险能力,完善落实防止返贫预警帮扶机制。
关键词:
脱贫家庭 返贫风险 风险测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君平 谭清香 曲颂
本文从"收入—消费—多维"视角探究了中国进城农民工家庭贫困的规模、程度、空间分异及其内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贫困类型以消费贫困和选择性贫困为主,同时相对贫困问题较为严重。进城农民工家庭抵御外部因素对收入冲击的能力远弱于抵御外部因素对消费冲击的能力,此种情况在中部地区尤甚。中部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多维贫困最轻微,而西部地区最严重,且随着贫困维数的提高,相应维数的贫困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分维度和区域考察,教育维度贫困是造成中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多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健康维度贫困只是导致东北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多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生活方面的卫生厕所、沐浴设施、炊用能源以及资产数量等维度的被剥夺情况最严重。经济落后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多种贫困发生率、平均剥夺份额和多维贫困的最高维数并不必然高于经济发达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进城农民工家庭十维脱贫率同n维(1≤n≤8)贫困发生率之和相近,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进城农民工家庭十维脱贫率低于中国平均水平。此外,进城农民工家庭收入(或消费)贫困与多维贫困属于互补关系,二者兼具差异性和关联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嘉 蒋承 胡涟漪
研究目标:分析民生性财政支出对我国家庭多维贫困的作用机制及减贫效应。研究方法:利用2004~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面板数据,测度我国家庭的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并构建多层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多维贫困主要是能力贫困;民生性财政支出对我国家庭的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对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比城镇家庭更为显著;投资性民生支出的减贫效应比转移性民生支出更为显著。研究创新:动态分析了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并控制了个体内、个体间和地区的异质性。研究价值:政府既需要完善社会机会的政策安排,注重对贫困人口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也需要加强防御性保障制度的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星 韩烨
文章基于微观视角,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考察补充医疗保险对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而对补充医疗保险的减贫与防返贫效应进行综合性评估,并进一步研究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对不同收入组群居民贫困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补充医疗保险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够缓解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但是经济能力不足和突发疾病冲击直接制约贫困居民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的意愿。突发疾病冲击下出现贫困群体购买意愿增强和购买能力不足的非对称性结果,进一步加剧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因此,构建“支持型贫困专项补充医疗保险”的防返贫长效机制势在必行。除此之外,个体异质性在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中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尤其是要关注老年贫困居民和非独居贫困居民,这为中国未来防返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方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思琦 田容至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教育代际流动对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并引入交互项考虑数字金融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有效降低家庭返贫风险,教育代际流动性越高,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越低;数字金融发展对教育代际流动的减贫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在父代教育背景较低的群体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瑞晶 王丽媛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以及家庭财务脆弱性的非线性中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对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呈U型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返贫风险先下降后上升。第二,数字金融防返贫非线性效应的中介机制是通过家庭财务脆弱性实现的,数字金融的适度运用有利于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防止家庭陷入贫困,但滥用会加剧家庭财务脆弱性,增加返贫风险。第三,金融素养较低、收入较低以及处于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的家庭更容易遭受数字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广应用数字金融的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坚守数字金融的普惠本质,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正向效应;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和抗风险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海涛 侯宇 曾燕芳
文章基于课题组在湖北省孝昌县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利用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选取教育、收入、消费、闲暇、健康和决策权等6个维度对农村家庭贫困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度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女性的贫困程度高于男性,女性在教育、消费和决策权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特别是在决策权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贫困和消费贫困是当前农村贫困缓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男性的健康贫困较女性严重。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性别不平等 妇女贫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泽平 王志章
返贫与脱贫一直交织存在,已成为阻碍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返贫的实质就是贫困,但有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类型和独有特点。既有研究已证实家庭结构对普通家庭经济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但囿于数据获得性限制了人们对返贫户家庭结构的总体了解和把握。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返贫家户的家庭内部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其在人口金字塔、人口规模及劳动力结构、婚育行为和家庭结构的基本特征,对返贫户的预警系统构建、主要劳动力投资、异质人群公共服务、家户资产积累和乡风治理方面的公共政策给予启示。
关键词:
贫困 返贫 内部结构 政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苑梅
防治返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阻断返贫现象需要政府从财政政策的支持方式入手。本文既研究了贫困边缘户视角下脱贫内生动力缺乏、就业创业能力缺失、非理性消费等返贫原因,又研究了扶贫政策、扶贫产业项目、就业保障机制等不利于贫困边缘户脱贫的主要表现。贫困边缘户返贫的主要原因除了贫困边缘户个人方面和政府政策制定及执行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外,脱贫质量不高或脱贫情况不真实、缺乏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可预测的意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等也是导致贫困边缘户返贫的原因。不论是何种原因可能导致返贫,防治贫困边缘户返贫的措施均可以从财政政策视角寻找支持方式。因此,防治贫困边缘户返贫既可以采取通过财政扶贫工作嵌入、强化财政教育扶贫资金管理、构建文化生态的财政政策支持方式,又可以采取完善财政扶贫制度、优化财政产业扶贫项目、明确财政就业扶贫靶向目标的财政政策支持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杏子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了政府公共转移支付政策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政策的减贫长效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了良好的减贫长效作用;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处于西部及扶贫重点地区的农村家庭发挥的减贫长效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对脆弱程度较高、有住院成员、有老年成员以及无上学成员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村家庭的资产积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提升主观社会地位,从而发挥减贫长效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地位、地貌特征仅对多维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扶贫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致贫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方式。
关键词: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致贫机理 精准扶贫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
关键词: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致贫机理 精准扶贫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凤 黄四林
社会流动信念是脱贫家庭青少年奋力向上、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生动力,更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为坚定和提升我国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文献,本文介绍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梳理了社会流动信念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社会流动信念对脱贫家庭青少年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的保护性作用,并从成长型思维观和身份认同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动力机制。为激励社会流动信念以及发挥其促进脱贫家庭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功能,建议探索社会与家庭系统优化发展以培养社会流动信念的多种有效方法,坚持“志智双扶”整合社会流动信念与应对策略的双驱动发展模式,同时提前预防社会流动信念潜在“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