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14)
2023(9054)
2022(7343)
2021(6783)
2020(5793)
2019(12933)
2018(12769)
2017(24556)
2016(13069)
2015(14600)
2014(14219)
2013(13448)
2012(12027)
2011(10539)
2010(10649)
2009(9653)
2008(9348)
2007(8098)
2006(6808)
2005(5865)
作者
(38300)
(31744)
(31727)
(29733)
(20215)
(15406)
(14221)
(12341)
(12017)
(11060)
(10745)
(10692)
(10186)
(9804)
(9676)
(9666)
(9597)
(9524)
(9073)
(9018)
(8109)
(7783)
(7538)
(7296)
(7140)
(7073)
(6917)
(6864)
(6421)
(6287)
学科
(51725)
经济(51662)
(35650)
管理(35269)
(29953)
企业(29953)
方法(28118)
数学(24823)
数学方法(24282)
(13995)
中国(13208)
业经(11890)
(11313)
(10892)
贸易(10888)
(10627)
(10210)
理论(9433)
农业(9278)
技术(8592)
(7790)
地方(7682)
(7644)
产业(7332)
环境(7158)
(7049)
(6899)
(6865)
银行(6865)
财务(6832)
机构
学院(182516)
大学(182423)
管理(72112)
(71863)
经济(70540)
理学(63902)
理学院(63204)
管理学(61689)
管理学院(61392)
研究(58524)
中国(42480)
科学(38402)
(37479)
(34921)
业大(31621)
(30076)
(29425)
农业(27890)
研究所(27369)
中心(26849)
(25250)
财经(25004)
(23031)
北京(22946)
(22930)
师范(22673)
经济学(21819)
(20920)
(20019)
经济学院(19854)
基金
项目(132420)
科学(104039)
基金(97278)
研究(90163)
(88272)
国家(87178)
科学基金(74100)
社会(58631)
社会科(55726)
社会科学(55708)
(52096)
基金项目(51410)
自然(50257)
自然科(49197)
自然科学(49181)
自然科学基金(48323)
(44262)
教育(42180)
资助(39787)
编号(35023)
重点(29939)
(28389)
(28317)
(27422)
成果(26577)
创新(26323)
科研(25975)
计划(25809)
国家社会(24573)
大学(24382)
期刊
(70877)
经济(70877)
研究(46531)
学报(34657)
中国(32479)
(30867)
科学(30518)
大学(26028)
管理(26006)
学学(24916)
(22154)
农业(21070)
教育(18661)
技术(15613)
经济研究(12643)
业经(12582)
(12423)
金融(12423)
(12183)
财经(11928)
统计(10446)
(10406)
(10208)
(10048)
科技(9928)
业大(9845)
问题(9269)
商业(9161)
技术经济(8940)
决策(8681)
共检索到250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沈安安  
家庭文化对人一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特别是对妇女的影响。假设将妻子的文化水平高于、低于或等于丈夫文化水平的都分别列为一种模式,那么,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文化模式中,妇女的地位明显不同。“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研究──上海、山东、广东和陕西四地区抽样调查”表明,四城市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以前普遍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妇女的文化水平提高较快,男女差距缩小。丈夫的文化水平高于妻子的这类家庭文化模式比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明显地减少,而夫妻文化水平相当的这类家庭文化模式比重却迅速提高,成为主流,但地区问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详尽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高等教育鲁洁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与人类文明进展相一致的一种文化过程。与妇女受教育状况的巨大改善相联系,本世纪全球妇女地位迅速提高已明显表现为政治参与、经济生活、家庭结构和文化表达等主要方面。有关妇女解放运动的消极方面是形成了妇女的传统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庄岩  
随着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并逐渐向老年型过渡。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64%,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8.59%,预计2000年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10%。在老年人口中,由于妇女期望寿命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琳  
近几年来,对妇女地位的研究已成为人口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人们认识到在研究生育率、死亡率、迁移和结婚率等人口学变量的变化时,把妇女地位做为一个影响因素来考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原  
"男出女守"的家庭分工改变了中国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留守妇女保留工资较低、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工资性工作时间较长,表明其劳动供给更接近合作博弈模型所描述的女性劳动力供给行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分工和劳动供给模式有利于家庭短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使得女性的家庭事务、工资性工作和农业劳动负担加重,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利益和不同家庭成员的长期福利。留守妇女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原有的家庭利益平衡机制和稳定状态受到冲击,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农村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将家庭短期经济收入转化为长期利益,因而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家庭冲突和矛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单艺斌  
本文分为妇女婚姻家庭地位评价方法述评和妇女婚姻家庭地位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两个部分。前者撷取现存的有关研究成果 ,按照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内涵和对其进行地位评价的目的 ,分别进行了简析 ;后者面对在此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了构建科学、实用的妇女婚姻家庭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项基本原则。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房占红  
家庭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最基本单位,而妇女则是家庭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影响不太深的秦汉时代,妇女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中去,她们同男子一样共同承担着田间的劳作,闲暇之时从事纺织等手工业活动,对家庭财产也有一定的处置权。这一切均说明,在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秦汉时期的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彩芳  
本文通过对婚姻自主权、生育权、家庭事务决策权、财产权等多个体现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权利的调查分析,对照法律赋予妇女的权利,提出了农村妇女婚姻家庭权利意识的缺乏是影响其婚姻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并就如何培养、唤起和维护她们的权利意识进行了思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地区间差异。妇女总和生育水平农村远远高于城市。90年代人口控制面临的困难就在于城市妇女的生育水平已非常低,不可能再下降、而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虽还有再降的潜力,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已到了事倍功半的程度,仅仅依赖计划生育政策想把农村生育率降到预期水平是不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我国城、乡妇女生育水平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生育率的变化可以看到,城、乡间妇女生育差距的拉大开始于60年代中期,而我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是70年代以后,这就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间生育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再华  
妇女地位,通常可以划分为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劳动地位、教育地位、健康地位,以及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几个方面。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妇女地位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人权状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P07项目课题组  
1 引言 本研究是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由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的P07项目于1994年开展的一个研究课题,其主要目的是对计划生育与妇女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该项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计划生育对提高妇女地位的作用和影响上,而不是在妇女地位对计划生育的作用和影响上。1994年7月课题组成立之后,先后三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调查目的、调查的具体内容、问卷设计、样本的选取、数据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课题组先后两次在河北香河、山东昌邑进行了试点调查,对调查问卷作了反复修改。最终确定的问卷包括基本情况、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经济收入与管理、婚姻与家庭、生育和妇幼保健、避孕节育7个方面的内容,共76个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婚先孕几率越高;婚前流动经历对农业户籍、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妇女发生未婚先孕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