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92)
- 2023(12727)
- 2022(11093)
- 2021(10399)
- 2020(8758)
- 2019(19901)
- 2018(19646)
- 2017(37692)
- 2016(20541)
- 2015(22918)
- 2014(22582)
- 2013(22181)
- 2012(20190)
- 2011(18083)
- 2010(17706)
- 2009(15954)
- 2008(15409)
- 2007(13152)
- 2006(11239)
- 2005(9432)
- 学科
- 济(76540)
- 经济(76444)
- 管理(56819)
- 业(55469)
- 企(45552)
- 企业(45552)
- 方法(37424)
- 数学(32654)
- 数学方法(32326)
- 农(21405)
- 中国(20232)
- 财(19024)
- 学(18397)
- 业经(17158)
- 贸(15110)
- 贸易(15105)
- 地方(14888)
- 易(14674)
- 农业(14512)
- 技术(13191)
- 理论(12629)
- 环境(12596)
- 和(12449)
- 制(12404)
- 务(12056)
- 财务(11997)
- 财务管理(11978)
- 企业财务(11337)
- 划(11046)
- 银(10819)
- 机构
- 大学(288607)
- 学院(286032)
- 管理(115358)
- 济(109473)
- 经济(107153)
- 理学(101611)
- 理学院(100416)
- 管理学(98568)
- 管理学院(98075)
- 研究(96309)
- 中国(67948)
- 科学(63778)
- 京(61326)
- 农(53353)
- 业大(49181)
- 所(48892)
- 财(46981)
- 研究所(45488)
- 中心(43066)
- 农业(42452)
- 江(39048)
- 财经(38986)
- 北京(38272)
- 范(37673)
- 师范(37193)
- 经(35662)
- 院(34773)
- 经济学(32083)
- 州(31977)
- 技术(30622)
- 基金
- 项目(209160)
- 科学(162893)
- 基金(151700)
- 研究(146939)
- 家(135707)
- 国家(134299)
- 科学基金(113767)
- 社会(91659)
- 社会科(86802)
- 社会科学(86775)
- 基金项目(81967)
- 省(81723)
- 自然(76902)
- 自然科(75081)
- 自然科学(75057)
- 自然科学基金(73715)
- 划(69812)
- 教育(66960)
- 资助(61663)
- 编号(59025)
- 重点(46768)
- 成果(46280)
- 部(45176)
- 发(43867)
- 创(43814)
- 创新(40836)
- 科研(40706)
- 课题(40168)
- 计划(39920)
- 大学(38195)
- 期刊
- 济(111671)
- 经济(111671)
- 研究(78812)
- 学报(54032)
- 中国(49245)
- 农(47686)
- 科学(46879)
- 大学(39485)
- 管理(39430)
- 学学(37513)
- 财(33349)
- 农业(33285)
- 教育(30287)
- 技术(22602)
- 融(19818)
- 金融(19818)
- 业经(19028)
- 经济研究(18234)
- 财经(18013)
- 业(17188)
- 科技(16118)
- 图书(15292)
- 经(15245)
- 业大(14927)
- 问题(14753)
- 版(14748)
- 理论(13593)
- 技术经济(12987)
- 资源(12689)
- 实践(12640)
共检索到394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苑雅玲 侯佳伟
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把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多的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这三类学校接收的流动儿童大体上对应于不同的流动人口阶层,依此为参照,分布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网络质量、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教育期望和条件等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在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中,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家庭状况,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庭因素 择校 社会分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常淑敏 宋育珊 郭惠
为考察家庭环境纷杂度对流动儿童安全感的影响及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及家庭环境纷杂度量表(confuSion,Hubbub and order Scale),调查了370名5~8年级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结果表明:(1)女生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都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家庭环境纷杂度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控制儿童性别对安全感的影响后,家庭环境纷杂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3)性别在家庭环境纷杂度与流动儿童人际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简单斜率检验分析表明,高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女生人际安全感的消极影响更大...
关键词:
家庭环境纷杂度 安全感 流动儿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汪传艳 储祖旺
为探讨家庭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亲子冲突在家庭归属感与学业成绩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归属感量表、亲子冲突量表和学业成绩统计问卷对我国2238名流动儿童和1439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庭归属感和学业成绩的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亲子冲突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在控制性别、年龄、居住时间、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学校性质等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变量后,家庭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子冲突在家庭归属感与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庭归属感 学业成绩 亲子冲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柳 李思蒙 任萍
基于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和累积效应模型,通过分析4 557名流动和留守儿童数据,考察了累积家庭风险对个体受欺凌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具体包括自尊的中介作用和累积学校心理发展资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累积家庭风险显著正向预测流动、留守儿童的受欺凌水平,并且呈现出“线性模式”,即每增加一个家庭风险因素,受欺凌水平就会相应地增长一个单位;自尊在累积家庭风险与流动、留守儿童受欺凌水平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累积学校心理发展资源显著负向预测流动、留守儿童的受欺凌水平,具有“补偿效应”,并且呈现出“正加速模式”,即每个资源的效应都会因为其他资源的存在而得到放大,学校心理发展资源数量越多,流动、留守儿童受欺凌情况的减少速度就越快;同时,累积学校心理发展资源能够调节累积家庭风险与受欺凌之间的关系,即累积学校心理发展资源能够发挥“保护效应”并表现为“雪中送炭”模式,以缓冲累积家庭风险对流动、留守儿童受欺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生 陈丹 苏梅 齐媛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密不可分的教育系统,对于流动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研究通过对2001-2016年间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期刊文献分析发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聚焦于微观的教育策略与方法,尤其注重对家庭教育具体内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且比较关注家庭教育的现状、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指导、家庭背景和对策。研究指出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需增强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需发掘家庭成员优势,以共同学习的理念构建新型家庭教育;需应用"互联网+"重构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 积极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谭静 陈盼佳
居民消费率上升是目前我国宏观结构调整需要关注的重要背景,而我国不同居民群体间消费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人口群体,其消费储蓄行为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直接联系。本文从城市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角度出发,探讨了职业属性对流动人口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显示,蓝领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储蓄率显著更高,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利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职业属性通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不稳定性、支出增加的风险性和社会融合程度三方面机制影响家庭储蓄行为。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消费储蓄行为 蓝领工作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舟航 王晓兵 罗仁福 张林秀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的快速增加,农村流动家庭面临着将子女留在农村公立学校就读,或是把子女带到务工所在城市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艰难选择。文章使用作者调查的在上海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安徽籍学生和安徽籍学生户籍所在地农村公立学校上学的儿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估计不同类型学校就读学生之间的数学成绩差距并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安徽农村小学学生的数学成绩要远好于安徽籍在上海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学生,学生个人和家庭特征只能解释小部分数学成绩差距,学校设施、班主任质量才是造成学生差距的最关键因素。
关键词:
自选择效应 学校效应 农民子女 成绩差距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高一然 边玉芳
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53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探讨了流动儿童与一般儿童家校合作的情况,以及家校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在情绪发展以及学业成绩上的表现都明显差于一般学生;(2)流动儿童的家校合作水平普遍差于一般学生;(3)家校合作水平对儿童发展存在影响。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校合作 情绪发展 学业成绩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孝义 闵思宇 杨琪
研究旨在考察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状况,并评估社会关爱对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一对328名留守、非留守儿童施测家庭环境量表,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等维度上比非留守儿童得分低,但在矛盾性上得分较高。研究二确立两所学校分别作为关爱组和对照组,关爱组40名留守儿童,参加团体辅导等关爱活动,对照组43名留守儿童,无任何干预活动,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进行关爱前和关爱后测评。结果发现,关爱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等维度的得分呈上升趋势,矛盾性维度分值呈下降趋势,其它维度差异不显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关爱 家庭环境 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程黎 王菲
选取10岁超常儿童共74名,其中城市超常儿童34名,流动超常儿童40名。采用问卷法,考察了两组超常儿童在自我概念和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超常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和流动超常儿童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超常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要显著高于流动超常儿童。(2)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城市超常儿童在情感温暖理解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明显地高于流动超常儿童,而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流动超常儿童。(3)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保护和拒绝否认对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总分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业自我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天德 黎淑晶 余益兵 王禭晴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消费 工具变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宁宁 周正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学校适应量表对9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留守家庭所属中间型和极端型比例过高,家庭“松散”和“僵硬”问题突显;(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水平不高,非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上的适应情况显著高于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据此,可以通过培育家庭亲子关系、重视家庭经验习得、增强父母教育卷入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而促进其学校适应。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邢芸 胡咏梅
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问题较为突出。本研究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的视角探讨适龄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选择问题。使用CFPS(2010)数据,本研究用Logit模型,估计了不同特征的流动儿童家庭为其子女选择接受学前教育的发生概率。研究发现,农业户籍、跨省迁移的家庭随迁子女入园机会更低;有教育储蓄的家庭,其随迁子女入园机会更高;而父母高学历、与子女同住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园机会。户籍仍是制约流动儿童入园的关键因素。我们据此明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倩倩 洪秀敏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二孩家庭儿童的发展差异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保障,亦是贯彻落实人口新政配套政策体系的重要诉求。本研究以3818个二孩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胎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社会能力显著高于头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显著低于头胎儿童;头胎儿童中,适应不良型占比最高;二胎儿童中,适应良好型和适应一般型占比较高;家庭环境和父母积极教养对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解释率均大于出生次序的解释率,且父母积极教养的解释率最高。为促进二孩家庭儿童的社会适应,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系统应协力共创适宜的教育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