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2)
2023(2465)
2022(2112)
2021(2028)
2020(1699)
2019(3789)
2018(3650)
2017(6973)
2016(3605)
2015(4223)
2014(4157)
2013(3844)
2012(3697)
2011(3152)
2010(3236)
2009(2976)
2008(2945)
2007(2692)
2006(2333)
2005(2124)
作者
(9407)
(8050)
(7794)
(7253)
(5062)
(3862)
(3538)
(2995)
(2974)
(2810)
(2750)
(2640)
(2551)
(2463)
(2432)
(2381)
(2296)
(2295)
(2232)
(2194)
(1994)
(1930)
(1901)
(1874)
(1841)
(1837)
(1795)
(1698)
(1626)
(1572)
学科
(13829)
经济(13800)
(12160)
(9669)
(7350)
企业(7350)
农业(7027)
管理(6639)
中国(5055)
方法(4855)
业经(3940)
文化(3727)
收入(3309)
教育(3289)
人口(3180)
数学(3090)
数学方法(3046)
理论(3026)
(2990)
(2976)
产业(2882)
地方(2843)
(2823)
(2792)
劳动(2791)
动力(2633)
分配(2630)
(2619)
农业劳动(2587)
劳动力(2580)
机构
大学(50740)
学院(50005)
(20343)
经济(19957)
管理(18887)
研究(17722)
理学(16244)
理学院(16022)
管理学(15773)
管理学院(15665)
中国(12295)
(10564)
科学(9718)
(9295)
(9114)
(8378)
(8343)
师范(8334)
中心(8127)
研究所(7582)
(7555)
财经(7349)
业大(7008)
师范大学(6746)
(6736)
农业(6664)
北京(6573)
经济学(6426)
(5949)
(5873)
基金
项目(34257)
研究(27491)
科学(27428)
基金(25117)
(22392)
国家(21672)
社会(18572)
科学基金(17964)
社会科(17430)
社会科学(17424)
基金项目(13106)
(12940)
教育(12234)
编号(11724)
(10891)
成果(10653)
自然(9986)
自然科(9731)
自然科学(9728)
自然科学基金(9554)
资助(9462)
(7883)
国家社会(7867)
(7657)
课题(7569)
重点(7530)
(7318)
(7156)
项目编号(7047)
教育部(7027)
期刊
(25329)
经济(25329)
研究(15497)
中国(11617)
(10406)
学报(8200)
科学(8023)
教育(7702)
管理(7006)
农业(6929)
大学(6922)
(6764)
学学(6379)
业经(4693)
财经(3798)
图书(3730)
问题(3604)
(3575)
(3386)
技术(3384)
(3370)
世界(3369)
社会(3344)
(3325)
金融(3325)
经济研究(3308)
书馆(2904)
图书馆(2904)
(2873)
论坛(2873)
共检索到77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惠娟  
从客家独特的移民历史 ,通过客家文化的历史成因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探讨移民行为与客家文化特色的因果关系 ,探讨作为一种移民类型的客家文化的历史经验 ;从客家文化的发展情况上 ,看人口迁徙与文化的生存环境的关系 ,以及文化方面不断产生创新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葛承雍  
在中国历史上 ,唐代是移民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民族最杂的一个社会 ,虽然这不是完全遵循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则 ,但移民的冲撞、融合给当时社会带来了经济开发、民族交流、南北混合等一系列新的变迁特征。唐代人口迁入的特点是周边各族与各国向内地大量迁移 ,而迁出的特点则是狭乡人口向宽乡迁移 ,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 ,以及时多时少的逃户和动乱时期的南迁。此外 ,还有募民戍边屯垦、配流谪边、灾荒移民就食等官府安置形式 ,而士族官僚的迁移则有中央新贵迁徙京畿、旧士族移贯和士大夫的“寄住”、“讲学习业”等自发迁移。这种迁移不管是自发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它都影响了人口分布的格局 ,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檀学文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移民扶贫,研究对象是有组织移民(主要包括水库移民和扶贫移民)。本文将移民扶贫界定为以移民方式扶贫和扶移民之贫,进而考察移民扶贫的70年变迁,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即移民致贫、开发式移民扶贫、生态移民扶贫和移民脱贫攻坚;然后,本文分析了移民扶贫的政策演变、实施进展和综合效果,总结了移民扶贫的6个特点。研究发现,移民扶贫的对象包括非自愿移民、自愿移民和准自愿移民,这3种情况下都存在导致移民脱贫困难的特定原因,使得移民脱贫滞后于移民搬迁。针对当前移民扶贫及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延展和加强后期扶持、扩展和强化社会支持、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实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世居  
陕西大荔,古称同州,境内黄渭洛三河汇流。1956年7月,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几十万大荔群众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举家搬迁,背井离乡,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央制定了生活困难移民回乡返库安置的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移民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一组照片从改革开放后移民返库开始,陆续记载了大荔移民返库的30多年生活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黄河滩返库移民区的防洪、交通道路、人畜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经富  
清雍正末年和乾隆初年,福建上杭县中都乡的陈、何、邱三姓人家迁移到江西义宁州山区,以一座高山幽谷为落脚点。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互相联姻,原本荒僻的山谷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宗族集群"性质的移民群体,亲情、同乡的纽带维系着群体活动秩序。乾隆末年,三姓进行了一次产权界定。保存下来的契约文书,为我们了解、研究客家移民的社会经济关系提供了鲜活、真实的材料。嘉庆以后,三姓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野,开始了土地山林交易活动,社会经济关系趋于复杂、多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云彦  徐映梅  胡静  黄瑞芹  
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历程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中普遍存在着因为工程建设而形成的大量非自愿移民,包括水库移民、生态移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城市拆迁失地移民等,他们都经历着直接的职业、环境等多方位的改变,并承受着因为社会政策和外来力量的介入导致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本文以南水北调库区湖北和河南三县的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描述了库区移民贫困的基本状况,以此为案例,将介入型贫困作为一个新分析框架,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移民的贫困问题,认为社会变迁通过影响正规和非正规人力资本失效、致使移民人群能力受损、进而导致介入型贫困。相应的,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应该高度注意影响人群的能力再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华云  皮蕾  陶丽娜  
非自愿移民在承受整个社会转型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被动迁移这一强制性社会变迁的影响。强制性社会变迁迫使非自愿移民离开熟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其人力资本积累中断和能力受损,陷入贫困的境地。文章基于能力失灵的视角,建立了一个理解非自愿移民贫困的分析框架。并利用丹江口水库移民的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证实了强制性社会变迁通过影响非自愿移民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态度而导致其能力受损的这一作用机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闵欣伟  
利用世界银行全球双边迁移数据库和联合国全球移民存量数据库,对1960~2020年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关注邻国国际移民的来华情况,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判。研究发现,60年间,中国邻国国际移民存量与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均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逐渐向欧美与海湾地区转移,不同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分布存在差异。在此期间,尽管邻国来华移民在全部在华国际移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绝大多数邻国国际移民并未将中国大陆视为其主要目的地。结合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安排,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迎接更大规模的邻国国际移民。当前,需要在学术研究与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沛沛  许佳君  
非自愿移民牺牲更多的个人利益而换取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但他们在搬迁安置后存在着陷入生活困顿的现象。以"农转非"进城的自谋职业移民为研究对象,深入展示移民的生活现状,理清诱发移民困顿的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吉平,张恺悌,刘大为  
迁移对北京市人口的发展,特别是对北京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仅对迁入北京的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构成和职业构成作初步的研究。 一、本文所依据的资料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居住在北京市的持有常住户口的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烁晨  余劲  
本文采用2014—2017年陕西南部地区3市42村的跟踪调研数据,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对移民与非移民家庭的脆弱性进行分解,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测算移民搬迁对农户脆弱性所产生的净效应,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农户家庭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民搬迁整体上有效降低了家庭经济脆弱性。风险与差异性是构成家庭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从多个维度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对脆弱性、生态移民理论以及移民的后续生计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侃  董丽琼  
雍正、乾隆年间,以胡焯猷为首的汀州籍客家移民在淡水河流域开展垦殖活动。现存于世的文书档案显示,他们面对"边疆社会"的潜在风险采取了有效的生存策略,主要依靠从原籍带来合股经营等方式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应对垦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他们超越族群、地域、血缘的限制,与其他社会群体产生多元的文化互动,共同构建如书院、庙宇、家族等经济—文化共同体,形成了社会合成机制,在不同的历史情势中转化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沙吉才  
人口的文化程度,对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口迁移流动的数量、方向和职业、行业结构,是发展商品经济不可低估的因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于1986年对16个省市自治区74个城镇的人口迁移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就其迁移人口的各级文化程度构成作一概括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凤琴  高晶晶  
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对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后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总体适应良好,民族、年龄、移民时间是影响民族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移民年龄和移民时间是影响地域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据此提出了促进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后文化适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维泰  张海霞  宁满秀  
川西高山林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更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移民安置区。区内水电移民搬迁农户发展面临着自然环境约束和增收致富的双重挑战。文章基于川西高山林区8个县的430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从家庭生产要素配置角度,实证分析了水电移民搬迁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系统讨论了农业、林业和非农就业对移民搬迁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与迁入地非移民户相比,水电移民搬迁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出5838.78元,增幅为38.90%。在农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2公顷,农业从业人数占比减少8%,年人均农业收入减少5113.63元;在林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林地面积减少3.78公顷,林业季节性劳动力投入总天数增加47.76天;在非农就业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占比提升了12%,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645.81元。(2)异质性分析表明,与非产业园区安置方式相比,产业园区安置方式对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从拓宽水电移民搬迁农户的增收渠道、加强安置区产业发展以提高就业带动能力、完善搬迁后期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