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8)
2023(1763)
2022(1390)
2021(1309)
2020(1095)
2019(2426)
2018(2339)
2017(4160)
2016(2328)
2015(2610)
2014(2612)
2013(2616)
2012(2686)
2011(2532)
2010(2568)
2009(2484)
2008(2539)
2007(2459)
2006(2387)
2005(2360)
作者
(7420)
(6119)
(6070)
(5925)
(4012)
(2936)
(2867)
(2479)
(2315)
(2200)
(2139)
(2097)
(2060)
(2049)
(2004)
(1932)
(1906)
(1872)
(1829)
(1812)
(1677)
(1530)
(1519)
(1467)
(1443)
(1388)
(1324)
(1323)
(1304)
(1298)
学科
(10845)
经济(10831)
(6821)
管理(5361)
(5266)
(4772)
企业(4772)
中国(4264)
方法(3265)
理论(3106)
(3015)
(2911)
金融(2911)
(2822)
银行(2815)
教育(2783)
(2749)
经济学(2689)
业经(2643)
(2309)
(2234)
数学(2109)
数学方法(2071)
(1850)
(1822)
财务(1818)
财务管理(1813)
企业财务(1743)
农业(1574)
(1512)
机构
大学(38358)
学院(35326)
研究(14784)
(14131)
经济(13771)
中国(11617)
管理(11119)
(8923)
科学(8676)
理学(8615)
理学院(8481)
管理学(8314)
(8285)
管理学院(8233)
(7922)
研究所(6967)
(6499)
中心(6470)
师范(6435)
(6317)
(6072)
北京(6041)
财经(5951)
(5315)
师范大学(5306)
教育(5124)
经济学(5029)
(4817)
(4791)
(4680)
基金
项目(18358)
研究(14317)
科学(13900)
基金(12784)
(11156)
国家(11034)
科学基金(8789)
社会(8653)
社会科(8031)
社会科学(8030)
教育(7042)
(6615)
成果(6341)
基金项目(6060)
(5977)
编号(5882)
资助(5481)
自然(5054)
自然科(4909)
自然科学(4908)
自然科学基金(4825)
重点(4402)
课题(4311)
(4216)
(3988)
(3772)
大学(3758)
项目编号(3745)
教育部(3655)
国家社会(3592)
期刊
(18762)
经济(18762)
研究(15309)
中国(9444)
教育(7467)
(7251)
学报(7049)
科学(5502)
(5495)
(4980)
金融(4980)
大学(4950)
管理(4361)
学学(4237)
图书(4136)
财经(3487)
农业(3307)
书馆(3168)
图书馆(3168)
经济研究(3071)
(3007)
技术(2883)
会计(2442)
问题(2304)
(2108)
论坛(2108)
业经(2076)
经济学(2059)
(2002)
理论(1931)
共检索到66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周兴  
马丁·海德格尔作于1922年、迟至1989年才面世的“那托普报告”对于理解这位思想家的前期哲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在其中端出了一种“生命哲学”或所谓“实际生命的现象学阐释学”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与他的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基本存在学”无疑有着渊源关系;海德格尔此间正处于思想道路的“开端”阶段,其哲思具有开端性的“寻求”和“试验”特性,显示出某种鲜活生动的探索特质,而这是在后来更为成熟、也更为严格的“主要著作”中隐失了的。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对“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的揭示,可视为哲学阐释学的开端性奠基,而围绕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的阐释学实践,一方面把阐释学工作深化为具有海德格尔特色的词源学探讨,另一方面也隐晦地初步开启了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才得以充分展开的新时间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南星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尚云丽  于洪波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入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公案之一,他对于政治的介入及引发的争议,为世人反思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文章通过梳理当前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公案"的三种不同解读,力图揭示知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群体性心理图景,并就知识人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时应坚守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然  易连云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已是迫在眉睫。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直接从追问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入手,进而追问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状态的关注。他对于人类精神幸福的描述和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教育应使人幸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哲学里对于"思"和"自由审美"的描述对于教师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他在哲学上的贡献,而且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反思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路,即追溯和还原教育的本质之源。从本源意义来看,教育担负着尊重、发现、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责任。但人们却在追求更高远教育目标的途中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关系,习惯地栖居于由暂时确定的“存在者”建造的大厦,而忽视儿童的存在。诚如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回到生命本身”,教育的本源即指向儿童与世界相遇的生命发生过程。相遇性的世界并非面向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以一种浑然的置身性与儿童共同构成“活的事件”。教育中的本源性相遇意味着构建起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也意味着直面教育生活的多重可能。儿童与世界的相遇视角奠定了“领会自身”“面向操劳”“共在共长”等教育生长点。教育者应积极投身于儿童与世界美好相遇的本源性行动,还原儿童的“活的体验”,守护儿童的运思勇气,欣赏儿童的诗意置造,让儿童在相遇中体验、思考和创造美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孟国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松峰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也都具有。就此而言,哈贝马斯对海德格尔的某些批判并不完全恰当。实际上,由于哈贝马斯在某些方面对胡塞尔"意识生活"理论的批判性和彻底化,在对生活世界的思考方面,其"生活世界"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之间具有深层的一致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宝东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伯飞  李菁  
多年来,学术界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比较关注,但是对他的死亡观探讨的很少。文章指出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不是"死亡哲学",乃是"自由哲学"、"生存哲学"、"实际哲学"、"性命哲学"、用畏死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情与执着。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其美学意义在于:呼唤人们在死亡意识中探寻生命的存在及其生命的美好;在死亡意识中探求生命意识的升华与超越;在死亡意识中追求人生的崇高之美。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