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89)
- 2023(16154)
- 2022(14084)
- 2021(13148)
- 2020(11089)
- 2019(25456)
- 2018(25330)
- 2017(48265)
- 2016(26532)
- 2015(29896)
- 2014(30043)
- 2013(29191)
- 2012(26701)
- 2011(23887)
- 2010(23735)
- 2009(21661)
- 2008(20922)
- 2007(18142)
- 2006(15771)
- 2005(13609)
- 学科
- 济(100725)
- 经济(100597)
- 管理(75291)
- 业(67984)
- 企(57598)
- 企业(57598)
- 方法(48840)
- 数学(41074)
- 数学方法(40456)
- 农(27570)
- 中国(26524)
- 财(25873)
- 学(24931)
- 业经(23340)
- 地方(20920)
- 理论(20410)
- 制(19118)
- 农业(18375)
- 环境(18125)
- 和(17532)
- 务(16357)
- 贸(16326)
- 贸易(16317)
- 财务(16269)
- 财务管理(16232)
- 易(15798)
- 技术(15551)
- 教育(15479)
- 企业财务(15368)
- 银(15365)
- 机构
- 大学(366624)
- 学院(365872)
- 管理(144342)
- 济(136946)
- 经济(133712)
- 理学(125194)
- 理学院(123732)
- 管理学(121268)
- 管理学院(120592)
- 研究(119573)
- 中国(88214)
- 京(77989)
- 科学(76837)
- 财(64037)
- 农(59453)
- 所(59131)
- 中心(55700)
- 业大(55691)
- 江(54530)
- 研究所(54149)
- 财经(51556)
- 范(51519)
- 师范(50975)
- 北京(48962)
- 经(46852)
- 农业(46441)
- 州(44185)
- 院(44097)
- 师范大学(41089)
- 经济学(40263)
- 基金
- 项目(255258)
- 科学(200191)
- 研究(185947)
- 基金(183892)
- 家(160334)
- 国家(158993)
- 科学基金(136831)
- 社会(115621)
- 社会科(109409)
- 社会科学(109383)
- 省(100892)
- 基金项目(97882)
- 自然(90194)
- 自然科(88039)
- 自然科学(88016)
- 教育(86650)
- 自然科学基金(86391)
- 划(84816)
- 编号(76636)
- 资助(76025)
- 成果(61811)
- 重点(56997)
- 部(55537)
- 发(53765)
- 课题(52769)
- 创(52586)
- 科研(49039)
- 创新(48961)
- 大学(47582)
- 教育部(47537)
- 期刊
- 济(148623)
- 经济(148623)
- 研究(104328)
- 中国(68717)
- 学报(60736)
- 科学(54301)
- 农(53212)
- 管理(52062)
- 财(48639)
- 教育(46643)
- 大学(46068)
- 学学(42993)
- 农业(36652)
- 技术(32289)
- 融(28110)
- 金融(28110)
- 业经(25727)
- 财经(24153)
- 经济研究(22564)
- 图书(22126)
- 经(20639)
- 问题(19294)
- 业(18373)
- 版(18144)
- 科技(17816)
- 理论(17096)
- 资源(16579)
- 技术经济(16182)
- 统计(16057)
- 实践(15701)
共检索到528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自然审美 乡村文化 人文关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自然审美 乡村文化 人文关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宗圆圆
兴起于欧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公益旅游是一种与志工服务活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相融合的旅游形式,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逐渐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行。本文根据东西方背景的案例研究异同、前期与近期研究发展脉络这两大时空维度对公益旅游的动机、体验和影响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指出未来公益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推进我国公益旅游实现人、社会、生态三者和谐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琳 徐素波
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其成为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减缓贫困和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论文对2000—2021年生态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结论认为:生态旅游研究热点集中在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当地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影响、传播社会文化和教育功能、生态旅游的社区经济模式以及生态旅游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最后结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从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关注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健全法律体系等方面展望了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文献研究 研究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琳 徐素波
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其成为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减缓贫困和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论文对2000—2021年生态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结论认为:生态旅游研究热点集中在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当地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影响、传播社会文化和教育功能、生态旅游的社区经济模式以及生态旅游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最后结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从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合作、关注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健全法律体系等方面展望了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文献研究 研究展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关键词:
旅游体验 审美 休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辉 任新玉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绿色环保逐渐成为时代赋予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概念。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以农业为基础的体验型生态旅游受到青睐,有效推动了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多地区在发展体验型生态旅游时很难践行生态理念,以旅游替代农业生产也脱离了当地经济基础,不利于新农村长期建设与发展。如何在乡村旅游中融入生态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的旅游价值,实现生态旅游与农业的协同发展仍然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体验经济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彭丹
本文认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是旅游体验,而旅游体验在本质上可以看成是旅游者对符号的解读,将符号的解读和建构纳入旅游体验的研究视野当中,这在国外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议题。为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和旅游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还比较薄弱,尤其就国内而言,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对旅游体验的关注也远远不够,迫切需要更多学者将目光投射到这两个领域当中来。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符号 旅游符号学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华成钢 白长虹 张辉
尽管移动信息技术能够协助游客加强和创造新型旅游体验,但其效用绝非单向度的,探讨其功能的"反向"作用是重要的时代课题。现有文献认为创新和开发新型旅游体验需要探索价值共创效果的最大化,但鲜有研究对新型旅游体验的类型及其价值进行系统识别,且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价值共毁这一情况。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着眼移动信息技术的双重效用,对以上缺失进行了补足。文章识别并归纳了六种新型旅游体验及其价值,创建了体验价值层次模型,解释了旅游者参与价值共创的价值主张和心理动机。进而,文章还总结了旅游体验价值共毁的方式及消极结果,并创建了关系矩阵模型,分析了价值共创和共毁的关系以及多种主体的互动方式。相关成果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视角,有助于揭示旅游者的体验诉求和目的地网络社区成员的参与动机,从而进行有效的网络社区管理,也为旅游企业的自我提升提供了工具,可以协助旅游企业精准识别顾客价值需求,设置相应的体验服务,甚至创造独特的价值主张。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翠 关江华 陈丽军
生态旅游满意度是反映游客生态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生态旅游景区庐山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重要性-绩效模型分析影响生态旅游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游客对庐山风景区生态满意度持中立态度,影响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因素依次为基础设施、旅游价格、情感氛围、生态体验等,旅游基础物质需求是影响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的直接原因,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提升游客生态旅游满意度的有利保障;游客对生态景观评价最高,对游客参与活动程度评价最低,资源优势在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中具有首次效应,但资源优势所映射的首次效应持久性有限。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是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厉新建
本文从旅游体验和体验经济两个方面的理论综述和进展追踪出发,提出了基于该两方面理论具体到体验塑造实践的应用。文章总结了旅游体验的分类、概念化发展、真实性、体验质量、体验管理等问题。基于对体验分类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通过主体体验化和支撑主题化的旅游体验塑造途径;基于考察体验的影响逻辑,提出了改善体验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 目的地发展 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汉祥 赵海东
在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都对旅游产业生态化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十多年来代表性研究论文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国外更加注重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等具体问题研究,而且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国内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紧跟国情和宏观政策,经历了思想启蒙到理论建构,再到深化应用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更加注重旅游产业生态化理论体系和产业政策研究,并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定性研究方法。为此,今后国内应该在继续深化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强实证研究,在努力借鉴国外成果的同时充分结合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吸收中国智慧,逐步建立起富有中国智慧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
旅游产业 产业生态化 评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作为中间层次的体验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使得体验内涵的相对统一性和体验类型的多样化之间常难以有效协调。文章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旅游体验研究要回归旅游者这一主体,加强对自然场景下游客的实时体验的研究,在非表征理论范式下关注游客的具身感知、情感和行为,并注意感官民族志等方法的应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作为中间层次的体验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使得体验内涵的相对统一性和体验类型的多样化之间常难以有效协调。文章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旅游体验研究要回归旅游者这一主体,加强对自然场景下游客的实时体验的研究,在非表征理论范式下关注游客的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恒 何文俊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偏狭,实现了逐步递进的美之生命体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