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7)
- 2023(13601)
- 2022(11291)
- 2021(10091)
- 2020(8801)
- 2019(20102)
- 2018(19840)
- 2017(38504)
- 2016(21120)
- 2015(23944)
- 2014(23694)
- 2013(23390)
- 2012(21727)
- 2011(19633)
- 2010(19876)
- 2009(18274)
- 2008(18061)
- 2007(16249)
- 2006(13835)
- 2005(12197)
- 学科
- 济(92028)
- 经济(91925)
- 管理(63067)
- 业(59681)
- 企(49031)
- 企业(49031)
- 方法(48628)
- 数学(44166)
- 数学方法(43529)
- 财(23015)
- 农(23000)
- 中国(21593)
- 学(19960)
- 贸(17939)
- 贸易(17935)
- 业经(17707)
- 易(17444)
- 环境(16439)
- 农业(15279)
- 地方(15058)
- 务(14842)
- 财务(14800)
- 财务管理(14760)
- 制(14705)
- 企业财务(14020)
- 和(13676)
- 理论(13313)
- 技术(13267)
- 划(13206)
- 融(13201)
- 机构
- 大学(311038)
- 学院(309443)
- 济(126946)
- 经济(124504)
- 管理(120726)
- 理学(105824)
- 理学院(104682)
- 管理学(102596)
- 管理学院(102071)
- 研究(101486)
- 中国(75129)
- 科学(64987)
- 京(64109)
- 农(58151)
- 财(56300)
- 所(52044)
- 业大(51357)
- 研究所(47842)
- 中心(47345)
- 农业(46521)
- 财经(46193)
- 江(44575)
- 经(42126)
- 北京(39762)
- 经济学(39652)
- 范(38255)
- 师范(37712)
- 经济学院(36196)
- 院(36079)
- 州(35167)
- 基金
- 项目(214709)
- 科学(168506)
- 基金(157913)
- 研究(147993)
- 家(141101)
- 国家(139700)
- 科学基金(118955)
- 社会(94774)
- 社会科(90047)
- 社会科学(90017)
- 省(84049)
- 基金项目(83481)
- 自然(80225)
- 自然科(78456)
- 自然科学(78431)
- 自然科学基金(77056)
- 划(71519)
- 教育(69371)
- 资助(65815)
- 编号(57740)
- 重点(48847)
- 部(47578)
- 成果(45357)
- 发(44991)
- 创(44803)
- 科研(42541)
- 创新(41929)
- 计划(41486)
- 教育部(40541)
- 大学(39913)
- 期刊
- 济(128086)
- 经济(128086)
- 研究(81963)
- 学报(55989)
- 中国(53484)
- 农(50829)
- 科学(48945)
- 财(43737)
- 管理(41692)
- 大学(41350)
- 学学(39519)
- 农业(34232)
- 教育(27964)
- 技术(26114)
- 融(25415)
- 金融(25415)
- 财经(22945)
- 经济研究(22114)
- 业经(20896)
- 经(19563)
- 业(19401)
- 统计(17398)
- 问题(17171)
- 版(16360)
- 策(16072)
- 技术经济(15942)
- 商业(14873)
- 科技(14858)
- 业大(14335)
- 决策(14303)
共检索到433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佳瑛 彭希哲 朱勤
文章就中国1978~2007年的家庭模式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扩展的STIRPAT模型进行修正,将总人口环境压力模型转变为家庭户环境压力模型,分析了家庭规模、总户数、居民消费水平、能源强度等变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碳排放的情景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家庭规模与总户数对于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力;修正后的模型能更好地解释碳排放。家庭户单位体现出对人均单位未能包括的家庭消费行为模式的包容,从而可能成为更合适的居民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的分析单位。
关键词:
家庭模式 碳排放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治 李培 郭菊娥 曾先峰
我国城市化发展既提高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又增加了碳排放。本文使用56个城市的微观家庭数据,在各个城市层面上建立不同类型能源消耗的行为方程,对包含固定收入、家庭规模和户主年龄的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进行有效的估算,同时对跨城市差异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居住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标准时,东川市和蚌埠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城市,而新乡市与郑州市则是碳排放最多的城市,很多低排放城市位于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南侧,大城市排放要高于中小城市。通过对城市收入弹性的估算,发现相对富裕的家庭会增加消耗清洁燃料。一个家庭从低排放城市移动到高排放城市造成的环境成本占家庭年均收入的6.6%,同时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以及...
关键词:
居住碳排放 标准家庭 收入弹性 环境成本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于娟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年碳排放情况的统计实证结果表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国情有较高的解释力。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明显;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因素在此模型中对我国该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胡振
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特大城市家庭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安市家庭而言,其低碳消费行为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其特定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15年西安市家庭能源消费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户均年碳排放量为12 111.87kg,居住与交通比例为4∶1,其中生活用电占居住碳排放近41%,私人汽车则为交通出行碳排放最大贡献者。家庭属性、个人属性、消费行为、住房特征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等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及效果存在差异,实证结果有利于为城市政府有效能源规划及节能减排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胡振
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特大城市家庭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安市家庭而言,其低碳消费行为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其特定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15年西安市家庭能源消费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户均年碳排放量为12 111.87kg,居住与交通比例为4∶1,其中生活用电占居住碳排放近41%,私人汽车则为交通出行碳排放最大贡献者。家庭属性、个人属性、消费行为、住房特征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等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及效果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振 龚薛 刘华
以陕西省2003—2017年数据为样本,建立LMDI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陕西省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家庭消费效应、住房面积效应和家庭规模效应是造成家庭碳排放上升的正向推动因素,而碳排放强度效应、消费抑制效应和居住密度效应对家庭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2003—2017年,碳排放强度效应呈"U"型变化趋势,家庭消费效应、家庭规模效应和住房面积效应呈上升趋势,消费抑制效应和居住密度效应呈下降趋势。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可从碳排放贡献率较大的家庭消费、住房面积和家庭规模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缓解日益增长的家庭消费碳排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综合模型三大类,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家庭外部环境、家庭特征及家庭成员3个方面。分析表明: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综合;所用数据由历史统计数据到与微观住户调研数据相结合;研究的层面由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向家庭内部全面展开;分析的视角由单一的宏观分析,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基本反映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魏厦
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影响碳排放因素的变量,分析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的协整关系,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4个变量的内在关系。模型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总量的增长会增加碳排放,而技术进步则会降低碳排放,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较大;短期内各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互影响。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节能减排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白红菊 刘蒂 齐绍洲
通过对集中了我国80%以上FDI的1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发现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整体分析表明,来自香港地区和美国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有利影响;来自欧盟主要成员国英、法、德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分析表明,投资于东部地区的FDI相较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FDI对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且存在"马太效应"。
关键词:
FDI 来源地 碳排放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臻 严燕 邱保印 黄敏
依赖于传统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往往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对于强调"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浙江省,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探索基于减排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2个基本判断模型,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则对浙江省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减排目标的协调能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即开发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经济优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宁学敏 任荣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日益扩大的活动呈现出逐步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可能性。我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贸易国和"世界加工工厂",商品贸易已成为影响国内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框架下,借鉴安特魏勒(Antweiler)等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碳视角"阐释了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全球产业洗牌,在自由化进程中,在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增长的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应合理调整,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向低碳经济社会转型。
关键词:
碳排放 面板数据 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嘉雯 陈华超 徐强
文章基于总量和分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能源消费以及对应的碳排放,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8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逐渐产生正向影响,滞后3期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滞后4期才能对碳排放产生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生产率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碳排放的增加仍然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陈劭锋 宁淼 刘扬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顺成 肖卫东 王志宝
以山东省57个城市单元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家庭、住宅、城市和区域等多样化的视角对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家庭部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探索性地分析了相关要素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有关能源消费的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某些影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抵作用。实证研究证实,所选定的城市类型、城市特性、住宅特征、家庭属性、私家车使用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等6类影响因素对家庭部门的碳排放产生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常清 陈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模式,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宏观调控来减少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损失。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宏观调控的一个最基础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就是国家储备机制。当世界性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使我国的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国民经济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