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4)
2023(15022)
2022(12937)
2021(12322)
2020(10248)
2019(24042)
2018(24212)
2017(45713)
2016(25216)
2015(28917)
2014(29503)
2013(28494)
2012(25955)
2011(23276)
2010(23688)
2009(21299)
2008(20874)
2007(18721)
2006(16360)
2005(14163)
作者
(73127)
(60249)
(60032)
(57084)
(38414)
(28966)
(27398)
(23791)
(23134)
(21802)
(20759)
(20291)
(19413)
(19080)
(18621)
(18515)
(18191)
(17849)
(17253)
(17214)
(15109)
(14979)
(14675)
(13913)
(13563)
(13457)
(13454)
(13301)
(12226)
(12019)
学科
(93762)
经济(93638)
管理(70738)
(64526)
(54498)
企业(54498)
方法(43533)
数学(37279)
数学方法(36548)
中国(26743)
(26649)
(23537)
(22421)
业经(21470)
理论(19922)
地方(19840)
(19483)
农业(17233)
(16383)
教育(15887)
(15673)
贸易(15661)
(15179)
(14912)
银行(14863)
技术(14751)
(14484)
财务(14385)
财务管理(14342)
环境(14253)
机构
学院(349133)
大学(348679)
管理(135527)
(127251)
经济(123867)
理学(116384)
理学院(115022)
研究(114460)
管理学(112484)
管理学院(111856)
中国(84928)
(76003)
科学(73652)
(60291)
(58154)
(57013)
(53695)
业大(53106)
研究所(52700)
中心(52571)
(48709)
北京(48338)
师范(48204)
财经(47367)
农业(44396)
(43685)
(42839)
(42182)
技术(41912)
师范大学(38377)
基金
项目(236167)
科学(183229)
研究(174922)
基金(166333)
(145323)
国家(143808)
科学基金(122387)
社会(104802)
社会科(98869)
社会科学(98838)
(94780)
基金项目(87594)
教育(82865)
自然(80547)
(79326)
自然科(78614)
自然科学(78593)
自然科学基金(77123)
编号(74349)
资助(69898)
成果(61564)
重点(52898)
课题(52611)
(50784)
(49496)
(48715)
项目编号(45465)
创新(45271)
科研(45096)
大学(44504)
期刊
(145869)
经济(145869)
研究(102108)
中国(75634)
学报(57296)
教育(52354)
(52129)
科学(51051)
管理(50623)
(46602)
大学(43261)
学学(39963)
农业(36100)
技术(34224)
(27482)
金融(27482)
业经(24876)
图书(23174)
经济研究(21958)
财经(21957)
(18698)
(18656)
问题(17996)
(17315)
科技(17183)
理论(16527)
技术经济(16213)
书馆(15957)
图书馆(15957)
统计(15424)
共检索到521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岑  王晓静  刘国尧  
结合育人工作的新情况,探索一种新型的研究生集体建设模式。家庭式研究生集体的组建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家庭式研究生集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而基层集体建设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研究生班集体是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邹碧金  杨树锋  
作者从当前出现的研究生院“围城”现象入手,在分析我国大学研究生院现有的三种体制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的新模式予以探讨,以期找到更适合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波  
针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并对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提出了改进意见和方法,这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袓梅  张冬敏  
描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研究生教育在集中管理模式向二级管理模式转化期间采取过渡管理模式的新思路以及实施过渡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实施过渡管理模式的价值与成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叶建军  
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高校多样性和层次性、研究生个体差异性等决定了研究生培养主体要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构建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主体可以构建跨学科培养模式、导师组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等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邢以群  姚静  
介绍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部分研究生进行团队学习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研究生的团队学习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团队学习的内容、形式、实践效果,并对这一学习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金龙  张淑林  陈伟  裴旭  
基于"毕业生群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即为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同一专业、不同届别的毕业生群体所表现出的总体"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在厘清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时限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并构建了基于"毕业生群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博文  党刘拴  
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几点探讨杨博文党刘拴1992年,我们提出了对新时期工科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科学地系统地研究。遵循以工作实践提出研究目标,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实践的方针,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改革开放...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裴旭  张少华  张淑林  陈伟  
认为"校所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是赋予洪堡教育理念时代内涵的需要,是适应教育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发展模式的需要,是促进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的需要。结合中国科技大学"校所结合"的典型案例,对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祯云  赵郁松  
重庆大学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了“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实施“研究生自主管理”、“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层次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等多项带有创造性的探索,构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重庆大学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慧莉  刘文宇   王德伦  
从分析人类语言认知规律和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关系入手,探讨了在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自主型学习模式的构建方法,提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根据对象规划教学程序、设计构造教学素材和提供指导咨询,使教师的工作重心由课内转向课外,从台前移至幕后,突出外语学习的多种媒体及环境作用,把传统的一维英语教学转向多方位立体教学,实现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及教学环境作用的结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罗英姿  李占华  邓丽华  
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前提与保障条件,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一些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模式与导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新厂  钟珊珊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状况下,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陷入了困境。通过向社会"要"资源,高校企业"联姻","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条"捷径",不仅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能解决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的规模与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学斌  张唯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家庭理财也越来越重要。如何科学理财,使自己逐渐鼓起来的钱袋子保值增值,成为许多家庭关心的问题。文章采取问卷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者的投资模式和几种典型的非理性心理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并从出完善监管机制和提高投资者素质的角度提出了治理投资者非理性心理的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李文昊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所提出的时代挑战,如何通过适宜的权力关系与组织架构持续激励员工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增强组织韧性,是亟待解决的组织管理难题。在当下组织实践中,基于伦理、价值属性的权力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领导者的部分法定权力相冲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上下级之间的职位权力关系并放大了冲突,导致组织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时缺乏整体性适应能力。在当前诸多组织隐喻中,家庭式组织具有经济与情感价值交融的属性,在和谐耦合两种权力体系的过程中生成了刚柔并济的组织韧性基因。本文从权力视角出发,探讨德性领导与家庭式组织的生成机理,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儒家文化情境的教谕式调节构成组织权力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家庭式组织生成的关键环节。本文拓展了权力概念的关系性视角,并在儒家文化背景下通过领导与组织的联动机制解决了新时代的组织韧性与员工激励问题,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中国情境下的本土领导与组织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