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89)
2023(15384)
2022(13066)
2021(12416)
2020(9909)
2019(22952)
2018(22773)
2017(42509)
2016(23611)
2015(26590)
2014(26978)
2013(25752)
2012(23864)
2011(21564)
2010(21733)
2009(19649)
2008(18907)
2007(16623)
2006(14715)
2005(12450)
作者
(65658)
(54546)
(54267)
(51736)
(34690)
(26131)
(24753)
(21404)
(20925)
(19300)
(18891)
(18394)
(17220)
(17057)
(16729)
(16637)
(16421)
(16139)
(15586)
(15441)
(13525)
(13488)
(12935)
(12608)
(12201)
(12198)
(12161)
(12061)
(10915)
(10797)
学科
(91231)
经济(91116)
(60683)
管理(60595)
(47901)
企业(47901)
方法(39447)
(34144)
数学(32975)
数学方法(32573)
中国(28674)
业经(23331)
教育(23008)
农业(22638)
(22128)
地方(21963)
(21269)
理论(18471)
(15815)
(15171)
(14536)
贸易(14528)
(14400)
技术(14353)
(14077)
环境(13983)
(12809)
金融(12807)
(12546)
(12515)
机构
大学(331269)
学院(327545)
管理(126861)
(123196)
经济(120228)
研究(111993)
理学(110757)
理学院(109399)
管理学(107504)
管理学院(106876)
中国(77069)
(71063)
科学(69517)
(55153)
(55136)
(53663)
(53337)
师范(52963)
研究所(50638)
中心(50383)
业大(48391)
(48150)
北京(45137)
财经(44791)
师范大学(43417)
(40851)
农业(40828)
(40627)
教育(39852)
(38745)
基金
项目(228811)
科学(181373)
研究(174493)
基金(163516)
(141951)
国家(140385)
科学基金(119919)
社会(109250)
社会科(102860)
社会科学(102834)
(90370)
基金项目(87002)
教育(84433)
(77176)
自然(75616)
自然科(73781)
自然科学(73766)
编号(73738)
自然科学基金(72418)
资助(65559)
成果(61575)
课题(52171)
重点(51989)
(51620)
(50297)
(47622)
教育部(44653)
项目编号(44449)
创新(44090)
国家社会(43865)
期刊
(135909)
经济(135909)
研究(101613)
中国(67822)
教育(62727)
(53109)
学报(50892)
科学(47703)
管理(42807)
大学(39933)
(39473)
学学(36349)
农业(36348)
技术(29311)
(24865)
金融(24865)
业经(24816)
财经(20734)
经济研究(20052)
(17680)
问题(17650)
图书(17475)
(16295)
(16082)
科技(15716)
职业(15169)
理论(14803)
(14513)
资源(14236)
(14087)
共检索到476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雪霖  
在统一的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环境下,乡村社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区域差异。对全国10余个省份开展田野调查和机制分析,发现农民家庭目标与代际责任的差异,将会形塑出不同的家庭资源配置策略与行为逻辑,进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区域差异。我国乡村教育参与全国性市场的竞争力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农村、中部农村、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阙祥才  舒黎  
基于武汉市J乡564户农村贫困家庭的调查数据,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系统检视了农村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由父辈传递给子辈的具体而微过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贫困家庭中,父辈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子辈的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贫困家庭的子辈通过复制父辈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复制父辈贫困,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芦风英  邓光耀  
[目的] 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 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郁义鸿  李会  
我国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在各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内都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利用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需求进行了经验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居民家庭电力需求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在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上差异均显著,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则在收入弹性上差异显著,价格弹性差异甚微。对于城镇居民家庭而言,集中供暖地区的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差异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非集中供暖地区电力需求的差异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需求的区域性差异则主要受到纯收入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磊玲  罗剑朝  
文章基于农户两生命周期模型,将东中西部农户家庭金融行为(储蓄、投资和借贷)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运用GMM估计方法对东中西部农户家庭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投资、住房投资和储蓄方程进行分别估计,针对分析结果,文章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候玉娜  李馥丽  
本研究考查了我国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城乡差异现状,并从个人家庭与学校社会两个视角探究了差异产生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对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的期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户籍学生的教育期望高于农村及流动学生。这种差异受学生认知能力、家庭背景及学校环境共同影响,其中家庭背景的影响大于认知能力,学校户籍结构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研究认为,营造良好学校教育氛围、缓解学校户籍分割、增强学校融合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蕾   巫强   姚雨秀  
促进农村家庭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关乎全社会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收入构成上看,数字乡村发展显著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降低转移性收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农村家庭从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利各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家庭、低收入农村家庭及高学历农村家庭增收效果越显著。因此,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为农村家庭增收奠定数字化基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琪  洪雅兰  李素影  
由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适应3个因子构成的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理论模型有助于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情况。对全国18所高职院校5 830名学生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尚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学生学校适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院校学生最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来自地级与省会城市家庭学生的学习适应优于农村家庭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的人际适应优于乡镇和县城家庭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身心适应低于高收入家庭学生。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应重点关注学习和身心适应,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淳姣   唐璞妮   杨瑞   杨力彬  
人才和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核心是通过扶智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能力。现有对扶智的研究缺乏从阅读素养视角,分析乡村家庭文化资本对乡村儿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阅读素养视角出发,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问卷对四川、湖北、重庆、江西和贵州五省的948名乡村儿童的情况开展调查,并采用分层多元回归模型及单因素方差法分析。研究发现,客体文化资本家庭藏书量、主体文化资本亲子阅读和父母学习支持以及制度文化资本母亲受教育水平对乡村儿童阅读素养有显著影响。进而提出通过乡村儿童阅读素养促进乡村扶智目标实现的核心逻辑在于在乡村空心化大环境下对残缺的乡村家庭文化资本的修复和完善,并将乡村儿童主要监护陪护人(母亲和祖辈)作为主要参与力量。为此,研究提出四条乡村扶智实施思路:建立乡村儿童家庭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家庭藏书福利配给机制,为寄宿制乡村儿童建立班级图书借阅角并完善借阅机制,建立面向乡村儿童监护陪护人的亲子阅读技能培训体系,以及通过县区级政府牵头建立与完善乡村阅读活动福利激励机制。这四条建议相辅相成,在实施时不应偏废其一。表8。参考文献27。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向伟  张天雪  
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新时代的民生重点,仅关注以经济资本为代表的客观阶层,忽视个体主观的阶层感知,将无助于从根本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本文基于有正规学校教育经历的农村家庭子代,着眼教育与家庭背景因素,通过对其与阶层流动感知关系的研究发现:子代的主观阶层水平依然较低,仅有小幅度的代际正向流动,突围藩篱依然存在。教育、家庭背景对农村子代的主观阶层流动具有直接与间接双重解释效应。不同于客观阶层流动,在对子代阶层流动感知的影响中,子代及其母亲的教育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家庭经济水平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父母的职级和父亲的教育经历不具有显著效应。子代及其母亲的教育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客观阶层水平均通过子代的阶层期望对其阶层流动感知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应注重在政府及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对农村子代阶层认知进行积极引导,助其更有效地实现主观阶层突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灵芝  王雅鹏  
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费用与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农村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农村家庭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等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晓映  
从乡村工业化视角探究农民城市化的内在差异,对揭示中国城市化实践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与中西部地区的半城市化不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民被认为已趋于完全城市化,但东部不同区域间农民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苏南、浙江和珠三角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基于这三个地区的现实经验,发现不同的乡村工业化路径直接影响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土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并表现在区域内的市场结构、集体土地的开发权配置结构以及城乡关系结构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结构性基础,直接影响农民嵌入市场的方式、集体土地保障水平和村庄社会结构,并最终影响不同区域农民的城市化选择,使三地分别呈现出发展型、需求型、保守型的城市化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楚晖  侯芳  于凌云  
文章运用了多分类Logistic模型,就养老金待遇对家庭代际间教育投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样本显示出相对较高的教育投资意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较之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群体、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群体以及未参保群体有更高的教育投资意愿。较之于高学历群体而言,学历较低的群体对于代际间教育投资呈现出更强的意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万建香   汪亮  
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和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加速推动农村家庭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20年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发展促进了消费总量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从而实现农村家庭消费升级。(2)数字乡村发展通过人力资本赋能效应和数字金融赋能效应,同步提升消费主体动力和消费客体水平,加速农村家庭消费升级。(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对女性、青年户主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对农村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最大。(4)数字乡村发展对较高学历户主家庭的消费升级的正向作用更大,凸显基础型人力资本的“内部增益效应”。(5)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遵循“基础生存—发展享乐”的递进规律,即使处于不同消费水平,数字乡村发展的消费升级作用依旧显著。因此,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乡村红利强化农村家庭消费升级动力,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曾伏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