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25)
- 2023(18947)
- 2022(16192)
- 2021(15287)
- 2020(12616)
- 2019(28981)
- 2018(28776)
- 2017(55211)
- 2016(29949)
- 2015(33936)
- 2014(33674)
- 2013(32873)
- 2012(30172)
- 2011(27012)
- 2010(27154)
- 2009(24952)
- 2008(24220)
- 2007(21697)
- 2006(19199)
- 2005(16687)
- 学科
- 济(118596)
- 经济(118373)
- 业(88366)
- 管理(85897)
- 企(67047)
- 企业(67047)
- 方法(51313)
- 农(50753)
- 数学(43877)
- 数学方法(43284)
- 农业(33692)
- 中国(32334)
- 财(32230)
- 业经(30693)
- 制(26393)
- 学(24861)
- 地方(24151)
- 理论(20466)
- 贸(19810)
- 贸易(19801)
- 体(19313)
- 务(19313)
- 易(19268)
- 财务(19225)
- 财务管理(19178)
- 和(18725)
- 技术(18632)
- 银(18558)
- 银行(18509)
- 企业财务(18199)
- 机构
- 大学(420165)
- 学院(419823)
- 济(167716)
- 管理(165606)
- 经济(164048)
- 理学(143406)
- 理学院(141871)
- 研究(139924)
- 管理学(139239)
- 管理学院(138497)
- 中国(105079)
- 京(88928)
- 科学(85840)
- 农(80622)
- 财(78591)
- 所(69360)
- 业大(66504)
- 中心(64845)
- 研究所(62953)
- 江(62457)
- 财经(62250)
- 农业(62052)
- 经(56802)
- 范(55580)
- 北京(55491)
- 师范(55026)
- 院(50700)
- 经济学(49953)
- 州(49640)
- 财经大学(46294)
- 基金
- 项目(289493)
- 科学(228067)
- 研究(214234)
- 基金(210130)
- 家(183078)
- 国家(181334)
- 科学基金(155836)
- 社会(135738)
- 社会科(127814)
- 社会科学(127776)
- 省(113084)
- 基金项目(111158)
- 自然(100296)
- 教育(98638)
- 自然科(97914)
- 自然科学(97889)
- 自然科学基金(96119)
- 划(94640)
- 编号(88218)
- 资助(85554)
- 成果(71958)
- 部(64502)
- 重点(64447)
- 发(61505)
- 课题(60565)
- 创(59873)
- 创新(55843)
- 国家社会(55743)
- 制(55448)
- 教育部(55310)
- 期刊
- 济(188868)
- 经济(188868)
- 研究(122858)
- 中国(85153)
- 农(79401)
- 学报(67919)
- 科学(62055)
- 财(60681)
- 管理(59232)
- 农业(53796)
- 大学(53086)
- 学学(50017)
- 教育(49404)
- 融(37395)
- 金融(37395)
- 技术(37095)
- 业经(34394)
- 财经(30385)
- 经济研究(27425)
- 业(26132)
- 经(25968)
- 问题(25236)
- 版(22105)
- 图书(20417)
- 科技(20337)
- 技术经济(19298)
- 理论(19255)
- 世界(18629)
- 现代(18464)
- 业大(18225)
共检索到621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娜娜 王晟聪
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共同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溯源和深厚的学理基础,易地搬迁工程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形态。无论从易地搬迁的前期政策互动、移民搬迁过程,还是后续发展帮扶、社区融入与治理,国家与农民的成功联结受到了中国“家本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家”既是农民行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单位。国家以助民富民为目标,依循农民的自主发展意愿制定以农民家庭发展为重点的相关政策,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对接帮扶,满足农户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农民则出于对国家的信任及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自觉加入国家搬迁工程并积极融入安置社区。国家、国家代理人和农民等治理单位都遵循着家国共同体的联结形式,在易地搬迁的特定场域中呈现出“安家兴国”的共同意识。在治理现代化的后小康时代,共同家园的营造将成为联结国家与搬迁农户的独特场域与载体,是促进国家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力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娜娜 王晟聪
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共同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溯源和深厚的学理基础,易地搬迁工程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形态。无论从易地搬迁的前期政策互动、移民搬迁过程,还是后续发展帮扶、社区融入与治理,国家与农民的成功联结受到了中国“家本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家”既是农民行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单位。国家以助民富民为目标,依循农民的自主发展意愿制定以农民家庭发展为重点的相关政策,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对接帮扶,满足农户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农民则出于对国家的信任及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自觉加入国家搬迁工程并积极融入安置社区。国家、国家代理人和农民等治理单位都遵循着家国共同体的联结形式,在易地搬迁的特定场域中呈现出“安家兴国”的共同意识。在治理现代化的后小康时代,共同家园的营造将成为联结国家与搬迁农户的独特场域与载体,是促进国家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力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扎实做好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形成了以"政策出台-解读培训-观摩交流-典型推介-监管巡查-纠错纠偏-宣传引导"为主要特点的国家重大扶贫工程推进落实机制,使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了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国家重大民生工程的典范。
关键词:
民生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俣 黎洁
【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获得感关乎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成效,本文旨在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个体收入不平等对搬迁农民获得感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2021年在陕西省4市8县(区)收集的1202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个体收入不平等、社会融入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获得感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1)总体上,被调查农民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但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社会融入在个体收入不平等影响获得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从子维度来看,经济融入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融入具有遮掩作用。(3)在获得医疗、教育后续帮扶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中,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的影响更小甚至不显著。【结论】基于此,政府应出台瞄准低收入搬迁户的就业政策,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完善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大才
消除贫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是中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践的重点领域和优先领域。减贫研究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政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不少实际工作者也参与探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情势下,精准扶贫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但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政策价值的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琦 张诗怡
后续扶持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初衷所在。过去我国移民搬迁存在后续发展困境,原因在于政府单一化搬迁扶持供给以及由此导致的扶持措施供给与搬迁户脱贫发展需求的错位。随着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各地对于搬迁后续扶持越来越重视,形成了更多层次、更为精准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措施供给体系。通过对11个省份易地搬迁后扶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整合迁入迁出两地资源、丰富后续帮扶供给的可持续减贫机制,协调推动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从而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的难题。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供给侧 精准扶贫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玉林 李思贤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贫困居民对此充满了期待。通过对湖南石门、桑植、沅陵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研究农户参与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引起居民同意易地搬迁的前5位原因是搬迁后有更好基础设施,以及目前居住地缺乏经济来源、缺乏人畜用水、教育或医疗条件差和生态环境恶劣。因此,湖南顺利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重视安置模式选择、选择适宜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力度,并且尊重当地搬迁意愿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模式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伟 徐洁 黎洁
[目的]探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搬迁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及其对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及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基于Pandey等(2011)提出的适应能力评估框架,采用2015年底抽样调查的600多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农户生计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生计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选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搬迁农户适应能力对其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结果]不同适应性水平搬迁户之间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人均耕地面积、住房面积、物质资产、人均纯收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对他人信任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等农户生计适应能力指标均是影响农户生计适应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生计资源致使农户生计适应能力表现各异,进而影响农户选择不同的适应策略。农户提升物质资产水平、积累金融储蓄能力、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网络,均有利于提升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学博 李现康 张蚌蚌
通过构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动态理论模型,探析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效应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14—2020年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857户家庭的追踪数据,验证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有效促进了家庭非农就业占比和跨区域就业。政府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协助对接企业就业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搬迁前无非农就业经历家庭非农就业人数增加和非农就业地点变化。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特色产业扶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劳务派遣、组织招工会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促进家庭非农就业占比的政策效应中存在中介效应。研究提出,应当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群体分类开展就业创业扶持,着力稳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群体就业规模。加强公共服务与后续扶持政策结合,助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群体更好地实现经济融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婷 何得桂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状况事关全国脱贫攻坚的整体质量。不仅要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和进度,还要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质量的主要标准。基于对秦巴山区某地易地扶贫搬迁状况的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不够精准,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居民获得感不强,搬迁户可持续生计面临挑战等问题。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要以"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为主线,以"搬得出"为手段,以安居乐业为目的,促进社会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维泰 张海霞 宁满秀
川西高山林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更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移民安置区。区内水电移民搬迁农户发展面临着自然环境约束和增收致富的双重挑战。文章基于川西高山林区8个县的430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从家庭生产要素配置角度,实证分析了水电移民搬迁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系统讨论了农业、林业和非农就业对移民搬迁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与迁入地非移民户相比,水电移民搬迁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出5838.78元,增幅为38.90%。在农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2公顷,农业从业人数占比减少8%,年人均农业收入减少5113.63元;在林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林地面积减少3.78公顷,林业季节性劳动力投入总天数增加47.76天;在非农就业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占比提升了12%,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645.81元。(2)异质性分析表明,与非产业园区安置方式相比,产业园区安置方式对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从拓宽水电移民搬迁农户的增收渠道、加强安置区产业发展以提高就业带动能力、完善搬迁后期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川西高山林区 水电移民搬迁 家庭收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建所至今已走过近90个年头。这期间,经济所始终保持活力及影响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关注中国现实的问题意识。因此而言,不拘泥于黑板经济学、发展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将是经济所的长期任务,亦是经济所的优势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迅猛增长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此前因快速发展而掩盖的一些公平问题开始集中暴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致力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建所至今已走过近90个年头。这期间,经济所始终保持活力及影响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关注中国现实的问题意识。因此而言,不拘泥于黑板经济学、发展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将是经济所的长期任务,亦是经济所的优势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迅猛增长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此前因快速发展而掩盖的一些公平问题开始集中暴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致力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吕翠丽 何玲玲
文章以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例,旨在研究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脱贫攻坚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困难,提出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相耦合的机制,以实现搬迁人口市民化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同时以易地扶贫搬迁带动搬迁人口市民化的双重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镇安置模式下易地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研究——基于湖南省445个微观农户数据
脱贫攻坚进程中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评何得桂著《山区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陕南的表述》
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来自陕南山区的证据
易地扶贫搬迁中抗逆力动力机制的建构——基于渝东M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考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农户就业的影响——基于西部9省11县的调研
秦巴山区不同类型贫困户易地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418户农户调查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研究——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
运动型治理视野下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基于西部地区X市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