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12)
- 2023(5784)
- 2022(4876)
- 2021(4744)
- 2020(3988)
- 2019(8966)
- 2018(8996)
- 2017(17296)
- 2016(9543)
- 2015(10762)
- 2014(10684)
- 2013(10650)
- 2012(10186)
- 2011(9172)
- 2010(9634)
- 2009(9192)
- 2008(9391)
- 2007(8874)
- 2006(8053)
- 2005(7216)
- 学科
- 农(44735)
- 济(43037)
- 经济(42970)
- 业(35800)
- 农业(29625)
- 管理(21014)
- 企(15833)
- 企业(15833)
- 业经(13810)
- 方法(12680)
- 土地(11210)
- 中国(10857)
- 数学(10792)
- 数学方法(10603)
- 学(9898)
- 农业经济(9859)
- 制(9786)
- 发(9353)
- 村(9155)
- 农村(9144)
- 财(8066)
- 策(7927)
- 地方(7818)
- 劳(7517)
- 劳动(7514)
- 体(7502)
- 发展(7487)
- 展(7478)
- 收入(7016)
- 贸(7001)
- 机构
- 学院(140553)
- 大学(137078)
- 济(58559)
- 经济(57370)
- 管理(54103)
- 研究(49201)
- 农(48278)
- 理学(46305)
- 理学院(45825)
- 管理学(44917)
- 管理学院(44694)
- 中国(40590)
- 农业(36654)
- 科学(30844)
- 京(29941)
- 业大(29723)
- 所(26016)
- 中心(24408)
- 财(24313)
- 研究所(23263)
- 江(23146)
- 农业大学(22708)
- 财经(18778)
- 省(18747)
- 范(18571)
- 师范(18417)
- 北京(18300)
- 业(17836)
- 经济管理(17609)
- 州(17429)
- 基金
- 项目(90204)
- 科学(70502)
- 研究(67150)
- 基金(65301)
- 家(58174)
- 国家(57171)
- 科学基金(47810)
- 社会(42687)
- 社会科(39815)
- 社会科学(39797)
- 省(35950)
- 基金项目(34664)
- 自然(30265)
- 自然科(29495)
- 自然科学(29486)
- 划(29074)
- 编号(29062)
- 自然科学基金(28950)
- 教育(28791)
- 农(28204)
- 资助(26111)
- 成果(23285)
- 部(20368)
- 发(20108)
- 重点(19535)
- 课题(18714)
- 创(18008)
- 制(17751)
- 业(17731)
- 国家社会(17537)
共检索到224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获得适度规模、集中成片的土地是家庭农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政策下,家庭农场主对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仅享有债权性质的经营权,如果农户在土地流转合同期限届满时选择不续签合同,那么,家庭农场主轻则面临"钉子户"问题,重则丧失全部土地而破产。因此,地权稳定性是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土地流转合同期限届满续期时,家庭农场主和农户都有各自的潜在利益诉求,土地流转合同续期能否实现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利用博弈模型法,基于研究假设条件,建立博弈收益函数,挖掘不同主体在土地流转合同期满续约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冲突表现及矛盾根源,推算出预期社会效果成为均衡策略时需要满足的前置条件。研究发现,最终的均衡策略既要满足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需求,又不能让农场主的用地成本负担过重。故而,通过签订土地流转收益动态调整型合同,在家庭农场主和农户之间构建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使得农户决定续签土地流转合同与否和收益的增量挂钩。因土地流转收益存在着"阈值",因而还应考虑家庭农场主的投资回收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兰勇 蒋黾 杜志雄
当前,农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流转合同不规范、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导致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不稳定,严重抑制了家庭农场主对流入土地的长期投入。因此,如何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地流转土地,成为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湖南省498家农户土地流转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模型中,行为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②在农户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土地流转预期收益越有信心,或农户对家庭农场上一轮土地流转行为越满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行为态度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③在主观行为规范方面,当农户感知到来自周围的人特别是亲人对农户续约的支持态度越强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主观行为规范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④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农户对农户禀赋和环境禀赋两方面的感知会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其中户主工作性质和上一轮流转期限影响最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敏琴 费灿亚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效率高、资本投入低,是适合当前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然而,在进一步发展这一农业主体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如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成本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家庭农场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也影响了经营者的扩大再生产意愿。为此,本文基于无锡地区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现状,通过交叉列表分析考察了当前家庭农场经营者不同持续经营意愿的分布状况,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 持续经营 交叉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勇 蒋黾
在中央和地方政策支持下,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违约率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也影响了家庭农场的长期投资经营。为此,在分析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及其双方续约意愿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双方续约意愿模型,分析了制约流转双方续约意愿的原因,提出促进流转双方续约意愿的具体策略。研究表明: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流转社会支持度、增强流转合同约束力、提高土地流转满意度等方面,提高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双方续约意愿,进而提高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 续约意愿 土地经营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现阶段实现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流转,但是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起来的规模化土地对家庭农场生存和发展的适宜度还有待考量。该适宜度可采用片数和质量、速度和持续时间、用地成本、权利清晰度、规模大小等关键性指标来衡量。基于以上指标,在家庭农场前期介入、集中土地阶段,会遭遇到集中连片土地难、农户不愿意转出土地而形成的"钉子户"、农户选择性流转土地、土地流转期限短等问题;在家庭农场正常运营阶段,会遭遇到农户单方面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农户选择中途违约或期限届满不续约、农地权利不清晰所造成的家庭农场土地被征收时补偿分配混乱等问题;在家庭农场退出、破产而放弃土地规模化经营阶段,会遭遇到家庭农场经营者违约退地、家庭农场规模化土地的再转让、家庭农场资产清算与债务清偿等问题。破解家庭农场各阶段在土地集中上遇到的瓶颈和障碍,应从明晰农地产权、创新农地权利流转模式、构建家庭农场经营者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等几方面着手,以达到降低家庭农场土地集中交易成本、用地成本,缩短交易时间以及提高农户流转农地权利期限等综合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兰勇 熊彬雁 易朝辉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农民分化与家庭农场成长过程中农地关系的演变,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内部动力的形成及作用机制,探讨现实中动力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对农地流转发生和家庭农场发展的危害。结果表明,农户土地供给动力和家庭农场土地需求动力的同时存在是流转交易发生的重要基础。农地流转交易的发生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供需动力要有足够的强度,二是交易成本一定要足够的低。外部动力来源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创新、地方政府的机制创新和村集体的实践创新等,是强化内部供需动力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地顺利流转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外部动力必须具备足够强度和遵循市场规律,才能有效增强内部动力,科学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调研发现,外部动力不足、过度和失当的情况在现实中同时存在。它们分别通过影响内部动力从而导致家庭农场发展总体偏慢、部分地区出现大跃进、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性失衡。因此,政府应通过科学构建外部动力来合理调节内部动力,确保土地流转动力机制的充分平衡运行。一是要从消除流转农户后顾之忧和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两个方面强化供需动力,破解整体动力不足问题;二是要应尊重市场规律,正确定位角色,避免过度推动土地流转;三是要将重点放在夯实基础和科学补贴上,防止动力失当带来家庭农场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肖化柱 周清明
农户是推动家庭农场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利益主体间相互博弈关系演化是家庭农场制度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本文引入演化博弈动态分析框架,从微观主体的利益动态博弈视角出发,在不完全信息约束与外生制度供给条件下研究家庭农场主"试探、学习、适应、成长"的机制,通过引入地域文化因素并进一步分区模拟,探讨了社区记忆与社会分化的强弱对中国农户参与家庭农场制度创新并维持稳定生产关系决策机制的影响,诠释了地域文化对家庭农场制度创新策略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强社区记忆特征的农村社区能够收敛于合作互惠的演化博弈均衡,弱社区记忆的农村社区难以实现稳定有效的制度演化。加强对家庭农场微观主体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因地制宜并进行分类指导是推动家庭农场制度创新健康发展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又克服小农户经营的弊端,是未来中国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家庭农场获得集中成片且期限稳定的土地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农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地流转存在着时空分散性、期限议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价格过高过低的不可控性以及农民中途违约的可能性等问题,农地自由流转与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相衔接存在着诸多障碍。通过构建农民土地权利处置体系,在遵循农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划分为土地保留分户经营区、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区和土地退出集中经营区三大区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鹏 王丹
研究目的:对中国土地经营权租赁合同内容的完善进行具体制度设计。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中国土地经营权租赁合同的现状,提出完善建议。研究结果:(1)出租是土地经营权流向家庭农场的主要方式,主要依靠《合同法》中的租赁合同予以规范,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需要;(2)土地经营权租赁合同的立法模式选择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3)土地经营权租赁合同的具体制度设计应当以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出租人的法定优先权和法定解除权,承租人的减少租金请求权、改善土地或者增设他物的权利以及优先续约权。研究结论:土地经营权租赁合同的完善应当立足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科可 周孟亮
【目的】家庭农场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农地经营,必须以租金较低、租期较长、集中连片以及契约稳定的土地为前提。探究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能够对提高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以及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湖南省520个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验证了资产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结果】1)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场地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形式选择呈现显著正相关,社会资本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形式选择呈显著负相关;2)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场地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转入契约期限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期限选择呈显著负相关;3)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场地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租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专用性对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租金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结论】综合运用似不相关模型对资产专用性与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契约选择进行分析,为促进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稳定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熊小林 杜鑫
家庭农场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家庭农场样本数据,研究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与农业雇工决策,定量分析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市场价格、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水平、要素禀赋等变量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决策与农业雇工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决策与农业雇工决策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者具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为协同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以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 农业雇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瑞铭 郑毓岚 钟华 张瑞中
[目的]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最有效的经营模式之一,已成为引领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是都市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衡量和确定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性尤为重要。[方法]以厦门市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土地规模、资本投入、农业收入、农场主家庭劳动力人数、长年雇工人数、农场主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次数作为分析变量,对从事蔬菜专业、水果专业、多功能经营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蔬菜专业、水果专业家庭农场和多功能经营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分别为1.54、4.50、3.56hm~2。[结论]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并未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能盲目推进统一标准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最后,文章从厦门市角度提出加快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政策,加大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以此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家庭农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捷 张保林
关系网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立足广西、江西某两县家庭农场的个案访谈和浙江某县家庭农场的网络研究采集,分析家庭农场包括在线社交在内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由信息分布之时序组合构成的强关系结构是现代家庭农场关系网络运作的基础;时间密度建构的在线社交网络运作机制对影响生产之不确定性进行聚合、更新;信息推荐排序进一步分析其中的价值,改变旧有经验形成的投入、产出与交易认知。这为家庭农场生产带来更大的稳定性。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关系网络 风险管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兰勇 蒋黾 何佳灿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保持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是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家庭农场的数据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比较不同流转模式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研究发现:在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评价指标中,专用性资产、渠道冲突和渠道满意度等指标权重较大;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其稳定性结果的次序由小到大为:股份合作制流转>反租倒包流转>出租流转。鉴于此,本文建议有关部门在推进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时应优先考虑股份合作制流转模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兰勇 周艺珮 蒋黾
构建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省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效益、治理水平和成长能力等三个维度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下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性,探讨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模式主要分为股份式、合同式和买断式三种,其有效性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股份式、合同式和买断式。从准则层权重来看,治理水平与制度效益权重较大,成长能力权重一般;从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维度来看,虽然股份式得分高于合同式和买断式,但三种模式得分普遍较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营业收入增长比例、违约成本、风险资金、带动农户数量、二次收入占比和担保金额是影响合同式和股份式的机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加强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时应重点推动股份式利益联结模式的发展,提高家庭农场内生成长能力,创新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主体的盈利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