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99)
2023(19171)
2022(16478)
2021(15540)
2020(12927)
2019(29824)
2018(29376)
2017(56362)
2016(30459)
2015(34031)
2014(33905)
2013(33363)
2012(30688)
2011(27545)
2010(27516)
2009(24973)
2008(24272)
2007(21486)
2006(18904)
2005(16278)
作者
(87756)
(73756)
(72636)
(69343)
(46715)
(35470)
(33034)
(28717)
(28008)
(26181)
(25121)
(24830)
(23320)
(22983)
(22610)
(22439)
(22018)
(21533)
(21252)
(21145)
(18226)
(18054)
(17870)
(17012)
(16535)
(16398)
(16253)
(16207)
(14828)
(14669)
学科
(122371)
经济(122224)
(88816)
管理(82495)
(65384)
企业(65384)
方法(54053)
(53786)
数学(46756)
数学方法(46086)
农业(36089)
中国(31518)
(31429)
业经(30346)
地方(27417)
(26940)
(23825)
(21242)
贸易(21230)
(20623)
理论(19289)
(18994)
财务(18902)
财务管理(18860)
技术(18605)
(18219)
银行(18159)
企业财务(17932)
环境(17912)
(17487)
机构
学院(427624)
大学(425589)
管理(167794)
(167696)
经济(164092)
理学(145925)
理学院(144249)
研究(143847)
管理学(141470)
管理学院(140690)
中国(107334)
科学(91778)
(89652)
(86693)
(75433)
(72249)
业大(70413)
中心(67257)
农业(66764)
研究所(66236)
(66067)
财经(60631)
(57808)
师范(57215)
(55433)
北京(55419)
(52121)
(51184)
经济学(49687)
师范大学(46053)
基金
项目(300053)
科学(235537)
基金(217802)
研究(217100)
(191392)
国家(189594)
科学基金(162252)
社会(136761)
社会科(129232)
社会科学(129196)
(118253)
基金项目(115914)
自然(106575)
自然科(104035)
自然科学(104006)
自然科学基金(102122)
教育(98919)
(98722)
资助(89436)
编号(88421)
成果(71152)
重点(67258)
(65612)
(64412)
(61611)
课题(60465)
科研(57713)
创新(57549)
国家社会(56282)
教育部(55690)
期刊
(185139)
经济(185139)
研究(119456)
(84976)
中国(81004)
学报(73050)
科学(66395)
管理(57784)
农业(57760)
(56456)
大学(55650)
学学(52780)
教育(44644)
(38061)
金融(38061)
技术(36007)
业经(35626)
财经(28587)
(28284)
经济研究(27416)
问题(25328)
(24482)
(23210)
图书(21682)
科技(20954)
资源(20029)
业大(19989)
技术经济(19587)
理论(18949)
现代(18768)
共检索到620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思妤  
基于家庭结构视角,测量了库区移民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值,并分析了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移民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生成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后期扶持益贫性特征不显著。建议在后期扶持的益贫性策略选择上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农户实行差异化政策;在宏观产业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发展库区特色产业;地方政府要建立后期扶持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思妤  黄婉婷  
长江上游库区移民贫困问题成因复杂,资源贫困与能力贫困交织、静态贫困与动态贫困并存,而在这纷繁复杂的贫困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脆弱性根源。本文在对库区移民贫困脆弱性解构的基础上,采用期望效用的脆弱性测量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灾害与健康风险普遍增加了库区移民农户的脆弱性,而且农业本身的风险性与脆弱性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移民农户的教育水平、增加家庭劳动力人口数和家庭耕地面积等减少脆弱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反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以降低库区移民脆弱性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重构库区移民精准脱贫方略,以期提高库区反贫困效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思妤  崔丹蕾  陈相伸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区域性经济社会系统的重大重建活动,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其社会经济结构重构的重中之重,其成效如何对于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后期扶持政策相关指标与移民农户家庭特征相结合,分析发现移民对库区与安置区生态环境、直发直补资金和移民农户生产发展能力的评价是后期扶持政策满意度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且少数民族库区移民对后期扶持满意度评价较汉族移民低。因此,对于提高移民满意度,提升后期扶持政策绩效,后期扶持满意度分析具有更丰富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成  何思妤  陈相伸  赵倩  
[目的]探究微观家庭视角下长江上游库区移民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移民适应的策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移民适应分析框架,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与统计分析法,分析影响移民适应的因素与移民适应状况及差异、不同适应状况的移民特征异质性。[结果]发现户主特征(户主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移民适应没有显著关系;家庭特征(是否负债、是否受灾),经济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土地面积),政治因素(是否有党员干部、意见受重视程度、政策满意度、政治参与度),文化因素(语言异同、身份认同)与库区移民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长江上游库区移民的总体适应比仅68%,岷江、金沙江、雅砻江等三大支流适应比分别为71.0%,68.3%,65.8%;适应的移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和耕地面积分别比不适应的移民家庭多1 815.01元、0.24hm~2。[结论]长江上游库区移民总体适应状况不佳,岷江、金沙江、雅砻江等三大支流适应状况存在差异,不同适应状况的移民特征也存在显著异质性。移民适应的状况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移民适应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思妤  曾维忠  
库区后期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在库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移民减贫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减贫增收持续性差、资金效率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减贫增收联结机制的内涵精准度,可从"政策撬动,市场拉动,项目促动,能人带动"四个方面构建起促进移民农户减贫增收和产业发展项目联结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聪  
通过构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指数,测度了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实证检验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搬迁户与非搬迁户之间以及不同搬迁特征农户之间的贫困脆弱性差异显著;参与易地移民搬迁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不同的搬迁特征对搬迁户贫困脆弱性有着不同的影响,相较于扶贫、生态和避灾原因的搬迁农户,工程类搬迁农户更易陷入贫困,采取集中安置模式更有利于降低搬迁户陷入贫困的概率,新阶段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晓莉  李录堂  贾蕊  
基于陕西省生态移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预期贫困脆弱性(VEP)方法测度生态移民户的贫困脆弱性,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测量受访移民户社会资本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社会资本对生态移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社会资本的增加能够显著降低移民户的贫困脆弱性;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邻里互助和亲友互惠,对贫困脆弱性有显著正向影响,邻里互助对高脆弱性移民户的影响效应较大,而亲友互惠对中等脆弱性移民户的影响效应较大。第二,户主健康状况、外出务工人数和家庭拥有的物质资产都会对贫困脆弱性产生正向影响。第三,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会对贫困脆弱性产生负向影响,女性户主比男性户主的脆弱性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琦   彭智敏  
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已进入后扶新阶段,如何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上,实现移民与非移民无差别的“共同富”是一个极具考验的命题。收入与支出是任一家庭经济活动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其中支出水平及结构映射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尝试以支出型贫困视角,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模型),以湖北库区秭归县、巴东县119户后靠安置农村移民家庭户为例,对当前库区农村移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特征进行系统量化分析。分析显示,当前移民家庭户生产生活态势持续向好,但移民消费支出仅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食品等基本需求对其他需求支出挤占较大,高阶需求支出严重不足,重大疾病等突发临时型支出极易导致长期的扶持努力功亏一篑。针对上述问题,探索从强化临时救助,“精准滴灌”式帮扶,以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为主,增收和消费“双轮驱动”,移民“去标签”等方面提出后扶路径优化建议,以期为新阶段国家完善移民后扶政策,优化三峡库区移民后扶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良顺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旨在将外部资源有效转化为水库移民社区发展的动力,进而实现水库移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综合目标。从政策演进的过程来看,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压力、开发扶贫理念的转型和规章制度的衔接等要求直接催生了后期扶持政策的出台,并在经历了起步、确立、发展与完善四个阶段的漫长调整后,后期扶持方式更趋多元,瞄准靶向的精确性不断提升,依托精准扶贫方略彻底解决水库移民贫困问题正逐渐成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关注重点。就政策执行效果而言,以往被水库移民社区繁荣发展表象遮蔽的隐疾逐步浮现,个体贫困与水库社区发展并存的悖论时有发生。因此,应当深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与精准扶贫政策的耦合互嵌,确保外部资源精准输入水库移民社区或水库移民家庭,从而实现水库移民社区的整体性发展带动贫困移民的脱贫解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杏子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了政府公共转移支付政策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政策的减贫长效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了良好的减贫长效作用;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处于西部及扶贫重点地区的农村家庭发挥的减贫长效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对脆弱程度较高、有住院成员、有老年成员以及无上学成员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村家庭的资产积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提升主观社会地位,从而发挥减贫长效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荣  张志国  
本文利用1993—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农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将总体贫困脆弱分解为慢性贫困脆弱和暂时性贫困脆弱,同时考察贫困脆弱动态与家庭特征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程度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村家庭更多表现为慢性贫困脆弱;慢性贫困脆弱比重与户主年龄和家庭规模呈U型关系,与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暂时性贫困脆弱比重则相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家军  朱乾宇  
本文基于三峡湖北库区4区县444户农村移民家庭2006年和2010年的入户监测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并比较了迁移初期和迁移后期农村移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研究表明:从迁移初期到迁移后期,三峡农村移民家庭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但相对贫困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在迁移初期,移民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都对移民家庭的相对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但到了迁移后期,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时间总和成为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家军  朱乾宇  
本文基于三峡湖北库区4区县444户农村移民家庭2006年和2010年的入户监测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并比较了迁移初期和迁移后期农村移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研究表明:从迁移初期到迁移后期,三峡农村移民家庭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但相对贫困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在迁移初期,移民的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都对移民家庭的相对贫困状态有显著影响,但到了迁移后期,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时间总和成为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烁晨  余劲  
本文采用2014—2017年陕西南部地区3市42村的跟踪调研数据,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对移民与非移民家庭的脆弱性进行分解,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测算移民搬迁对农户脆弱性所产生的净效应,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农户家庭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民搬迁整体上有效降低了家庭经济脆弱性。风险与差异性是构成家庭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从多个维度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对脆弱性、生态移民理论以及移民的后续生计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伯驰  段志民  
有关非农就业减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当前贫困,对未来贫困的影响甚少涉及。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PSM-DID方法探讨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然而,这一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家庭中存在显著差异,暂时性贫困家庭可通过从事非农就业降低贫困脆弱性,而慢性贫困群体则受限于自身的禀赋无法从非农就业中获益。将非农就业划分为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两类,发现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农经营的脆弱性减弱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渠道阻击农村家庭未来可能的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