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4)
- 2023(6499)
- 2022(5369)
- 2021(4964)
- 2020(4053)
- 2019(8911)
- 2018(8485)
- 2017(16614)
- 2016(8881)
- 2015(10163)
- 2014(10196)
- 2013(9999)
- 2012(9649)
- 2011(8827)
- 2010(8909)
- 2009(8363)
- 2008(8455)
- 2007(7750)
- 2006(6858)
- 2005(5897)
- 学科
- 济(50112)
- 经济(50063)
- 管理(26570)
- 方法(25116)
- 业(23781)
- 数学(22982)
- 数学方法(22773)
- 企(19408)
- 企业(19408)
- 地方(12829)
- 中国(11662)
- 财(10568)
- 农(10111)
- 学(8526)
- 业经(8166)
- 地方经济(8150)
- 贸(7597)
- 贸易(7594)
- 制(7299)
- 易(7274)
- 融(7223)
- 金融(7222)
- 农业(6979)
- 务(6540)
- 财务(6529)
- 财务管理(6509)
- 企业财务(6281)
- 理论(6174)
- 环境(6076)
- 和(5996)
- 机构
- 大学(139175)
- 学院(136193)
- 济(58316)
- 经济(57174)
- 管理(51078)
- 研究(44579)
- 理学(44551)
- 理学院(44023)
- 管理学(43291)
- 管理学院(43026)
- 中国(33863)
- 京(28280)
- 财(27244)
- 科学(26080)
- 财经(22344)
- 所(21463)
- 中心(21014)
- 经(20420)
- 江(20113)
- 经济学(19775)
- 范(19444)
- 师范(19265)
- 研究所(19250)
- 农(18649)
- 经济学院(17957)
- 北京(17524)
- 业大(17282)
- 财经大学(16780)
- 院(16424)
- 州(16072)
- 基金
- 项目(91242)
- 科学(73446)
- 基金(68379)
- 研究(67147)
- 家(58715)
- 国家(58238)
- 科学基金(50654)
- 社会(45760)
- 社会科(43339)
- 社会科学(43330)
- 基金项目(35323)
- 省(34108)
- 教育(31903)
- 自然(30916)
- 自然科(30222)
- 自然科学(30217)
- 自然科学基金(29700)
- 划(29184)
- 资助(28366)
- 编号(25970)
- 成果(22037)
- 部(21229)
- 重点(20788)
- 国家社会(19790)
- 发(19729)
- 教育部(18788)
- 创(18456)
- 课题(18352)
- 人文(18048)
- 大学(17751)
共检索到200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魏斌
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实质化改革就是要求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这即是要求控辩审三方间的司法证明也必须展现在法庭。创新与审判中心主义相适应的司法证明理论是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司法证明高度符合"论辩论证"的目的性、多主体、动态性和对话式等特点,因而司法证明是作为论辩论证的。从论辩论证的视角看,司法证明是一个控诉方和辩护方提出支持论证支持其主张,提出反论证辩护其主张,从而试图说服审判方接受其主张的论辩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审判方需要认证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相关性,从而评估双方的论证,检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刚
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其最佳状态是法律指引与行为模式相一致。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是由正当性理念推动的环境司法改革,对传统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对法治基本原则的固守,不宜超越法治的底线。推动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乃至环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法治逻辑,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以形式法治为原则,以实质法治为补充;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以专业化为原则,以灵活性为补充;以法律正义为原则,以社会正义为补充;以被动司法为原则,以能动司法为补充。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盛德荣
在"匮乏社会",证明性消费就已经存在;不过,它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消费现象,则是"丰裕社会"的事情。消费的功能延伸、个性自决、身份证明和"过程享受",是"证明性消费"的基本特征,而"个性证明性"、"经济证明性"和"道德证明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证明性消费作为消费潮流的出现,源自于"关系社会"和消费理性的兴起、消费舆情变迁和生活哲学的变化。
关键词:
证明性消费 消费文化 生成逻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盛德荣
在“匮乏社会”,证明性消费就已经存在;不过,它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消费现象,则是“丰裕社会”的事情。消费的功能延伸、个性自决、身份证明和“过程享受”,是“证明性消费”的基本特征,而“个性证明性”、“经济证明性”和“道德证明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证明性消费作为消费潮流的出现,源自于“关系社会”和消费理性的兴起、消费舆情变迁和生活哲学的变化。
关键词:
证明性消费 消费文化 生成逻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亮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运动规律和一般发展趋势逐渐表现为资本周转的加速及其空间运作范域的减缩。数字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引发的资本加速流通和循环导致西方社会经济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高频震荡——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世界都倾向于快速运转,而关涉资本流通的劳动力创造、价值实现、价值链建构以及“一般生产条件”塑造的不断异变集中映现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协同性加速变化。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辩证关系逻辑,才能超越传统数字商品“生产论域”的批判界边、突破数字资本附身“生产领域”的认知闭环,净除资本增殖逻辑在流通领域“视而不见”的理论盲点。统一数字技术的演变逻辑与资本流通的加速逻辑相将激活多维视域批判性探赜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运动的变化、危机与规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朝龙
金融资本是《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逻辑行程中的一个潜在的环节。希法亭和列宁把《资本论》潜含的金融资本理论发掘出来,并据此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金融资本积累包含着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两个方面,当生产性积累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通过加强非生产性积累来解决危机,结果饮鸩止渴,不但解决不了危机,反而使危机越来越严重,这就是金融资本自身中的悖论逻辑。当代金融资本推动了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也造成了寄生阶层的膨胀、中产阶级的衰落、新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逆转。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表现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危机,皆是金融资本内在矛盾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否定资本的是资本自身,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否定金融资本的是金融资本自身。
关键词:
《资本论》 逻辑视域 金融资本 批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艳萍 王平
公共行政基于社会契约而产生,由此对公共行政的存在进行逻辑证明,也就转换为对社会契约的存在进行论证。人类具有平等的权利及人的片面性、非自足性决定了社会契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处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立场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信心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分野,同时也导致了公共行政的二元分化。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未来社会,公共行政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历史复归。这个历史复归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时,公共行政自身也存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演进逻辑。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商思争
本文归纳整理了会计“管理活动论”主要观点;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作为记录的会计”的命题;并进一步证实了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从“会计管理”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学科划分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妍 李裕琢
公司债权人保护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司的信用问题。信用的演进背景与具体形态,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关系到制度、从身份到契约、从人格信任到系统信任的流变过程。在公司法领域,长久以来,资本信用命题取得了支配性理论话语地位,众多公司制度的具体展开皆以此为滥觞。然而,这一命题却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抵牾、规范与现实上的错位,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并无建树,有必要予以重新审视。为此,通过对信用的源流进行考察,对资本信用命题祛魅和反思,进而构建起基于信用观的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新路向: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维护信用,通过出资机制来彰显信用,通过信息公示机制来披露信用,通过契约机制来约束信用,通过保险机制来担保信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视域的"生产要素规定"蕴涵着特别的建构:在内涵逻辑上,其由主体和客体的历史行动所"实践摹写",因而在规定性刻画上需要遵循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两方面实践逻辑。其划开了"劳动"和"资本",成为"实践结构"——实践中介和社会作用过程。它扬弃"认识"于实践活动中,达成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的共构,谋划着大写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其不应理解为知识的构图,而是历史的构图和社会实践的构图。作为实践性质的社会存在,它最终定格为各种实践态的"主体"和"客体",形成它们之间的能动结合,形成为社会结构。
关键词:
生产要素 主体 客体 实践 批判 建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继富 黄小娜 邵泽斌
惯习属于典型的学校文化场域的一种性情系统,对该场域的行动人员的思维、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它的产生是多元的、复杂的主客体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具有难改变属性,对学校文化场域的形成、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惯习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对其内涵进行学理性审思,认为惯习重塑:利于共同愿景形成,制度文化建设,主动权的掌控,资源重新分配,并提出明确办学理念,惯习重塑全员参与;找准定位,进行惯习特色深化;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惯习重塑赢在起点;深挖掘民族元素,传承民族惯习;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实践中惯习重塑等路径是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 何涛
供给主体碎片化问题是社区“医养结合”治理的突出矛盾,也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之下,本研究对社区“医养结合”供给主体治理失灵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后得出结论:供给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造成了目前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因此,只有真正构建起社区“医养结合”供给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才能实现社区“医养结合”善治的目标。研究结论表明:通过构建“多元协同—多方共赢”模式使不同供给主体形成利益均衡共识,共同致力于社区“医养结合”供给的善治之道,以此破解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碎片化问题,最终实现各方供给主体协同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晓 薛萍 赵雲泰
研究目的:基于空间治理视域,系统检视乡村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困境,厘清新时期规划转型逻辑与理性、效率、公平协同的治理思路,进而提出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策略构想,为丰富国土空间管控底层逻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服务于新时期空间治理需求,是重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多规并行背景下乡村地区各类规划存在治理逻辑混沌、规划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不利于乡村空间的全域全要素统筹;(3)“多规合一”要求下,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在角色定位、价值目标、规划思路和管控视域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促进空间治理理性化、资源配置高效化与主体权益公平化。研究结论: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应注重实现规划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互动融合、全域综合管控与单元精细化治理相结合、完善多规合一与双向结合的规划传导体系、实现规划体系与土地产权关系相衔接、构建多元主体公平参与机制,助力乡村空间精细化治理和乡村格局优化重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曾荣光 罗云 叶菊艳
二十一世纪初中美教育研究学界掀起不少对研究方法的讨论与行动,然而在有关议论中对实证研究及实证主义的意义的阐释却每欠清晰。就此,本文尝试从比较-历史的视城,回顾过去一个多世纪有关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以期归纳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本文将展示,实证主义在过去百多年演变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九世纪末的实证主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新实证主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实证主义,在各阶段的发展轨迹中,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及教育研究领域从来不是主导取向,不断遭遇到其他范式的强力挑战。据此,本文尝试证立,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主导行动纲领,它只是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的范式战争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范式。因此,从事教育研究实践与教学的学者不应该只埋首聚焦于实证研究取向,更应具备多元范式的视野与胸襟;更重要的是,在教导年青学者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时,培养他们对各种研究范式的敏感性及欣赏态度,而不是盲从于单一的研究取向。
关键词:
实证研究 实证主义 教育研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彬
在金融化的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激进政治经济学,都共享经验逻辑、抽象逻辑与线性逻辑三大预设,但都不能充分解释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本质,因而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研究视域。作为一种分析与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总体性原则具有历史性、整体性与辩证性三个维度。基于这一原则,资本主义金融化是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周期性现象。金融化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与金融层面,而且向政治、文化、科技生活等各个方面渗透,塑造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金融化是解决资本主义"积累悖论"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在不断积累与激化各种矛盾,并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终结。
关键词:
资本主义 金融化 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