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46)
2023(4174)
2022(3298)
2021(3164)
2020(2330)
2019(5290)
2018(4858)
2017(8599)
2016(4435)
2015(4871)
2014(4718)
2013(4494)
2012(4309)
2011(4060)
2010(4398)
2009(4294)
2008(4141)
2007(3995)
2006(3663)
2005(2865)
作者
(13139)
(11413)
(10908)
(10247)
(6948)
(5385)
(4898)
(4228)
(4193)
(3861)
(3763)
(3709)
(3608)
(3363)
(3319)
(3315)
(3282)
(3068)
(3058)
(2934)
(2739)
(2694)
(2669)
(2632)
(2473)
(2468)
(2464)
(2313)
(2299)
(2222)
学科
(21157)
(19173)
经济(19137)
(14990)
农业(14210)
业经(8479)
管理(7604)
(7302)
企业(7302)
中国(6668)
农业经济(6417)
(5575)
(5308)
发展(5068)
(5066)
地方(4927)
方法(4463)
(4366)
农村(4347)
收入(4292)
(4133)
建设(4018)
工作(3763)
(3752)
土地(3658)
(3632)
金融(3632)
问题(3594)
分配(3571)
数学(3536)
机构
学院(67320)
大学(65913)
(26530)
经济(25871)
研究(24798)
管理(24088)
理学(20671)
理学院(20393)
管理学(20015)
管理学院(19888)
中国(18371)
(17434)
科学(14391)
(13651)
农业(12279)
中心(12075)
(11909)
(11860)
(11254)
师范(11169)
业大(11160)
研究所(10810)
(10479)
财经(9305)
师范大学(8936)
(8472)
北京(8468)
(8299)
(8213)
经济学(8130)
基金
项目(45578)
科学(36456)
研究(36239)
基金(33122)
(29475)
国家(28637)
社会(24585)
科学基金(23804)
社会科(22825)
社会科学(22818)
(18149)
基金项目(17368)
教育(15873)
编号(15417)
(14754)
成果(13462)
自然(13259)
自然科(12895)
自然科学(12891)
自然科学基金(12660)
资助(11963)
(11751)
(10742)
课题(10549)
国家社会(10277)
(10164)
重点(10138)
(9729)
(9544)
(9489)
期刊
(37641)
经济(37641)
(23573)
研究(20007)
中国(16970)
农业(15350)
学报(11711)
科学(11670)
大学(9841)
业经(9612)
学学(9291)
教育(8699)
(7953)
(7754)
金融(7754)
管理(7274)
农业经济(7051)
农村(6600)
(6600)
(5694)
社会(5414)
(5254)
问题(4965)
社会科(4804)
社会科学(4804)
农村经济(4439)
财经(4426)
世界(4174)
经济研究(4165)
技术(4071)
共检索到104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业方  
基于家庭与村庄核心功能变迁的框架,解释农村妇女在家庭空间中的主导性权力及在村庄中的边缘性地位。随着家庭核心功能由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转变,妇女对家庭的劳动、情感及关系网络建构的贡献,凸显了她们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婚姻市场的失衡更抬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村庄生产功能的限制,与男性相比妇女劣势明显。同时因缺乏主体性及污名化的形象,使妇女处于边缘地位。因此,现阶段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不仅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应关注到家庭与村庄功能的客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性别平等的实践活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业方  
基于家庭与村庄核心功能变迁的框架,解释农村妇女在家庭空间中的主导性权力及在村庄中的边缘性地位。随着家庭核心功能由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转变,妇女对家庭的劳动、情感及关系网络建构的贡献,凸显了她们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婚姻市场的失衡更抬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村庄生产功能的限制,与男性相比妇女劣势明显。同时因缺乏主体性及污名化的形象,使妇女处于边缘地位。因此,现阶段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不仅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应关注到家庭与村庄功能的客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性别平等的实践活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欢  
“民工潮”现象出现后,我国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呈现出新现象、新特点。本文以农村家庭模式划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发展的趋向,并针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对子女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近年来,年轻夫妇"两头走"这一新型家庭居住模式逐渐在鄂西农村变得普遍起来。通过实地调查着重分析了这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居住模式重塑的微观家庭权力结构,进而探讨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变迁。不同于传统从父居模式下的以男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为主、女方父代家庭较为次要的主次型家庭权力结构,两头走的婚居模式形塑的家庭权力结构为男女双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的三角平等结构。这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代际关系与养老、年轻人的独立等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庞毅  
李斌《村庄视野中的阶级、性别与家庭结构:以1950年代湘北塘村为中心的考察》(以下简称为《塘村妇女》)一书[1],以湘北塘村为个案,通过大量的口述资料和地方文献,质疑和深化了前人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经典论断(1)。不同于以往革命史叙事下以国家为主体的论述,作者围绕性别、家庭和阶级三个维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郝妩阳  
在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妇女的家庭土地继承问题将愈加突显出来。本文基于三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妇女继承家庭承包地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妇女仅仅对夫家的承包地表现出较强的继承意愿,而对娘家承包地的继承意愿相当低,即在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上呈现出明显的夫家取向;农村妇女的户籍与其家庭承包地的继承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娘家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娘家承包地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丈夫的兄弟数量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不具有抑制性;婚后夫家分到新土地均对农村妇女继承夫家承包地的意愿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庞毅  
李斌《村庄视野中的阶级、性别与家庭结构:以1950年代湘北塘村为中心的考察》(以下简称为《塘村妇女》)一书[1],以湘北塘村为个案,通过大量的口述资料和地方文献,质疑和深化了前人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经典论断(1)。不同于以往革命史叙事下以国家为主体的论述,作者围绕性别、家庭和阶级三个维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启明  
本文在参照国内外数十篇论文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对妇女家庭地位、权力及角色作出了理论界定;从理论上提出了妇女家庭地位度量的两个视角,并分别对妇女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妇女家庭地位的衡量标准、妇女地位与生育率的关系作出了理论假设。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妇女家庭地位研究的指标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费钧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南部A村近三十年空间形态变迁的分析,探讨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村办企业的发展与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紧密相关,而其变迁方向又受到土地资本化与权力科层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村办企业扩大规模和效益的动力与上级政府推动的土地资本化相契合,使得村庄空间形态呈现功能分化;另一方面在权力科层化的作用下,村庄的住房形态以官僚和企业利益考虑为主,而忽视了普通村民的空间权利。文章对村庄空间形态变迁中企业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助于从资本—权力互动的角度解释村庄空间形态的变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费钧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南部A村近三十年空间形态变迁的分析,探讨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村办企业的发展与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紧密相关,而其变迁方向又受到土地资本化与权力科层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村办企业扩大规模和效益的动力与上级政府推动的土地资本化相契合,使得村庄空间形态呈现功能分化;另一方面在权力科层化的作用下,村庄的住房形态以官僚和企业利益考虑为主,而忽视了普通村民的空间权利。文章对村庄空间形态变迁中企业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助于从资本—权力互动的角度解释村庄空间形态的变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燕舞  
利用一项回顾性质性调查数据分析了1980年至2009年间187例农村妇女自杀状况的基本分布和趋势演变,通过引入出生队列分析,发现了1920年至1939年间出生的"传统代"农村妇女在2000年至2009年间的"老年时期"自杀,而1960—1979年间出生的"现代代"农村妇女则在1980年至1999年间的"青年时期"自杀。由此建构了理解出生队列、家庭结构转型与农村妇女自杀的转型象限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家庭结构的权力轴与观念轴的转型不同步是导致两代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当两者转型同步完成时,农村妇女自杀可能会退潮。最后援引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对之进行了简要的支撑论证。后两次的数据所揭示的妇女地位提升的增量,实质上都是由新出生队列的妇女进入调查样本序列而贡献的,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疏仁华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家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其行为逐步摆脱了传统家族的诸多特质,吸纳了当今时代的鲜活元素。具体表现在村庄政治的博弈中逐渐民主化,在经济行为中趋向理性化,在文化生活上转向现代化。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恰当地把握、辩证地扬弃与合理地利用家族,实现其向现代化的转身。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望超凡  甘颖  
女儿参与赡养娘家父母已经成为了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对强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家庭性质的变迁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家庭的变迁路径是一个宗教性弱化、社会性弱化和生产性改变的过程,这导致家庭逐渐朝向单纯的生活单位转变。家庭性质变迁在形成儿子养老危机的同时,也释放了女儿的养老潜力,从而形成了女儿参与养老过程的新现象。同时,在激烈的变迁中农村家庭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文化韧性,这构成了对传统儿子养老模式的结构性支撑,并给予了行为主体实践能力发挥作用的博弈空间。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儿子和女儿的实践能力对比和行为取向共同发挥作用,一起塑造了当下"共同赡养、儿女分工"的新型家庭养老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