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70)
2023(4268)
2022(3744)
2021(3454)
2020(3060)
2019(7175)
2018(6961)
2017(13707)
2016(7380)
2015(7930)
2014(7807)
2013(7429)
2012(6775)
2011(6091)
2010(6356)
2009(5791)
2008(5500)
2007(4863)
2006(4202)
2005(3827)
作者
(20831)
(17452)
(17302)
(16437)
(11158)
(8398)
(7821)
(6642)
(6560)
(6030)
(6008)
(5889)
(5702)
(5649)
(5478)
(5386)
(5215)
(4997)
(4882)
(4791)
(4444)
(4413)
(4186)
(3999)
(3998)
(3898)
(3836)
(3601)
(3553)
(3454)
学科
(35896)
经济(35866)
方法(20626)
(19593)
数学(19370)
数学方法(19033)
管理(18824)
(16677)
企业(16677)
中国(8302)
(7224)
(7083)
(6567)
结构(5567)
(5566)
业经(5565)
地方(5301)
(5171)
贸易(5168)
产业(5055)
(5052)
(4934)
金融(4934)
(4609)
银行(4599)
理论(4577)
农业(4467)
(4402)
(4383)
财务(4358)
机构
大学(104004)
学院(102411)
(46179)
经济(45492)
管理(40619)
理学(35979)
理学院(35574)
研究(35504)
管理学(34578)
管理学院(34387)
中国(25941)
(21704)
科学(21694)
(19468)
(17786)
研究所(16475)
(16290)
财经(16189)
中心(15865)
业大(15492)
经济学(15461)
(14915)
(14162)
经济学院(14052)
北京(13683)
(12858)
农业(12777)
(12616)
师范(12440)
财经大学(12415)
基金
项目(73826)
科学(59368)
基金(56187)
研究(50715)
(50659)
国家(49870)
科学基金(42722)
社会(33893)
社会科(32358)
社会科学(32349)
基金项目(28735)
自然(28461)
(28193)
自然科(27860)
自然科学(27853)
自然科学基金(27360)
资助(24723)
教育(24117)
(24021)
编号(18403)
重点(17010)
(16869)
(15464)
(15317)
国家社会(14827)
教育部(14670)
科研(14513)
成果(14422)
创新(14374)
大学(13859)
期刊
(44591)
经济(44591)
研究(29176)
学报(17343)
中国(17053)
科学(16098)
管理(15616)
(13916)
(13852)
大学(13427)
学学(12836)
技术(9784)
农业(9490)
教育(8574)
(8385)
金融(8385)
统计(8295)
经济研究(8286)
财经(8093)
(7322)
(7040)
决策(6696)
技术经济(6194)
业经(6054)
问题(6031)
(5623)
科技(5048)
世界(4973)
(4698)
业大(4452)
共检索到144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蕾  吴斌珍  
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U型关系,这与生命周期理论预测的倒U型不符,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年龄—储蓄率之谜"。本文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在生活成本高昂、养老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低储蓄率的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中年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这不仅拉低了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还提高了其余独立居住的青年户主家庭和老年户主家庭的平均储蓄率,进而使得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出U型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以家庭为研究对象时户主年龄—家庭储蓄率呈现稳健的U型关系;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时个人年龄—个人储蓄率则呈现倒U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符;居住成本越高,青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越高;养老体系越不完善,老年户主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汪伟  
在出生高峰世代和出生低谷世代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0-2030年间,储蓄率路径呈现出类似1980-2010年间历年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资本红利滞后、尾随且依附人口红利。2015年之后,随着95后和00后出生低谷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呈现出类似1995年之后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断崖式下降特征,且人力资本的提高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失,资本红利也加速消失。最后,考察了堵住劳动力出口的延迟退休方案对储蓄率的影响,模拟发现,无论哪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改变不了储蓄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储蓄率下降的幅度,延缓资本红利消失的速度,进而达到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保驾护航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赢得时间的目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汪伟  
在出生高峰世代和出生低谷世代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0-2030年间,储蓄率路径呈现出类似1980-2010年间历年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资本红利滞后、尾随且依附人口红利。2015年之后,随着95后和00后出生低谷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呈现出类似1995年之后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断崖式下降特征,且人力资本的提高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失,资本红利也加速消失。最后,考察了堵住劳动力出口的延迟退休方案对储蓄率的影响,模拟发现,无论哪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改变不了储蓄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渝琳  李何波  
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年龄曲线呈现为U型,与生命周期假说及国际经验相反形成了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为了验证中国农村家庭是否与城镇家庭相似,本文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APC模型对中国农村家庭储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农村存在37~49岁的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偏低的生命周期之谜。为了揭示其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本文应用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1)教育负担是造成中国农村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偏低的首要原因;(2)控制教育负担的影响后,以交通通讯支出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是拉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的另一主要原因;(3)社会成本支出显著地抑制了家庭储蓄率,但并不是形成中国农村家庭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的根本原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汪伟  吴坤  
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率—年龄曲线呈倒U型,但基于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法对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的研究并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测,一些研究发现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不断上升。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APC分解中的共线性识别方法不一致是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基于对四种不同的共线性识别方法的比较,本文认为城镇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正U型曲线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本文还发现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转变,由倒U型转为正U型。关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UHS1988—2009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城镇家庭中正在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人数能够解释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为什么偏低。本文推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家庭教育负担的上升,可能是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发生转变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澄清了关于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形态的分歧,并揭示了解释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正U型之谜的新方向。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刘瑜  尹志超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亟须消费拉动,这使得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之谜进行全面、客观解释尤为迫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从儒家文化视角分析了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为克服内生性偏误,选取明清时期状元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地区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家庭“男孩偏好”的观念越强,储蓄率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抑制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进而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异质性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低教育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储蓄决策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居民储蓄和消费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完善养老金保障制度,消除生育偏好等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束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张诚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女性劳动参与的角度对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女性劳动参与和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采用同一社区、同一年龄段的其他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作为家庭中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显著增加家庭储蓄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对20岁到30岁女性家庭、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和有二孩意愿家庭的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家庭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是,家庭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而家庭消费水平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同时,现阶段中国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储蓄率。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飞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张丹萍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路晓蒙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产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储蓄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是公司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非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使公司的储蓄率显著增加。此外,本文发现,受融资约束影响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率也明显较高,这和公司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致。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现有文献对此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解释。本文利用2008—2016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解了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大,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可归因于居民储蓄动机的变化、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和红利支出的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消费的刚性上升。由于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上述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都将是长期趋势。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这就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投资效率上。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殷剑峰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江春  冯丝卉  
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哲希  随晓芹  陈彦斌  
近年来,中国呈现典型的"高储蓄—高杠杆"特征,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中国杠杆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来去杠杆成为了广泛讨论的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融资约束的动态宏观模型,研究了储蓄率对杠杆率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41个代表性经济体1966—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储蓄率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两点研究发现:(1)虽然高储蓄率会导致高杠杆率,但是储蓄率与杠杆率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结合测算的U型曲线拐点值与中国实际情况,预计储蓄率下降在降低杠杆率方面的作用效果有限。(2)高杠杆下,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有效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而储蓄率下降则会加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不能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来降低杠杆率,反而需要对近年来储蓄率下滑的现象予以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