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3)
- 2023(13193)
- 2022(11131)
- 2021(10276)
- 2020(8431)
- 2019(19335)
- 2018(18801)
- 2017(35763)
- 2016(19346)
- 2015(22183)
- 2014(22528)
- 2013(22417)
- 2012(21009)
- 2011(18794)
- 2010(19236)
- 2009(18031)
- 2008(17950)
- 2007(16385)
- 2006(14303)
- 2005(12932)
- 学科
- 济(97087)
- 经济(97003)
- 管理(60607)
- 业(52344)
- 企(43224)
- 企业(43224)
- 方法(36061)
- 财(33338)
- 数学(31078)
- 数学方法(30813)
- 中国(24427)
- 地方(24244)
- 农(23532)
- 业经(19695)
- 学(18408)
- 制(18305)
- 务(16208)
- 财务(16181)
- 财务管理(16111)
- 农业(15499)
- 企业财务(15254)
- 财政(15097)
- 贸(14756)
- 贸易(14745)
- 地方经济(14365)
- 易(14222)
- 理论(13730)
- 和(13480)
- 银(13318)
- 银行(13289)
- 机构
- 学院(285104)
- 大学(282541)
- 济(125451)
- 经济(122876)
- 管理(105331)
- 研究(96793)
- 理学(89594)
- 理学院(88595)
- 管理学(87266)
- 管理学院(86711)
- 中国(74186)
- 财(65613)
- 京(58458)
- 科学(57162)
- 所(49590)
- 财经(48105)
- 江(45331)
- 中心(44430)
- 农(44141)
- 研究所(44075)
- 经(43372)
- 经济学(40319)
- 业大(38557)
- 北京(37015)
- 范(36564)
- 师范(36250)
- 经济学院(36221)
- 州(35405)
- 财经大学(35083)
- 院(34350)
- 基金
- 项目(178377)
- 科学(139134)
- 研究(135002)
- 基金(126979)
- 家(108919)
- 国家(107979)
- 科学基金(91890)
- 社会(85979)
- 社会科(81420)
- 社会科学(81395)
- 省(70771)
- 基金项目(66645)
- 教育(62013)
- 划(58305)
- 编号(56054)
- 自然(55612)
- 自然科(54266)
- 自然科学(54249)
- 自然科学基金(53243)
- 资助(51305)
- 成果(46727)
- 重点(40427)
- 发(40070)
- 部(39519)
- 课题(39141)
- 创(37079)
- 国家社会(35607)
- 性(35159)
- 创新(34617)
- 教育部(34245)
- 期刊
- 济(149789)
- 经济(149789)
- 研究(90787)
- 中国(58629)
- 财(57046)
- 学报(41151)
- 农(40195)
- 管理(38593)
- 科学(36892)
- 大学(31386)
- 教育(29997)
- 学学(29598)
- 农业(26474)
- 融(26128)
- 金融(26128)
- 技术(25906)
- 经济研究(25361)
- 财经(25100)
- 业经(22935)
- 经(21775)
- 问题(19361)
- 技术经济(15852)
- 贸(15184)
- 财会(14068)
- 统计(13911)
- 商业(13821)
- 业(13685)
- 版(13340)
- 理论(13048)
- 会计(12951)
共检索到441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佩霞
关于"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实现路径问题,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应将税权下放以增强地方财力。这种观点既不符宪政制衡原则,也缺乏中国具体国情基础。清末财权下放的惨痛经历即是该论断的一个有力佐证。而透过清廷末期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权关系演变,其清晰地昭示出: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要义在于保持宪政制衡;政府间财政权关系的调整路径,还可借助人事权调整实现。所以,本着宪政制衡原则与经济激励相融和的目标要求,以及秉持区域差异与地方主体功能定位的发展导向,我国当下政府间财政权关系的调整,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目标的达成,其实现路径与政策重心应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而不在于地方自主税权的构建。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
关键词:
财力 事权 宪政制衡 转移支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靳继东
财税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建立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与支出责任过重是我国财税体制面临的突出矛盾,而以政策性方式调整政府间事权和财力配置关系是导致这一矛盾的重要根源。本文认为,实现政府间事权与财力匹配的关键在于制度化,应按照法治化渠道统筹推进政府间事权、支出责任、财权划分以及财力配置的系统性改革。
关键词:
政府事权 财力配置 法治路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坚卫 罗辉
政府之间的事权如何界定,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财政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正视的一个理论与现实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中央十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万里
长期以来,侧重收入分配一端的财政体制改革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加大,对财政利益的争夺扭曲肢解了财政体制;公共品供给"结构偏向"问题并未有效解决,事权下放并没有真正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且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的权力主体地位,降低中央公共品供给在地方层面的执行效果;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加剧了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因此,单纯侧重收入一方的体制演进弊端凸显,财政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新思维与新突破。事权划分新逻辑的构建就是对上述难题的破解。事权划分新逻辑取决于两个维度:纵向——中央—地方财政分权架构下的纵向公共品供给职责配置;横向——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公共品供给职责横向分工两个维度,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即由...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波
一、现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市管县体制对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曾起到过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明晓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军
本文以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框架的构建作为基本前提,探讨了在此框架下各级政府事权的合理界定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财力初次分配——税种划分和更加注重公平的财力二次分配——转移支付,来实现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匹配,从而进一步理顺我国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关键词:
三级财政 匹配 财力 事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梅梅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法治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将近一半,支出却仅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15%,导致地方履行事权需要通过中央转移支付予以保证。二是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缺乏健全的协调机制,且转移支付制度仍不够完善。这也使得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成为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卢洪友 张楠
现代国家治理普遍采取的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维"合作共治制度安排,在政府责任清单里列举的只是市场与社会不能有效处理的公共事务,即所谓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大国治理中通常要将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在政府不同层级之间加以具体划分,并保持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相匹配,进而分享税收、实施均等化转移支付,建立起规范稳定的分税制体制。在上述逻辑链条中,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是分税制体制的根基。中国现行分税制体制是在1994年以提高"两个比重"为目标建立的,迄今已过去了20多年,期间,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财政体制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使得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错配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
关键词:
财政治理能力 事权 支出责任 错配 匹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史兴旺 焦建国
国内许多学者以财权、财力与事权之间的关系为视角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了研究。从长远来看,政府间财权、财力与事权关系的研究关系到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方向。本文分别从事权、财权、财力的概念和财权、财力与事权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做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财权 财力 事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何振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重任。基于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缺欠,要完成这项重任,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略呢?一、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是现行财政体制的主要矛盾多年来,人们在研究完善我国财税体制中,都是运用完善分税制体制这样一个提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却提出了健全财力与事权相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陶勇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财政分权改革过程中政府间财力分配体制设计的缺陷,是导致我国地方财政能力差异扩大的体制性原因。本文从中国政府间财力分配的两次过程,来分析这一制度对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并对如何完善我国政府间财力分配体制、缩小地方财力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少强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不是抽象的口号,而应接足地气,并具体落实到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之中。要结合政府事权的内在属性和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使用效果,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分类改革。1.下放政府事权,并将相应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转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财政专项转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推进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必须系统研究其逻辑进路,并强调体制保障与法治匹配。在逻辑进路方面,支出责任调整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起点;理顺"条块"关系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横向维度;公共品层次性区分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纵向维度;由横纵分明到多元互动是政府间事权配置的终点环节。在体制保障方面,确立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运行原则;整合增值税、所得税和税收返还,设立地方税收分享包机制;上移支出责任,缩减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建立以均衡性拨款为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楼继伟
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包容性很强的表述,也是历来的提法。如何科学合理分配财力和事权,《决定》作出了明确部署。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制约市场统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些应由中央负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