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44)
- 2023(15263)
- 2022(12821)
- 2021(11746)
- 2020(10163)
- 2019(23094)
- 2018(22217)
- 2017(42352)
- 2016(23151)
- 2015(26042)
- 2014(25541)
- 2013(25447)
- 2012(23984)
- 2011(21555)
- 2010(21485)
- 2009(20013)
- 2008(20094)
- 2007(17841)
- 2006(15322)
- 2005(13860)
- 学科
- 济(97853)
- 经济(97738)
- 业(63696)
- 管理(63546)
- 企(51062)
- 企业(51062)
- 方法(48087)
- 数学(43293)
- 数学方法(42952)
- 中国(27484)
- 财(26780)
- 农(25222)
- 学(22018)
- 贸(21151)
- 贸易(21144)
- 易(20631)
- 业经(18997)
- 制(18264)
- 务(16880)
- 财务(16860)
- 财务管理(16819)
- 农业(16812)
- 银(16194)
- 银行(16125)
- 企业财务(16112)
- 融(16100)
- 金融(16098)
- 地方(15593)
- 行(15343)
- 技术(14120)
- 机构
- 大学(342954)
- 学院(337312)
- 济(145397)
- 经济(142812)
- 管理(125184)
- 研究(122478)
- 理学(109008)
- 理学院(107709)
- 管理学(105917)
- 管理学院(105300)
- 中国(92423)
- 科学(76332)
- 京(71958)
- 农(66912)
- 财(65960)
- 所(63868)
- 研究所(58717)
- 业大(55130)
- 中心(55130)
- 财经(53639)
- 农业(53497)
- 经(49225)
- 江(47975)
- 经济学(46846)
- 北京(45254)
- 院(43129)
- 范(42683)
- 经济学院(42608)
- 师范(42091)
- 财经大学(40406)
- 基金
- 项目(231590)
- 科学(181922)
- 基金(172483)
- 研究(159607)
- 家(155399)
- 国家(153903)
- 科学基金(129193)
- 社会(104577)
- 社会科(99347)
- 社会科学(99315)
- 基金项目(90684)
- 省(87103)
- 自然(85357)
- 自然科(83452)
- 自然科学(83419)
- 自然科学基金(82047)
- 划(75546)
- 教育(73315)
- 资助(71026)
- 编号(60038)
- 重点(53281)
- 部(52701)
- 发(49036)
- 成果(48897)
- 创(48050)
- 科研(45673)
- 创新(45150)
- 国家社会(45126)
- 教育部(44704)
- 计划(44127)
- 期刊
- 济(148191)
- 经济(148191)
- 研究(97102)
- 学报(64994)
- 中国(62918)
- 农(59059)
- 科学(56278)
- 财(51244)
- 大学(47682)
- 学学(45450)
- 管理(43282)
- 农业(39893)
- 融(32200)
- 金融(32200)
- 教育(29506)
- 财经(27614)
- 经济研究(26449)
- 技术(24475)
- 经(23732)
- 业(22837)
- 业经(21728)
- 问题(20250)
- 贸(19342)
- 版(18318)
- 世界(16812)
- 国际(16726)
- 业大(16471)
- 技术经济(16448)
- 统计(15979)
- 科技(15752)
共检索到490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振 杨华磊 臧日宏
文章利用最新公布的消费金融调查数据,考察城镇家庭负债的异质性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产持有量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家庭负债意愿,其中资产投资属性越强,对负债意愿的影响程度越大,贡献大小依次为金融资产、房产及其他资产等;收入会显著增加家庭负债率,增加家庭收入对低负债家庭的影响小于高负债家庭,资产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家庭负债率;未来收入预期、少儿抚养比对家庭负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性别、婚姻等变量对家庭负债的影响不大。文章研究结论为制定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等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启志 李家山 周利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家庭负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家庭未偿负债总额及异质性债务均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家庭债务通过闲暇、心理抑郁以及财务困境渠道抑制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负债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而认知能力和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缓解负债对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能为理解我国居民幸福感提供证据,同时也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建仿 贾艳辉 谭秋云
农地确权的实施能否发挥产权稳定预期优化家庭农场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从而降低其生存风险?根据农地产权权能结构—治理机制的分析表明,农地确权后形成的家庭农场的联合主义权能结构和半市场化治理降低了其生存风险,但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和体制机制。基于2013—2018年全国开展的农地登记确权工作,利用家庭农场微观样本数据,采用离散时间Cloglog生存模型,实证考察了农地确权对家庭农场生存风险的影响及存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农地确权的实施可以降低家庭农场生存风险。(2)农地确权对东部地区、个人独资型、资产规模大、资产负债率高、融资约束较高等类型的家庭农场生存风险降低作用更好。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地确权政策来盘活经营权和激活生产要素流动,并完善法治保障和体制机制,从而降低家庭农场生存风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艺 李娜
文章利用最新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考察房产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探讨其中存在的异质性。实证结果显示:(1)有房家庭的总消费较无房家庭高;(2)家庭房产总值对家庭总消费及食品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房产财富消费弹性小于金融资产;(3)房产数量越多,房产总值对家庭总消费的影响越小。在制定拉动需求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房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关键词:
房产 财富效应 家庭消费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绵陛
本文利用CHFS2015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结果的两部分模型,研究了中国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家庭已过度负债的结论;住房状况是对家庭债务状况分类和债务收入比影响效应最大的因素。家庭净资产的增加会降低债务收入比,减少正常负债和异常负债的概率,家庭持久收入却相反,但影响效应和显著水平都较低。人力资本越高的家庭具有更高的债务收入比和负债的概率。居住区域对债务状况分类和正常债务家庭的债务收入比的影响方向不一样。风险偏好却只对债务状况分类影响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卫星 张旭阳 吴锟
借贷对于平滑家庭支出有重要作用,但也可能造成不成熟借款者的债务累积。鉴于家庭金融素养异质性较大,且不同借贷类型的利率差异会对家庭债务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金融素养对家庭负债行为的影响,探讨不同金融素养家庭的贷款渠道、贷款利率以及贷款期限结构。研究发现,金融素养的提高对家庭贷款获取方面有促进作用,但对家庭组合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素养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家庭综合贷款利率;随着金融素养的提高,家庭购房贷款中银行贷款占比明显增加,从正规渠道(银行)获得贷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购房贷款的利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群勇 赵玮
本文研究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美貌"对家庭决策力有何种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且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妻子的美貌赋予了她们在夫妻间相对更多的权利,使她们能够拥有更多的实权。这种优势在排除可能的反向因果关系时,仍然保持稳健。根据已有的理论,我们提出美貌两种潜在的影响机制:首先,在新古典共同偏好的假设下,把家庭视作统一单位,那么美貌的妻子倾向于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判断力,这时赋予妻子更大的权利更有利于提高整个家庭的福利;再者,在纳什议价的假设下,美貌使妻子在夫妻之间产生相对优势,具有更高的议价权。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家庭决策、女性婚姻平等及相关议题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
美貌 家庭决策力 人际能力 内部博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南永清 臧旭恒 姚健
促进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有效应对“三重压力”的重要战略基点。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考察了金融素养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提升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和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消费结构中基础型消费而对发展型消费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基于异质性的分析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家庭素养提升更有助于促进家庭总体消费和发展型消费,通货膨胀认知消费促进效应主要集中在发展型消费领域,金融素养提升更有助于中老年家庭消费潜力释放和优化升级。金融素养主要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及提升投资收益等渠道对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结构升级发挥作用,此外不同于一般认知能力,金融素养消费效应充分体现了金融知识属性和金融决策内涵。通过采用评分累加金融素养指标和剔除耐用品的消费指标,从样本中剔除拥有金融投资经验家庭及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内生性等做法,验证研究结果稳健可靠。本文研究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新扩 韩立岩
节能减排影响就业,反过来,就业影响节能减排吗?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中国城市家庭的调查数据,分析就业状态及其变动对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雇、失业和退休对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927、-0.233和-0.157,就学的影响不显著;就业状态影响的差异说明就业状态变动会导致家庭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变动;具体而言,受雇通过衣着、家用设备、家居、通讯、交通和文教娱乐等多类消费增加家庭的隐含碳排放,退休增加家庭医疗保健消费的隐含碳排放,就学人员食品消费的隐含碳排放较高。研究结果能够为家庭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肖攀 苏静 阎晓萌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面板数据和Logit模型,研究了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状态转换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教育、劳动力就业转移对促进家庭脱贫和抑制家庭陷贫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家庭脱离生活条件贫困、机会贫困及中度贫困的概率,并降低农户家庭陷入此类贫困的概率,但对绝对收入贫困和深度贫困的缓解作用有限;健康人力资本提高能够显著提升收入贫困家庭脱贫的概率;政府补助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缓解的积极作用未能有效显现;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脱离收入贫困、机会贫困及深度贫困、中度贫困概率的影响表现出倒U形特征,而对非贫困农户家庭陷贫概率的影响正好相反;户主性别、是否务农和村庄特征变量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转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能够有效缓解收入与生活条件贫困,也在抑制家庭陷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未能找到其缓解家庭机会贫困与深度贫困的稳定的正向支持证据。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状态转换 农户家庭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振 臧日宏
金融素养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运用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采用删截数据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规划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与家庭理财规划选择及理财规划时间跨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客观金融素养高的家庭比客观金融素养低的家庭制定理财规划的概率高11.6%;金融素养水平提高一单位,在理财规划时间跨度长2.74年;客观金融素养对理财规划时间跨度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随着理财规划时间跨度由低分位到高分位,金融素养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采用倾向分值匹配法对实证结论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基于倾向分值匹配法的进一步验证,实证结论是稳健的。结论的启示是消费者需要客观评估自身金融素养水平,加强金融知识学习,政府部门应该增加金融教育的公共供给。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振 臧日宏
金融素养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运用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采用删截数据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规划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与家庭理财规划选择及理财规划时间跨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客观金融素养高的家庭比客观金融素养低的家庭制定理财规划的概率高11.6%;金融素养水平提高一单位,在理财规划时间跨度长2.74年;客观金融素养对理财规划时间跨度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随着理财规划时间跨度由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利 王聪
基于2010、2012与2014年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建一个纳入家庭债务的传统消费决定模型(LCPIH),以微观的视角考察家庭借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LC-PIH框架下,家庭债务对居民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财富效应占支配作用,而挤出效应不明显;除日用品消费支出外,家庭债务对其余六项消费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家庭以及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反而较低,家庭债务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较弱。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元明 贾静
风险态度在家庭金融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家庭风险态度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因素中,中国儒家文化、金融素养对家庭风险态度的影响如何?本文通过OLS方法分析CHFS2015的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会更加偏好风险,即使是在控制了儒家文化的情况下金融素养的影响依然没变,但儒家文化在不同作用机制情况下对风险态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差序格局下的儒家文化对风险态度的影响显著为负,而身份认同下的儒家文化对风险态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加入金融素养与儒家文化交互项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儒家文化中的差序格局主张对金融素养与风险态度的正向关系起到阻碍作用,而身份认同主张却对金融素养与风险态度的正向关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刚
不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是造成中国家庭缺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原因。因为,产权保护的不完善,一方面会促使家庭更少的投资金融资产,另一方面也将促使家庭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掠夺"和防范"掠夺"等非生产性活动。本文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数据的研究证实,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显著且可观地提高了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以及家庭享有财产性收入的概率。具体来说,如果样本城市的产权保护水平提高一个标准差,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将会因此增长约91个百分点,家庭享有财产性收入的概率则会因此提高约4.76个百分点。因此,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是增加中国家庭财产性收入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产权保护 掠夺 财产性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吗?——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
城镇居民家庭房产的资产效应及其异质性——基于3122个城镇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家庭收入流动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测度——来自CFPS的微观证据
房产和金融资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中国的微观证据
移动支付对创业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
住房财富与家庭创业——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
中国家庭股市资产价值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自CHFS的微观证据
住房金融化能否影响风险金融投资?——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
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