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98)
2023(16061)
2022(13792)
2021(13272)
2020(10791)
2019(24994)
2018(24448)
2017(46382)
2016(24946)
2015(28252)
2014(27680)
2013(27226)
2012(24884)
2011(22493)
2010(22357)
2009(20712)
2008(19924)
2007(17074)
2006(15076)
2005(13317)
作者
(69967)
(58020)
(57607)
(54806)
(37001)
(27728)
(26146)
(22721)
(22064)
(20578)
(19739)
(19611)
(18118)
(18078)
(17909)
(17759)
(17207)
(17056)
(16468)
(16371)
(14265)
(14213)
(13742)
(13266)
(12953)
(12828)
(12761)
(12721)
(11580)
(11402)
学科
(99050)
经济(98914)
管理(69076)
(66277)
(53921)
企业(53921)
方法(43391)
数学(37583)
数学方法(37142)
中国(31435)
(30430)
(25571)
业经(23226)
(20543)
贸易(20531)
(20530)
农业(20202)
(20032)
(19042)
地方(18688)
(16043)
银行(16004)
理论(15682)
(15556)
(15294)
(15115)
金融(15113)
环境(15109)
(14990)
财务(14914)
机构
大学(350703)
学院(348195)
(143767)
经济(140774)
管理(136723)
研究(121404)
理学(118116)
理学院(116793)
管理学(114828)
管理学院(114209)
中国(91847)
(75114)
科学(73214)
(65027)
(60664)
研究所(55198)
中心(54356)
(53836)
财经(52229)
业大(49424)
(48652)
北京(48176)
(47752)
(47695)
师范(47396)
经济学(44058)
(43719)
农业(41836)
(39796)
经济学院(39694)
基金
项目(238305)
科学(188144)
研究(177698)
基金(174214)
(151943)
国家(150439)
科学基金(128640)
社会(113358)
社会科(107227)
社会科学(107201)
基金项目(91765)
(89983)
自然(81608)
教育(81092)
自然科(79706)
自然科学(79688)
自然科学基金(78262)
(76687)
编号(72422)
资助(71448)
成果(59562)
(53488)
重点(53236)
(50989)
课题(49653)
(49460)
国家社会(47213)
教育部(46327)
创新(46066)
科研(45182)
期刊
(158192)
经济(158192)
研究(108135)
中国(66349)
学报(53631)
(51398)
科学(51005)
管理(49589)
(48277)
大学(40927)
教育(40491)
学学(38214)
农业(36020)
(30089)
金融(30089)
技术(28084)
经济研究(26047)
业经(25870)
财经(25391)
(21861)
问题(20725)
图书(19179)
(18420)
(17444)
理论(16581)
世界(16337)
科技(16240)
(16055)
技术经济(15990)
现代(15293)
共检索到514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晓华  张克克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家庭劳动力异质因素引入经典刘易斯模型,沿着家庭生命周期对中国人口流动现象的阶段性与梯次性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村人口劳动力已实现了比较全面的城市化,刘易斯拐点首次出现。经济转型、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催生了就业门槛低、雇佣形式自由灵活的新职业新岗位,引发了新批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劳动力转移步入家庭化流动新阶段,昭示着新城乡关系的出现,新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家庭化流动的家庭流动诉求以及制度需求,认为制度约束下的家庭化人口流动凸显了社会生产损失、公共服务不均衡、"末代农民"现象等新的社会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城乡、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家庭生命周期研究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正日益受到各国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成为家庭人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命周期方法最适合于研究正规的核心家庭。在其测度过程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所能得到的数据,既可选择同批人,也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婧  韩旭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收入的变动对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基于我国微观家庭数据库,实证检验人口结构和收入稳定性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抚养比的增加和收入不稳定性的提高会抑制家庭消费率的增长,这一负向影响在城市家庭更为显著,且二者能够产生负向联动效果。从不同生命周期来看,家庭人口抚养比的增加对扩展期、稳定期和收缩期家庭边际消费率的不利影响较为显著,而收入不稳定性的提高对形成期、稳定期和收缩期家庭边际消费率的不利影响更大。因此,应该充分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符合当前我国家庭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继权  吴海涛  汪为  
文章利用湖北省2680户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基于Glick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采用Alkire和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户的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分解。结果发现,湖北农户的多维贫困整体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贫困与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出倒"U"型,起步型家庭和衰退型家庭的贫困对多维贫困贡献率只有10%。医疗支出、医疗保险、做饭燃料和卫生设施这四个指标共同对多维贫困贡献率达到了50%。人均消费、金融资产、户外道路和耐用品指标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劳动力教育水平、住房结构、土地面积和住房面积指标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政府应加强对生命周期中间阶段家庭的关注,尽快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加大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改善贫困农户生活居住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继权  吴海涛  
基于Glick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本文采用2006—2010年湖北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测度并分解了农户多维贫困指数,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发现:起步型和衰退型家庭的多维贫困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只有10%;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多维贫困呈倒U型关系,即起步型家庭和衰退型家庭遭受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最小,生命周期中间阶段的家庭相较于生命周期两端的家庭遭受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更大;教育、技能培训、土地面积等对多维贫困都有显著影响。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应重点关注偏远地区的生命周期中间阶段的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新艳  王坤鹏  欧名豪  
[目的]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文章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利用扬州市邗江区289户微观样本,剖析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结果](1)家庭生命周期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萎缩家庭;(2)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年收入、承包地面积、农民收益增加、子女就学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改善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3)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结论]应重视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共同因素,采取普适性措施;对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差异性因素进行识别,"对症下药"。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于洪彦  刘艳彬  
对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提出建立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具有现实意义,并根据中国与美国人口统计和文化上的差异,以Gilly等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为参照,建立适合中国环境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并对模型作为市场细分变量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数据,采用含虚拟变量的半对数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新建模型对部分家庭消费做出很好的解释,新建模型与家庭月收入变量相结合时对家庭消费的解释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企业制订营销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诸培新  杨子  饶芳萍  
文章从理论上探究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对土地经营规模及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机制,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呈"倒U形"态势,成长的核心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明显高于空巢家庭,独居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明显小于空巢家庭。(2)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偏好从转入逐渐变为转出。成长的核心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转入土地的概率较高,转出概率较低,而独居家庭转入土地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烁文  黄雅  钟涨宝  
本文利用湖北和山东两省的1122个农户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家庭生命周期对土地转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转入土地概率与土地转入率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呈现出"M"型波动的态势,以空巢期为参照组,抚养Ⅰ期、负担Ⅰ期与赡养期的土地转入率较高,而空巢期最低;t检验的结果显示各家庭类别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土地转入率出现两个峰值:存在儿童照料阶段的抚养Ⅰ期与负担Ⅰ期,即以责任伦理中的"慈"为主线而考虑家庭是否需要照料儿童,对农村家庭生命周期进一步划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采取差别化对待,在政策上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精准施策,鼓励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烁文  黄雅  钟涨宝  
本文利用湖北和山东两省的1122个农户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家庭生命周期对土地转入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转入土地概率与土地转入率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呈现出“M”型波动的态势,以空巢期为参照组,抚养I期、负担I期与赡养期的土地转入率较高,而空巢期最低;t检验的结果显示各家庭类别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土地转入率出现两个峰值:存在儿童照料阶段的抚养I期与负担I期,即以责任伦理中的“慈”为主线而考虑家庭是否需要照料儿童,对农村家庭生命周期进一步划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采取差别化对待,在政策上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精准施策,鼓励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安琪,叶文振  
本文运用上海、哈尔滨、广东和甘肃地区已婚男女调查资料,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来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夫妻冲突的实际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婚姻生活不同时期夫妻冲突的发生率呈倒U字型曲线变化,但城市夫妇的争吵频率高于农村,夫妇纷争最少时期城市在老年阶段而农村则在新婚期,矛盾冲突高发期城市在婚后3~7年,农村则在8~13年。双方的同质性在回归模型中显示最大的解释力。家庭角色的合格、经济支配自由度及其相互信任对减少夫妻冲突具有积极影响,而生活压力大、发生争执时双方各不相让则更易使冲突升级。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伟然  
基于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通过不同家庭生命历程的消费差异分析,发现:第一阶段(单身阶段)是房租消费最旺盛的阶段;第二阶段(新婚阶段)是服装和旅游消费最旺盛的阶段;第三阶段(育幼阶段)是食物等日常消费+教育消费+人情往来最旺盛的阶段;第四阶段(家庭收缩阶段)是家庭总体消费最旺盛的阶段;第五、六阶段(即空巢和独居阶段)是医疗服务消费和家庭内财富重新分配相对旺盛的阶段。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杰  蔡志坚  吉星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农村创业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研究生计资本对农村家庭非农创业和农业创业的影响,并就改进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生计资本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异质性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计资本对农村家庭非农创业、农业创业和多行业创业行为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对非农创业和多行业创业行为的边际贡献最大,物质资本对农业创业行为边际贡献最大。(2)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家庭非农创业和农业创业行为都有影响,其中相比较其他家庭,抚养期和负担期的家庭开展非农创业活动的可能性最高,抚养期和稳定期的家庭从事农业创业活动的可能性最高。(3)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非农创业和农业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4)生计资本对农村家庭非农创业和农业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从农村家庭生计资本改善上实施政策,建议把握各类家庭的规律和特点,使政策更为精准地定位到家庭需求,从而使得政策更有效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郭庆松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消费行为郭庆松家庭消费行为历来是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家庭消费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经济的实践呼唤从事消费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对家庭消费行为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影响家庭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在讨论了学界关于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争议之后,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生命周期的观察,将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农村非农产业就业阶段,第二个阶段为进入城镇常住就业阶段,第三个阶段为迁移取得城镇户籍阶段,并结合其他控制变量建立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劳动力流动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阶段劳动力流动不明显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三阶段劳动力流动也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个阶段劳动力流动的综合影响是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我国现实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逐步缩小,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城市偏向的科教文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