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86)
2023(6569)
2022(5605)
2021(5225)
2020(4307)
2019(9782)
2018(9661)
2017(19086)
2016(10285)
2015(11513)
2014(11170)
2013(10866)
2012(10287)
2011(9119)
2010(9604)
2009(8708)
2008(8557)
2007(7748)
2006(7084)
2005(6350)
作者
(27061)
(22685)
(22600)
(21525)
(14724)
(10685)
(10323)
(8608)
(8559)
(8441)
(7719)
(7689)
(7339)
(7156)
(7121)
(6943)
(6860)
(6744)
(6585)
(6517)
(5693)
(5535)
(5425)
(5270)
(5222)
(5143)
(5127)
(4885)
(4603)
(4580)
学科
(35863)
经济(35813)
(32370)
管理(28373)
(21067)
企业(21067)
(14749)
中国(14159)
方法(12808)
(11429)
数学(11292)
数学方法(11124)
农业(9979)
(9212)
贸易(9207)
(9160)
(9033)
(8966)
地方(8273)
业经(8079)
服务(7340)
工作(7218)
(6871)
银行(6862)
及其(6786)
(6653)
(6559)
(6184)
政策(6182)
劳动(6167)
机构
大学(138075)
学院(138072)
(61486)
经济(60078)
管理(56050)
研究(48373)
理学(47511)
理学院(47027)
管理学(46398)
管理学院(46108)
中国(36996)
(30234)
(28775)
科学(26465)
(23509)
中心(22712)
财经(22652)
(22378)
研究所(20926)
(20594)
(20277)
经济学(18883)
(18855)
师范(18728)
北京(18323)
(17537)
业大(17244)
(17231)
经济学院(16875)
财经大学(16590)
基金
项目(90626)
科学(72512)
研究(70859)
基金(66344)
(57458)
国家(56524)
科学基金(48444)
社会(46581)
社会科(44116)
社会科学(44104)
(34117)
基金项目(34049)
教育(31527)
编号(30152)
自然(28869)
(28787)
自然科(28196)
自然科学(28189)
自然科学基金(27685)
资助(27062)
成果(26195)
(20555)
(20238)
课题(19941)
重点(19847)
国家社会(19621)
项目编号(18737)
(18474)
教育部(18112)
(18107)
期刊
(71171)
经济(71171)
研究(43886)
中国(31733)
(21976)
管理(20568)
(19134)
科学(17320)
学报(17271)
教育(15497)
(15402)
金融(15402)
大学(13880)
图书(13024)
农业(12898)
学学(12651)
经济研究(11503)
业经(11424)
技术(11175)
财经(11078)
书馆(9847)
图书馆(9847)
(9703)
问题(9022)
(8647)
(7630)
论坛(7630)
国际(7616)
世界(7188)
(6556)
共检索到221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刚强  孟霞  孙元元  范斐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数据,考察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有显著正面影响;与新农合覆盖率、房屋拥挤程度显著负相关,表明新农合补偿标准的提高和城市较高的居住成本,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与方圆五公里内是否有高污染企业正相关,表明相比于健康损耗,转移劳动力更趋向于选择就业,而对周边有污染型企业的影响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家庭人口规模、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社区经济状况等家庭和区域特征对劳动力转移均有显著影响。应积极优化区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降低劳动力转...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潘静  陈广汉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户籍等制度约束,表现出诸如非"举家"迁移、"抱团"等独特现象。"家庭决策"和"社会互动"是解释这些独特现象的两个重要视角。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实证探讨家庭决策机制和社会互动效应对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两类因素对家庭劳动力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的作用。结果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较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其劳动力外出打工率较高;村庄社会网络对家庭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家庭社会网络对劳动力省内流动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跨省流动具有正向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孟欣  林浩锋  
家庭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组织,家庭的整体状况与劳动收入紧密相关,家庭有对劳动力进行配置以实现家庭整体收入目标的需求;家庭农业生产是一种有效率的劳动组织方式,这是因为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普遍存在利他性动机;这种利他性动机使劳动力甘愿服从家庭决策进城打工或者返乡务农;因此劳动力是否进城不再是劳动力的个人决策,而是家庭的整体决策。通过实证检验家庭务农与工资收入的消费弹性差异,本文认为家庭将工资收入视为一种临时性、不稳定的收入,将劳动力配置在城市的决策是一种短期、临时性决策;本文认为家庭决策与短期决策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处于不稳定迁移状态的根本原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超  罗润东  
文章基于微观家庭决策视角构建劳动力迁移模型,探究了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若只考虑就业挤出效应,老龄化会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而若老年人从事隔代抚育则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低龄、女性和健康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隔代抚育,老龄化对年轻、男性和高学历农村劳动力的影响更小,养老抚幼责任主要由年长、女性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承担,隔代抚育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年轻和低学历劳动力。分析结果还显示,养老压力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超  罗润东  
文章基于微观家庭决策视角构建劳动力迁移模型,探究了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若只考虑就业挤出效应,老龄化会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而若老年人从事隔代抚育则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低龄、女性和健康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隔代抚育,老龄化对年轻、男性和高学历农村劳动力的影响更小,养老抚幼责任主要由年长、女性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承担,隔代抚育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年轻和低学历劳动力。分析结果还显示,养老压力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对资产水平较低的底层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储怡菲   吴方卫  
基于家庭承包耕地决策权代际转移视角,本文利用2011—2018年4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使家庭转出农地的概率和面积均先增加后减少,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呈现“倒U型”。机制分析表明,家庭成员务农行为显著抑制了农地转出决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既是农户自身务农行为的强烈约束,又显著促进了子代务农。老龄化对农户自身及其子代务农行为的影响共同确定了家庭承包耕地决策权转移的年龄临界点。当农户年龄小于临界点,老龄化对农户自身务农行为的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当农户年龄大于临界点,家庭承包耕地的决策权发生转移,老龄化对子代务农行为的促进效应发挥主要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老龄化一方面削弱了农户自身的健康状态,迫使其退出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年龄增加引致的照料需求促使子代返回农村,增加了子代务农的概率。本研究对加强农村老龄人口医疗照护、释放农村人口红利及农地流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大中  胡李鹏  董烈刚  
文章利用CHIPS2002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家庭财富与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财富对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财富低于一定阈值,其增加会提高农民外出就业倾向;而当财富超过该阈值时,其增加反而降低外出就业激励。该倒U型影响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贫困地区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相应的财富阈值较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善浪  王健  
本文以2007年福建省农村家庭及其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显著的影响,年轻夫妇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较高,成长中的核心随着家庭户主的年龄逐步增大,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几率在减少。对于成熟的核心家庭,子女已经成为劳动力,子女外出务工的几率增大,因而整个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又增大,而扩大家庭正好处于两者之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捷  锁利铭  王成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杰  蔡志坚  秦希  
农地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之一,探究劳动力老龄化与家庭农地转出决策,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家庭层面实证检验了家庭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家庭结构的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现在还存有近1/3的农村家庭有老年人参与劳动,随着老龄化人口占比越来越高,以老年人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小农户未来也可能长期存在;(2)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抑制作用。相比其他家庭类型,有老年劳动力的家庭转出农地的可能性降低了约5%;(3)不同家庭内部结构下,劳动力老龄化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负担期Ⅰ>赡养期Ⅰ>空巢期Ⅰ。本文认为,对于高龄的老年劳动力,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这部分农户通过以转代耕的方式把农地转出至农业生产效率更高的经营主体;对于低龄的老年劳动力,需配合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实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地养老的双重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若迪  吉小燕  陈超  
本文分别从农户老年和青年成员的劳动就业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机制,并从家庭收入及结构角度检验生产外包服务对劳动力配置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外包的农户来说,相较于不采用外包的反事实情形,其60岁以上老年劳动力的农业参与率会提高58.3%,但45岁以下青壮年农业参与率并没有明显变化,务工者平均务工时间要高出3.98个月,务工者占比提高0.137,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分别高出18458元和8234元。生产外包服务对老年人农业劳动和务工者外出务工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并有效促进了小农户的收入增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有兴  杨晓妹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中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与31个省份的区域特征数据,研究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劳动力个体及家庭异质性对其流动中公共服务偏好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劳动者除了追求经济收益外,更倾向于流入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个体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强化了劳动者流动中对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偏好,而年龄因素只对地区教育水平敏感,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影响效果减弱;家庭特征中,16岁以下子女数和家庭教育支出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教育水平的偏好,而家庭老人数和家庭医疗开支提高了劳动者向高医疗水平地区流动的几率。这表明外来人口在平等享受流入地公共服务方面初见成效,然而劳动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背负着让个人及家庭享受更好教育与医疗的使命。为此,政府应增加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其覆盖率和可及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劳动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社区医院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贝妮  李岳云  
本文利用我国5省农村家庭入户调查数据,研究父母外出务工这个家庭行为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并以农村家庭课外补习投资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学龄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外出务工对子女学习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同时,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款能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并提高子女课外补习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弥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建议:政府进一步为进城务工家庭提供必要教育资源,消除由于父母不完全流动给子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志俊  郭剑雄  
城乡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可以由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来做出某种解释。非农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在加速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同时形成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由此引致了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的质量偏好倾向。同时,由于城乡居民在其时间价值和养育子女成本方面存在的的差异,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又必然产生对农村家庭人口生产数量偏好的抑制。中国农村最近20多年的发展经验初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泽瀚  王桂新  
文章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比较山区和非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家庭收入相互作用关系异同的扩展模型,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山区人口贫困化的影响。发现山区农业收入受到劳动力减少的负面影响较非山区更大;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对农业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致使农业收入减少,非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却能促进农业收入的增长;农村劳动力减少和打工汇款增加对农村非农业收入分别形成负向和正向作用,但在山区和非山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难题是造成劳动力转移对山区农业收入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