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
- 2023(1414)
- 2022(1217)
- 2021(1012)
- 2019(1986)
- 2018(1987)
- 2017(3478)
- 2016(2023)
- 2015(2317)
- 2014(2358)
- 2013(2367)
- 2012(2261)
- 2011(1887)
- 2010(2512)
- 2009(2667)
- 2008(2422)
- 2007(2361)
- 2006(2164)
- 2005(2136)
- 2004(2408)
- 学科
- 审计(12068)
- 济(8096)
- 经济(8089)
- 管理(6337)
- 各类(5857)
- 业(5682)
- 企(5591)
- 企业(5591)
- 方法(3381)
- 财(3344)
- 中国(3259)
- 学(3010)
- 理论(2674)
- 制(2537)
- 教育(2155)
- 务(2097)
- 财务(2087)
- 业经(2060)
- 财务管理(2021)
- 企业财务(1960)
- 融(1846)
- 金融(1845)
- 技术(1700)
- 和(1631)
- 体(1568)
- 数学(1523)
- 数学方法(1498)
- 银(1462)
- 银行(1462)
- 法(1454)
- 机构
- 大学(35249)
- 学院(33900)
- 济(11682)
- 经济(11356)
- 管理(10419)
- 研究(9572)
- 财(9102)
- 京(8597)
- 中国(8418)
- 理学(8329)
- 理学院(8223)
- 管理学(8124)
- 管理学院(8054)
- 财经(7086)
- 江(6515)
- 经(6248)
- 范(5706)
- 师范(5697)
- 审计(5696)
- 所(5483)
- 科学(5420)
- 州(5302)
- 财经大学(5108)
- 会计(4991)
- 北京(4895)
- 师范大学(4512)
- 系(4398)
- 中心(4227)
- 研究所(4202)
- 省(4161)
共检索到61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崔孟修
社会责任审计的兴起对传统的审计动因论即“受托责任论”提出了挑战,社会责任与受托责任分别产生于两种不同的责任关系原则,为了阐明包括社会责任审计在内的所有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需要对传统的审计动因论进行修正,把“受托责任论”修改为“责任论”。
关键词:
审计 受托责任论 责任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大贤
审计理论界所公认的审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个立论值得商榷。审计的产生不是经济监督的需要,而是查错揭弊的需要。
关键词:
民间审计 产生 动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小林 陈作习
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审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审计的价值在于实现会计信息的价值增值。而提供会计信息的载体无疑是财务报告,当内部控制进入审计视野后,审计所体现的治理功能就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原因,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胥连碧
审计动因新探胥连碧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对审计产生和发展客观必然性的高度概括。人们对审计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了探讨其动因时的差异。笔者试图突破审计学和审计个别(不同审计主体审计,不同行业审计,不同专题审计)的局限,追寻审计一般...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李孝林 李歆
国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流行"两权分离论"、"受托责任论"、"国家治理论"。"两权分离"是国家审计产生的条件,"受托责任"是国家审计的内容和对象,"国家治理"需要众多,不能说明国家治理需要审计的特殊性。纵观审计发展的历史,国家审计产生的基本动因是为了维护委托者和受托者双方的产权。维护产权动因论涵盖了"受托责任论"、"国家治理论"和"两权分离论"。维护产权促进国家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国家审计活动的变化都是适应维护产权的根本需要。维护产权动因论贯穿于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始终。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本动因 维护产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毅
通过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审计关系层面和审计理论体系要素进行剖析,指出产权动因贯穿于审计理论体系各要素中。因此,应以产权动因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新模式。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孙立
本文认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内部审计的产生是基于所有权监督的需要,但在其发展中逐渐完成了从“所有权导向型”向“经营权导向型”再向“治理导向型”导向模式的转变,这可借助委托代理理论加以解释。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均科
所谓内部审计动因,是指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或原动力;它体出了内部审计这一特殊事物的本质规定。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审计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进一步从内部审计动因入手来探讨内部审计的其他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研究的层次和增加理论构造的系统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
内部审计,动因,职能缺位论,职能强化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吟
社团的起源早于公司,公司与社团的契合是特定历史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人公司的出现对传统公司社团理论构成严峻的挑战,揭示了其历史局限性。事实上,公司并非天然具有社团性,社团性也非公司独立法人人格之前提,股东人数的多少仅是不同公司类型的区分标准,不会影响公司的独立主体地位。现代公司依然是人的集合,但不应局限于传统公司社团理论所主张的股东的集合,而应拓展至公司所有参与者的集合。
关键词:
社团性 一人公司 独立人格 本质属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传俭
经济的中心问题在于满足人类不断超越现存生产要素能力的社会产品需求。在社会化分工背景下的社会生产可以看作由劳动资源、产品原材料资源和促进二者有效结合的服务资源的要素组合优化过程。通过稀缺经济资源的最大化产出,实现社会生产与产品需求之间动态一般均衡。当国家作为经济资源所有者委托各类权力中心配置资源时,往往会造成资源配置偏离国家意志的错配或低效率问题。政府审计的功能在于根据国家意志,识别和修正经济资源错配问题,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审计意见。作为人类社会最优越的社会制度,中国政府审计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与优化面临重大
关键词:
政府审计 经济资源 资源错配 修正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仲怀公 陈双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审计法》的修订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将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以及审计人员的言行之中。《审计法》的修订既显著拓宽了审计范围和业务类型,相应优化履行审计所需的权限、流程和方法;又加强审计机关自身队伍建设,强调统筹审计资源实现内外联动;还进一步凸显了国家审计的风险防范功能,明确审计整改和监督责任,着力强化审计报告及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法》修正条款为国家审计工作实践提供了法治保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过程中,要坚持研究型审计,助力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保卿 任晨煜
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演进等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促使这种演进的内在动因是基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及其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研究审计方法的演进及其动因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审计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审计目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肖薇 金治中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连续审计实施的内在动因主要表现在为风险控制提供支持,控制日常经营活动,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连续审计实施的外在动因主要表现在外部披露的要求,提高审计效率,遵循法律和管制等方面。对连续审计实施动因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实施连续审计的要义,为其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连续审计 实施 内在动因 外在动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磊
"中国模式"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在总结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与逻辑界定,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把"中国模式"界定为一种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赶超模式,其内涵包括有限市场经济、非均衡赶超与比较优势战略。"中国模式"也有成本,包括政府主导下的体制性问题、长期"非均衡"积累的复杂矛盾,以及比较优势的逐步弱化。面对"中国模式"的困境,需要对"中国模式"进行修正,实现从"赶超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中国模式 赶超战略 经济改革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宋锡祥
论台湾《专利法》的最新修正宋锡祥继著作权法、商标法修正后,台湾“立法院”于1993年11月19日三读通过了专利法修正案,并于今隼1月21日起付诸实施。此次大幅度全盘修正为历次之最,条文也由原来的130条增至139条,甚至在许多方面改变了相关产业的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