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89)
- 2023(4404)
- 2022(2995)
- 2021(2597)
- 2020(2090)
- 2019(4429)
- 2018(4687)
- 2017(8969)
- 2016(5015)
- 2015(5685)
- 2014(5917)
- 2013(5546)
- 2012(4786)
- 2011(4537)
- 2010(4643)
- 2009(4400)
- 2008(4420)
- 2007(4315)
- 2006(4066)
- 2005(3927)
- 学科
- 济(22905)
- 经济(22878)
- 管理(16143)
- 业(15323)
- 企(12974)
- 企业(12974)
- 中国(8868)
- 业经(7709)
- 农(7413)
- 学(6459)
- 方法(6185)
- 理论(5627)
- 农业(5042)
- 发(5008)
- 地方(4926)
- 技术(4845)
- 制(4808)
- 发展(4451)
- 财(4449)
- 展(4423)
- 策(4309)
- 和(4283)
- 教育(4168)
- 产业(4079)
- 体(3986)
- 数学(3885)
- 数学方法(3832)
- 信息(3805)
- 银(3716)
- 银行(3711)
- 机构
- 大学(81161)
- 学院(79061)
- 济(30709)
- 经济(30027)
- 管理(28204)
- 研究(26919)
- 理学(23354)
- 理学院(23095)
- 管理学(22680)
- 管理学院(22533)
- 中国(19714)
- 京(17372)
- 科学(16249)
- 财(15107)
- 所(13721)
- 范(13328)
- 江(13274)
- 师范(13247)
- 研究所(12284)
- 财经(11844)
- 中心(11616)
- 农(11090)
- 州(10816)
- 北京(10783)
- 师范大学(10659)
- 经(10583)
- 经济学(9779)
- 业大(9662)
- 院(9073)
- 经济学院(8630)
- 基金
- 项目(47481)
- 科学(37955)
- 研究(37376)
- 基金(34182)
- 家(29347)
- 国家(29077)
- 科学基金(24959)
- 社会(24550)
- 社会科(23225)
- 社会科学(23218)
- 省(18308)
- 基金项目(17759)
- 教育(16971)
- 编号(16264)
- 划(15230)
- 成果(14970)
- 自然(14111)
- 自然科(13817)
- 自然科学(13814)
- 自然科学基金(13585)
- 资助(12403)
- 课题(10841)
- 重点(10662)
- 国家社会(10588)
- 发(10538)
- 项目编号(10393)
- 部(10169)
- 创(9800)
- 一(9245)
- 性(9244)
共检索到126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马恒通
客观知识主观化就是将荷载于某一载体上的知识(客观知识)内化于人脑的知识(主观知识)之中。客观知识主观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并且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和文献传播实现。参考文献21。
关键词:
知识 客观知识 主观化 主观知识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马恒通
主观知识是指依存于人的大脑的知识,又称隐性知识。主观知识客观化就是主观知识的外化,社会化(到某载体上)。主观知识客观化是知识运动的第一个阶段。而客观知识的主观化作为知识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与第一阶段共同完成知识在不同载体之间的运动过程。参考文献7。
关键词:
主观知识 客观知识 知识 知识生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董小平
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是课程知识在公共维度的实现机制,它通过文字表征形成了书写的课程知识,通过言语表征形成了言说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主观建构是课程知识在私人维度的实现机制,它包括解读客观的课程知识、创建主观的私人知识和回归公共的知识世界。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同一性可以在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教育需要追求课程与教学的内在整合,以促进课程知识的主观内容在主体间的共感性,确保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在主体间的通约性,加强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在内部的相互转化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江峰
知识观分歧的日益尖锐化,客观上要求今天对课程改革的任何一种判断必须给出其知识论根据。本文以“王钟之争”为切入点,在梳理传统派和改革派知识观分歧的基础上,详析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认识论根据,指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真理问题;进而从剖析互动的知识观之由来及其与传统知识观的分歧入手,将分歧的关键定位于知识的独立自在性问题方面;最后以渡普尔的“世界3”为根据,给出消解分歧的一种建议。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岭雪
本文在波普尔客观知识论的基础上,从图书馆的对象和活动主体两方面,对图书馆的本质进行了哲学解释。认为,图书馆活动的基本对象是基于静态载体之上的客观知识,图书馆活动的主体是人对图书馆的使用,人们对图书馆使用的过程就是构建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阳
"五四"后期,陈独秀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把唯物史观作为认识、改造中国实际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唯物史观能够说明人类文化之变动和社会制度之变动,改造社会应首先从改造经济制度入手,并把马克思的两大精神总结为"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在1923年发起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陈独秀批判了科学派和玄学派多元历史观、二元论历史观等观点,厘清了唯物史观与机械唯物论的区别,阐明了决定人类文化、社会制度变动的是物质力量,在客观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这两点认识最终都指向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探索。
关键词:
陈独秀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海洲 王志江
本文指出了一个常用的计算综合权重公式存在的两个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使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得到更好的权衡
关键词:
客观权重 主观权重 综合权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卢福营 张兆曙
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村民的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地位分层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在这种总体一致性下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部关系:对于中间层次的村民来说,其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地位分层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减弱,呈现明显的“趋向中层”;而对于上层和下层的村民而言,其主观地位认同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分别呈现出“向下偏移”与“向上偏移”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这种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社会分层 主观认同 客观地位 认同偏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过度关注诸如获奖、等级、"帽子"等数字和符号的教育现代化实践方式,建构了教育的"数字现代化"和"景观现代化"状态。教育数字现代化的实质是一种浅层主义的教育发展、表层主义的教育实践、工具主义的教育评价和虚假主义的教育繁荣。我们需要一种超越数字和符号的、整体的、体验的、温暖的教育生态现代化。教育生态现代化是教育的传统气质在现代体制下的回归与超越,是教育向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敞开,是积淀着传统气质、洋溢着现代精神、"最现代"和"最传统"的教育形态。推进教育生态现代化的转型发展,需要深化三个方面的反思性实践。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景观教育 教育转型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冰
本文从可衡量性的角度回顾了经济学从基数效用发展到序数效用的过程,指出了它们各自在定义经济福利上的缺陷以及建基其上的GDP的局限性,随后评析了近三十年来借助于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幸福经济学对主观效用的回归。最后,本文认为,经济福利衡量方法论的转型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界定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目标。
关键词:
效用 幸福 GDP 福利 公共政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雨迪
2021年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对主观过错进行了全新的调整和规范,这对主观过错在行政处罚上的体系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综合了以主观过错为不法层面的关键构成要素、以主观过错为有责层面的推定原则以及客观归责理论三种理论学说,借鉴主观过错在刑法和民法不同部门法中的定位,强调责任主义原则的重要性,提出“以不法层面的过错责任为基础,以有责层面的推定原则为补充”的行政处罚主观过错体系定位模式。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马恒通
收集并传播知识是建设图书馆的初衷,是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图书馆知识传播具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图书馆知识传播是基于文献的客观知识转化和语言的客观知识转化机理之上的。促进知识增长,推动科技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其目的。参教文献9。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从公共交流是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出发,回顾了图书馆学历史上的三种交流论,并从波普尔定义的"客观知识"原意出发,梳理了客观知识交流、公开知识交流、公共知识交流和私域知识交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公共交流的特性。
关键词:
图书馆学 知识交流论 客观知识 公共交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雷世平 张艳芳
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是指是指认识论、知识论上的客观性,它包括标准所揭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标准应用具有客观性两个方面。承认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并不排斥社会组织在法人登记时自主选择法人属性的可能。社会组织主体的选择是由社会和其自身利益、需要所决定的。民办职业院校的举办者选择非营利法人,必须自觉抑制资本的逐利性需求,主动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功能,有效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民办职业院校的举办者要真正实现法人属性选择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换句话说,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要实现不仅有非营利法人之"名",更有非营利法人之"实",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消除将教育公益性和资本逐利行为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线性思维;从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有效化解非公有资本逐利性对非营利法人的实质性颠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