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52)
- 2023(4510)
- 2022(3713)
- 2021(3707)
- 2020(2823)
- 2019(6380)
- 2018(6366)
- 2017(9794)
- 2016(6247)
- 2015(6974)
- 2014(6893)
- 2013(5690)
- 2012(5290)
- 2011(4794)
- 2010(5169)
- 2009(4287)
- 2008(4030)
- 2007(3777)
- 2006(3396)
- 2005(3160)
- 学科
- 教育(18635)
- 济(12144)
- 经济(12122)
- 中国(11574)
- 业(8813)
- 管理(8408)
- 理论(6645)
- 企(6369)
- 企业(6369)
- 教学(6006)
- 农(5598)
- 学(5497)
- 发(4789)
- 发展(4331)
- 展(4209)
- 农业(3560)
- 技术(3455)
- 研究(3434)
- 革(3309)
- 财(3289)
- 方法(3273)
- 思想(3215)
- 改革(3195)
- 高等(3116)
- 政治(3107)
- 业经(3045)
- 贸(2926)
- 贸易(2924)
- 思想政治(2882)
- 政治教育(2882)
- 机构
- 大学(76166)
- 学院(71594)
- 研究(30345)
- 教育(26905)
- 范(21792)
- 师范(21718)
- 济(20772)
- 经济(20078)
- 管理(19545)
- 京(18209)
- 师范大学(18189)
- 科学(17013)
- 理学(16542)
- 理学院(16204)
- 管理学(15725)
- 管理学院(15556)
- 中国(15335)
- 所(14565)
- 研究所(13365)
- 北京(12597)
- 职业(12483)
- 中心(12342)
- 江(12215)
- 技术(12201)
- 院(11173)
- 教育学(10418)
- 财(9966)
- 州(9215)
- 研究院(9121)
- 农(8574)
- 基金
- 项目(45810)
- 研究(42299)
- 科学(37572)
- 基金(29435)
- 教育(27988)
- 家(25845)
- 国家(25014)
- 社会(24063)
- 社会科(22375)
- 社会科学(22367)
- 编号(20154)
- 科学基金(20075)
- 成果(19137)
- 省(18970)
- 划(18245)
- 课题(17360)
- 年(15401)
- 基金项目(14505)
- 规划(12800)
- 重点(12046)
- 项目编号(11912)
- 部(11836)
- 性(11746)
- 发(11412)
- 度(11279)
- 资助(11162)
- 教育部(10968)
- 自然(10744)
- 自然科(10460)
- 自然科学(10456)
共检索到121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孟晓雨 马双
区别于考察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果,本文考察了不同阶段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检验了性别因素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研究表明,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减弱。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差异程度要高于城市居民。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将持续降低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效果持续、唯一存在。结果表明,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中国城市化政策、提高父母教育程度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缩小家庭规模的计划生育政...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 性别差异 群体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马占利
本文基于教育决策的理论模型和排序Probit估计方法,使用CHNS微观家庭数据,从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教育视角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和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对子代教育的正向影响越大,接受过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父母,其子代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概率显著增加;尽管母亲平均教育程度较低,但母亲教育对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若母亲的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大学,将分别使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11.85%、27.30%、45.68%,而父亲若有这三种教育程度对应的影响分别为9.44%、20.12%、42.95%;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生群组高于改革开放前出生群组;教育传递在多代间具有持久性,但是父代教育对子代的影响远超过祖代;婚姻中低水平的教育匹配不利于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通过对不同样本的筛选,以及考察家庭背景各变量对子代教育程度的预测概率,结论保持稳健。本文据此提出了改善教育代际固化、减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桂庆平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十多年来,在男女生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均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男少女多"现象;除重点高校外,女生在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学科分布中"男工女文艺"现象一直存在且日益明显;选择基础学科的男女生人数趋于减少,而选择热门的应用学科的人数却增长较快。为了促进两性自由充分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性别敏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吸引优秀的男生立志从教;通过倾斜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基础学科,同时要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加科学的选择。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性别差异 性别平等指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谭敏 谢作栩
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其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机会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获得受社会分层与族群分层结构的双重制约。从家庭背景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家庭背景愈佳,少数民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多;从族群身份的角度来看,在控制家庭背景变量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较汉族学生更易获得本科层次的教育机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方长春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关键词:
家庭背景 教育获得 居住空间 空间分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东 张郁杨
机会不平等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本文基于Roemer机会不平等理论,跟踪S大学跨期8年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家庭背景因素和努力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事前估计法构建家庭背景与毕业去向的回归模型,结合Shapley因素分解模型和Oaxaca群体分解模型进一步细化样本机会不平等的来源要素和构成效应。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存在明显影响,且这一影响正在加剧;样本的读研和海外读研差异分别有28.16%和39.86%源于家庭背景,其中母亲工作和家庭经济条件分别是最主要的机会不平等来源;样本的职业选择也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性,父亲有正式工作,子女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样本的机会不平等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地域异质性,性别差异和读研、体制内就业的地域差异均主要来自关联效应,而海外读研的地域差异则源自结构效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龙龙 李锋亮 郑勤华
本文利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方面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整体而言,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仍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层导致的教育差异依然存在于实施严格选拔的高等教育系统中。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贺琰
将机会不平等的来源区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分为家庭背景、天赋运气和个人努力三个因子。研究发现,人们更能够接受由个人努力所带来的不平等,且这种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如果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家庭背景、天赋运气等不可控因素,那么居民幸福感就比较高。另外,与农村相比,在城市样本中与家庭背景相关的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城市人们更加认可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机会平等的正向隧道效应大大淡化了不平等的家庭背景的负面影响,人们更可能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流动,提高幸福感。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收入差距 居民幸福感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国艳 陈圆圆 陈玮玮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不同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对个体早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深圳市为例,以3456名幼儿家长的问卷数据探究不同家庭背景幼儿教育机会获得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获得学前教育资源的机会有差异,拥有深圳户籍、父母受教育程度及收入较高且为公职人员的幼儿,较非深圳户籍、父母收入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自由职业者的幼儿,具有较为明显的获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在当前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注重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应关注幼儿教育机会的均等。
关键词:
家庭背景 教育机会均等 幼儿园等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川川 王玥琴
在教育减负思潮的推动下,中小学生在校时长不断缩短,在课堂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发了针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的广泛争论。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校时长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以期为平息政策争论和完善教育减负政策提供学术上的借鉴。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1)初中生在校时长与其课外学习投入之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替代关系,但经济显著性有限;(2)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对较低学历的父母影响更大,并且导致他们的就业率下降;(3)由于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非农户口的学生中,在校时长减少导致的学生课外学习投入和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的更多,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同一班级、年级内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显著上升;(4)除了在校时长外,学生家庭背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诸多因素也与家庭教育投入息息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缩短在校时长所实现的教育减负在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且加重了教育不平等,从减轻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其他角度入手可能更有助于降低家庭教育负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诚 尹志超
在中国家庭负债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家庭负债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负债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家庭负债可能扩大收入不平等。其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准结果表明,家庭负债显著扩大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基尼系数,而消费性负债对基尼系数无显著性影响。其中,高收入群体持有较高比例的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家庭收入;而低收入群体较高比例的消费性负债未能促进收入水平的增加,甚至抑制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负债为高收入群体创造收益。异质性分析显示,负债显著提高城市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丰富家庭的收入。
关键词:
家庭负债 收入不平等 财富水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踪家峰
现代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中国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正向选择婚配方式提供了解释收入不平等的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作用下.中国的婚配观念由旧时的门第家庭等先赋性特征转向现代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本等自致性特征.教育成为正向选择婚配方式的主要标准。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正向匹配在以教育回报率为导向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了马太效应。加剧了家庭间的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CHIP数据库,按照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衡量婚姻的匹配模式,研究表明,在1988—2008年的二十年间,中国婚姻市场上的教育同质性婚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通过构建正向选择匹配和随机匹配的基尼系数核算方法发现.正向选择婚配模...
关键词:
正向选择匹配 教育同质性婚配 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德朋 张永奇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等多种回归方法,多维度检验了子代教育对中国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子代教育刺激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扩大,子代教育主要通过收入增长效应和减贫效应机制来促进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且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和子代社会信任能够缓解子代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而子代社会网络却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双重背景下,需要进一步通过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存量来防止群体固化,进而有效缓解农村家庭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立娟
宏观社会结构中的户口分割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分化与家庭内部资源配置和行动选择的微观机制共同作用于家庭内部所有子女的教育获得,在兄弟姐妹之间生产出差异化的教育结果。采用2010年CFPS数据,在出生同期群视角下对家庭内部教育不平等作用机制和历史演变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农村家庭内部有更高的教育不平等,但这种户口导致的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减;1980年以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对家庭内部教育均等化的积极作用开始凸显;父母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利于促进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的均等化;子女数量对家庭内部教育不平等的扩大作用逐渐上升。其中,早期家庭内部儿子的教育较为均等,但随着教育的性别差异的缩小,儿子数量和女儿数量对家庭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