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15)
2023(14784)
2022(12422)
2021(11609)
2020(9639)
2019(21577)
2018(20998)
2017(38686)
2016(21207)
2015(23214)
2014(22538)
2013(20894)
2012(18637)
2011(16337)
2010(16022)
2009(13905)
2008(12835)
2007(10663)
2006(8784)
2005(7078)
作者
(54976)
(45930)
(45751)
(43281)
(29007)
(22274)
(20759)
(18057)
(17700)
(15730)
(15585)
(15362)
(14330)
(14319)
(14290)
(13854)
(13836)
(13764)
(13137)
(13096)
(11350)
(11026)
(10887)
(10604)
(10360)
(10175)
(9988)
(9887)
(9234)
(9059)
学科
(71352)
经济(71272)
管理(53541)
(51294)
(41812)
企业(41812)
方法(35823)
数学(32246)
数学方法(31796)
中国(24139)
教育(20197)
(20193)
(19110)
(16081)
业经(15857)
(14773)
贸易(14768)
(14389)
理论(13873)
农业(13538)
技术(13439)
地方(12754)
(12041)
财务(12008)
财务管理(11984)
环境(11609)
企业财务(11358)
(10882)
(10224)
(10209)
机构
大学(275148)
学院(271426)
管理(103524)
(103171)
经济(101144)
理学(92001)
理学院(90893)
研究(90277)
管理学(89050)
管理学院(88540)
中国(59569)
(56774)
科学(56218)
(44648)
(44545)
(44199)
师范(43739)
(42666)
业大(42662)
中心(41885)
研究所(39724)
(38357)
财经(37500)
师范大学(36213)
教育(35711)
农业(35361)
北京(34732)
(34594)
(33640)
经济学(31993)
基金
项目(201466)
科学(161903)
基金(147545)
研究(147032)
(131034)
国家(129603)
科学基金(111730)
社会(94673)
社会科(89752)
社会科学(89731)
(79246)
基金项目(79108)
教育(74759)
自然(73489)
自然科(71894)
自然科学(71871)
自然科学基金(70576)
(69201)
编号(59011)
资助(57267)
重点(46873)
成果(46509)
(45772)
(43647)
(43539)
课题(42300)
创新(40422)
教育部(40148)
国家社会(39494)
科研(39479)
期刊
(98057)
经济(98057)
研究(78765)
教育(54439)
中国(52759)
学报(44744)
科学(40408)
(38556)
大学(35240)
管理(35120)
(33370)
学学(32275)
农业(26953)
技术(25375)
业经(17457)
财经(17311)
(16821)
金融(16821)
经济研究(16705)
(14928)
(14883)
职业(13934)
科技(13292)
(13275)
问题(13072)
(11882)
业大(11740)
资源(11676)
商业(11565)
统计(11210)
共检索到375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长春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孟晓雨  马双  
区别于考察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果,本文考察了不同阶段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检验了性别因素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研究表明,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减弱。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差异程度要高于城市居民。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将持续降低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效果持续、唯一存在。结果表明,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中国城市化政策、提高父母教育程度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缩小家庭规模的计划生育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龙龙  李锋亮  郑勤华  
本文利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方面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整体而言,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仍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层导致的教育差异依然存在于实施严格选拔的高等教育系统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谭敏  谢作栩  
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其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机会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获得受社会分层与族群分层结构的双重制约。从家庭背景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家庭背景愈佳,少数民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多;从族群身份的角度来看,在控制家庭背景变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较汉族学生更易获得本科层次的教育机会。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国艳  陈圆圆  陈玮玮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不同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对个体早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深圳市为例,以3456名幼儿家长的问卷数据探究不同家庭背景幼儿教育机会获得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获得学前教育资源的机会有差异,拥有深圳户籍、父母受教育程度及收入较高且为公职人员的幼儿,较非深圳户籍、父母收入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自由职业者的幼儿,具有较为明显的获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在当前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注重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应关注幼儿教育机会的均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海平  
影子教育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并可能成为家庭资本影响学生教育获得的新中介,但鲜有实证研究探讨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之间的中介效应问题。本文构建了家庭资本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联合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检验了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影响初中学生教育获得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联合社会再生产的作用机制。为了限制家庭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政府应该向成绩落后且家庭资本欠缺的初中生提供政策支持以削弱影子教育在家庭资本与学生教育获得之间中介作用,促进教育跨越代际效应功能的发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丛斌  闵维方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建立相关计量模型,分析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职业阶层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占有量位居前列的优势社会阶层,其子女接受的教育层次主要为高等教育;而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占有量均处劣势的社会阶层的子女接受的主要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另外,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家庭经济资本,而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中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略大于家庭经济资本。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顾剑秀  罗英姿  
基于江苏省8所高校全日制脱产学术型在读博士生调研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子代博士生教育质量获得及在校学业表现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家庭资本对子代博士生教育质量获得及在校学业表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家庭经济资本对子代博士生教育质量获得及在校学业表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方面说明,在经过前期筛选进入博士生教育阶段后,家庭背景的作用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说明,大学学历后社会经济分层对于教育分层的影响还在持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菲  
本研究以结构化理论为观照,以14名普通高校学生的深度访谈考察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及发生机制,发现大学场域中学生学习经历呈现"结构再制"特征,家庭背景居优势或劣势的学生群体中,"强结构"效应尤为明显。这是家庭背景的结构制约与个体能动性的主体建构通过一系列中间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极端化"的学习自由、资源分配的"能力取向"和"资本取向"、教师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和"择优偏好"助推了家庭背景效应。要弱化家庭背景的影响,需发挥大学教育的促生功能和推进功能,普遍激发学生内在的限制性意识,多向提供促进学习的行动条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国锋  李安程  徐瑾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创业的影响及信贷获得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城乡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创业具有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在对家庭创业决策影响中存在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相较于城市家庭,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对农村家庭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组后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家庭受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影响更大,而社会资本分组中,低社会资本家庭受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影响更明显。这表明深入推进互联网普及,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红利,有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落实,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战略目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民  高耀  
江苏省14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整体而言,家庭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数量获得和质量获得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社会分层导致的教育机会差异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依然存在,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这种差异逐步由显性的"量的不平等"向更为隐性的"质的不平等"方向转移。从作用机制看,优势家庭通过直接资源排斥和间接文化传递将家庭资本优势转化为教育机会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获得的优势,最终实现优势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石亚兵  
对教育获得悖论形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促进社会有序有效流动的前提工作。已有研究认为“寒门”不可避免地因社会资本缺乏或抚育方式的惯习差异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此类视角有其合理性,但难以解释“精致抚育”下乡村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结构变迁和新型代际关系的忽视。通过对四个家庭的田野考察发现,社会转型导致了乡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新的“关系化”代际关系。在新型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力量是教育获得悖论产生的根源,其抚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秉持“生存取向”的祖辈和秉持“发展取向”的父辈之间;二是表现在子代对抚育实践的洞察和利用。可以看出,新型代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抚育实践是影响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形成的家庭根源,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学生教育获得不可忽视的维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东  张郁杨  
机会不平等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本文基于Roemer机会不平等理论,跟踪S大学跨期8年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家庭背景因素和努力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事前估计法构建家庭背景与毕业去向的回归模型,结合Shapley因素分解模型和Oaxaca群体分解模型进一步细化样本机会不平等的来源要素和构成效应。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存在明显影响,且这一影响正在加剧;样本的读研和海外读研差异分别有28.16%和39.86%源于家庭背景,其中母亲工作和家庭经济条件分别是最主要的机会不平等来源;样本的职业选择也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性,父亲有正式工作,子女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样本的机会不平等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地域异质性,性别差异和读研、体制内就业的地域差异均主要来自关联效应,而海外读研的地域差异则源自结构效应。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蔡文伯  伍开文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文东茅  
本文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