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09)
- 2023(18362)
- 2022(15459)
- 2021(14608)
- 2020(12175)
- 2019(28175)
- 2018(27991)
- 2017(52692)
- 2016(28935)
- 2015(32760)
- 2014(32893)
- 2013(32045)
- 2012(29171)
- 2011(26125)
- 2010(26186)
- 2009(23865)
- 2008(23223)
- 2007(19986)
- 2006(17309)
- 2005(15331)
- 学科
- 济(111346)
- 经济(111217)
- 管理(77459)
- 业(75577)
- 企(60920)
- 企业(60920)
- 方法(51430)
- 数学(45074)
- 数学方法(44329)
- 中国(33411)
- 农(32999)
- 财(26492)
- 业经(25633)
- 学(25406)
- 地方(23434)
- 农业(22167)
- 制(21535)
- 贸(20683)
- 贸易(20671)
- 易(20057)
- 理论(18805)
- 银(18440)
- 银行(18370)
- 融(18128)
- 金融(18124)
- 行(17523)
- 技术(17310)
- 和(17029)
- 环境(16497)
- 务(16145)
- 机构
- 大学(402435)
- 学院(399903)
- 管理(155324)
- 济(154160)
- 经济(150771)
- 研究(138246)
- 理学(134816)
- 理学院(133206)
- 管理学(130348)
- 管理学院(129647)
- 中国(103547)
- 科学(89495)
- 京(87025)
- 农(74025)
- 所(70798)
- 财(68942)
- 业大(65805)
- 研究所(65065)
- 中心(63865)
- 农业(58358)
- 江(58310)
- 财经(55316)
- 北京(54868)
- 范(54128)
- 师范(53511)
- 经(50461)
- 院(50109)
- 州(47602)
- 经济学(45685)
- 技术(43772)
- 基金
- 项目(282057)
- 科学(219529)
- 基金(203197)
- 研究(199735)
- 家(180836)
- 国家(179121)
- 科学基金(151877)
- 社会(124307)
- 社会科(117550)
- 社会科学(117515)
- 省(110441)
- 基金项目(108000)
- 自然(101546)
- 自然科(99215)
- 自然科学(99187)
- 自然科学基金(97365)
- 划(93974)
- 教育(92462)
- 资助(84025)
- 编号(81203)
- 成果(65134)
- 重点(63604)
- 部(60884)
- 发(59451)
- 创(58251)
- 课题(56381)
- 科研(54403)
- 创新(54378)
- 计划(52829)
- 大学(51974)
- 期刊
- 济(164615)
- 经济(164615)
- 研究(115475)
- 中国(79978)
- 学报(72816)
- 农(67381)
- 科学(64181)
- 管理(55806)
- 大学(54279)
- 财(51407)
- 学学(50989)
- 教育(46797)
- 农业(46207)
- 融(35041)
- 金融(35041)
- 技术(34726)
- 业经(27532)
- 经济研究(26995)
- 财经(25926)
- 业(24930)
- 图书(22518)
- 经(22191)
- 问题(21769)
- 版(20950)
- 科技(20723)
- 业大(19798)
- 资源(18511)
- 理论(18507)
- 技术经济(18430)
- 统计(18078)
共检索到588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梁海艳 代燕 马骍
利用2014年云南和内蒙古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不同流动模式下流动女性的就业前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发展对女性就业具有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家式流动女性的就业概率最低。此外,随迁孩子数量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流入地每增加1个孩子,女性就业概率降低18%左右。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女性流动人口不仅面临着巨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流动女性就业劣势可能会随着流动人口长期化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流入居住时间每增加1年,就业概率大致提高3%左右。
关键词:
家庭式迁移 女性流动人口 就业概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梁海艳 代燕 马骍
利用2014年云南和内蒙古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不同流动模式下流动女性的就业前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发展对女性就业具有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家式流动女性的就业概率最低。此外,随迁孩子数量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流入地每增加1个孩子,女性就业概率降低18%左右。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女性流动人口不仅面临着巨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流动女性就业劣势可能会随着流动人口长期化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流入居住时间每增加1
关键词:
家庭式迁移 女性流动人口 就业概率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在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增长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结构也渐渐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流动人口性别结构渐渐趋于均衡,女性流动人口渐渐加入了流动人口行列,但是在此过程中许多"流而不工"的现象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基于2014年云南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迁移模式中的流动女性就业机会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对女性就业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
关键词:
家庭化迁移 女性流动人口 就业概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教育水平 生育间隔 Cox回归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王宏利
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应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了二孩政策背景下教育、住房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实证结果表明,不论是一孩家庭还是二孩家庭,为了购房、预期的子女抚养、子女结婚等原因都有增加储蓄的倾向,而且二孩家庭储蓄意愿更强。但是现实中由于赡养老人、较高的流动人口生活成本、偿还购房贷款等因素降低了储蓄,而且二孩家庭的储蓄下降得更多。也就是说二孩家庭有更强的储蓄意愿,但是反而有更低的储蓄率。最后本文从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降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生育二孩 家庭储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俊峰 苗迎春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生育子女数对女性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采用第一胎孩子性别作为工具变量来消除生育子女数与就业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将变量是否有需照顾的6岁及以下学龄前儿童同时引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生育孩子数在乡城流动人口样本回归中有内生性,而在城城流动人口中不存在内生性,孩子数量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产生负效应,相比无学龄前儿童照顾的女性,2~6岁的儿童、2岁及以下幼童更容易消耗母亲的精力而使其放弃全职工作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家庭成员应三管齐下,提供政策支持、成本支持、照料支持,以此来减少生育孩子数以及照顾幼小孩子对女性劳动参与带来的负效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尚伟伟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趋势的增强,使得流动人口家庭面临着其子女教育选择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地域选择和学校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99.21%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但仍有0.79%未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比重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居留意愿、家庭子女数呈正相关,但与子女排行数呈负相关,在初中阶段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与流入地就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流入地就学的比例随子女年龄大小与就学学段的增加而减少;在小学阶段,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子女性别及...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 教育选择 多层次模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欢 席鹏辉
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对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低技能、流动时间较短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家庭完整迁移,这种负向影响在跨省迁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搭载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则是其抑制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完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实证发现,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隐性"社会福利供给,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增加城市劳动力的供给规模;而破除户籍制度约束的关键举措仍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即建立"以人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与社会福利供给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谭静 陈盼佳
居民消费率上升是目前我国宏观结构调整需要关注的重要背景,而我国不同居民群体间消费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人口群体,其消费储蓄行为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直接联系。本文从城市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角度出发,探讨了职业属性对流动人口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显示,蓝领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储蓄率显著更高,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利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职业属性通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不稳定性、支出增加的风险性和社会融合程度三方面机制影响家庭储蓄行为。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消费储蓄行为 蓝领工作者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玉香 莫旋 唐成千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Logit模型考察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偏低,且内部阶层差异明显;除工作特征和区域因素外,个体特征对社保参保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表明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政府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以吸引企业和流动人口参加,让流动人口能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方言技能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及其代际差异——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
就业风险与就业身份选择——基于湖南省2015—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中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教育与流动人口收入——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
流动人口就业者工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分析
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