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87)
2023(19690)
2022(16634)
2021(15414)
2020(13353)
2019(30312)
2018(30112)
2017(58673)
2016(32043)
2015(36038)
2014(35984)
2013(35596)
2012(32852)
2011(29646)
2010(30104)
2009(28444)
2008(28416)
2007(25798)
2006(22759)
2005(20400)
作者
(94603)
(78980)
(78806)
(74960)
(50380)
(38087)
(35887)
(30763)
(29893)
(28568)
(26826)
(26720)
(25392)
(25216)
(24915)
(24366)
(23784)
(23302)
(23001)
(22810)
(19725)
(19606)
(19590)
(18274)
(17808)
(17798)
(17758)
(17644)
(16222)
(15836)
学科
(135202)
经济(135051)
(113171)
管理(101280)
(93669)
企业(93669)
方法(64512)
数学(54560)
数学方法(53761)
(51142)
(39601)
业经(36367)
农业(33506)
中国(33065)
(27753)
(26930)
财务(26858)
财务管理(26803)
企业财务(25455)
(25246)
贸易(25234)
(25210)
(24552)
地方(23616)
理论(23296)
技术(22882)
(22469)
(21386)
(20832)
银行(20785)
机构
学院(465976)
大学(459823)
(191751)
经济(187829)
管理(183090)
理学(157599)
理学院(156004)
管理学(153096)
管理学院(152270)
研究(152094)
中国(119093)
(96181)
科学(94040)
(91850)
(89606)
(78237)
业大(73411)
(72784)
中心(72097)
农业(71719)
财经(70873)
研究所(70632)
(64369)
北京(59839)
经济学(57708)
(56910)
(56558)
师范(55871)
(54211)
财经大学(52248)
基金
项目(307631)
科学(242403)
基金(224079)
研究(221096)
(196347)
国家(194642)
科学基金(167462)
社会(139828)
社会科(132425)
社会科学(132386)
(121806)
基金项目(117144)
自然(110734)
自然科(108238)
自然科学(108203)
自然科学基金(106329)
教育(102490)
(101711)
资助(93961)
编号(89812)
成果(72301)
重点(69094)
(68121)
(65674)
(65085)
课题(61718)
创新(60447)
科研(59523)
教育部(58052)
国家社会(57536)
期刊
(213326)
经济(213326)
研究(130016)
中国(89542)
(87823)
学报(74285)
(72028)
管理(69508)
科学(68731)
农业(59412)
大学(56806)
学学(53991)
(46447)
金融(46447)
教育(44746)
技术(43041)
业经(39160)
财经(35258)
经济研究(33142)
(32373)
(30294)
问题(28229)
技术经济(24848)
统计(24846)
(23661)
(22848)
理论(22057)
(21750)
世界(21669)
商业(21168)
共检索到693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帅  钟甫宁  
按照市场一价定律的逻辑,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上面临同一个价格并据此作出生产或消费决策。然而,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却导致农户在同一个农产品市场上得到或付出不同的价格,其差异主要取决于运销成本。因此,影响农户生产或消费决策的是其实际获得或付出的价格而非统一的市场价格。此外,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追求,农户所在地区的粮食可获性对其生产决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基于描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模型,考虑实际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及粮食可获性这两个主要因素,构建分析农户生产决策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其如何影响农户调整生产结构的决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荣  
本文以苹果产业为例考察了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决策权的控制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决策权的控制程度主要受资产专用性、成立时间及领办主体身份等因素影响。物质资产专用性越强或成立时间越久的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决策权控制程度越高;农业企业或贩销大户领办的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决策权控制程度相对较高;货源质量要求对合作社控制农业生产决策权程度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存在合作社同时向非社员收购优质货源的现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其友  万大艳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粮食价格,同时上涨,部分或者完全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国家试图提高农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效应。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粮食价格、农民收入分别是农业生产成本的Granger原因。为此,政府必须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控制在合理区间,改善农村物流现状,规范农资市场的经营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竹芹  张秋虹  
运用中国26个省区数据进行面板模型回归,分析农业政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近年来实行的财政支农、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对提高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尤其如此。产业结构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影响显著,说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耕地过度占用是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农资价格上涨也会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因此,应继续大力执行财政支农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严格控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耕地的侵蚀,从而提高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力   李欣烨   李春明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强调激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满足消费端的高品质要求。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主产区一揽子奖补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实证发现:主产区政策有效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且具有动态累积递增效应;虽然能提高谷物种植积极性,但无法显著影响豆类、薯类种植行为;农户获取更多务工收入和福利性收入会降低政策效果。虽然证实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能够通过种粮收入进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主产区政策不能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因此政策的中介传导过程被阻断。据此提出保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注意农民收入分化和职业分化,精准补贴新型职业农民和种粮大户,调整主产区奖补差异化补贴普通粮和绿色优质粮以更多鼓励农户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突出政策的农户增收目标导向,将针对种粮农户的直接奖补作为主产区政策重点。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姚增福  李全新  
基于460户种粮大户调查数据和删截回归模型,从资源禀赋角度实证分析了种粮大户农业生产性资金资源配置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资源禀赋优势决定其资金资源配置行为,种粮大户自身特征变量中的身体状况、是否党员、粮食收入比重、经营耕地面积等变量对种粮大户资金资源配置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产生了负向影响,信贷可获得性变量总体上对种粮大户资金资源配置行为产生了负向影响,经济环境、政策评价和风险意识等变量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渠道变量产生较弱的负向影响,依托粮食产业变量产生了较强的负向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童万民  潘焕学  
本文使用1999年1月至2015年1月的月度价格指数数据,基于VEC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化肥价格波动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化肥价格上涨将助推粮食价格上涨;而在长期内,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用肥需求的增加,化肥价格也将平稳上涨;粮食价格和化肥价格之间存在着循环波动关系。因此,当某一价格指数出现大幅上涨时,政府应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同时对化肥、粮食市场进行综合调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宏伟  穆月英  
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丽  霍学喜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经济区域。主产区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投入的决策行为,实质是在农户自身决策环境下,在对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衡量基础上追求投入回报最大化的过程。一方面,农户在决定生产要素投入方向及结构时,要综合评价粮食产业和其他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来讲具有满足自身消费保障和获得经济收入的双重作用。因此,农户在进行粮食投入决策时是分类考虑的,对于消费保障功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益功能的粮食生产,农户分别进行不同的收益和风险评估决策。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杨印生  张充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而公共投资是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率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因此,本文以吉林省为例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定量评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率,并进一步应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分析了公共投资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实证检验了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的驱动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彭军  乔慧  郑风田  
本文将已有的劳动和健康概念作为一个整体内化于经典的农户模型,借此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家两制"现象。分析表明:处于低收入状态的农户为了节约投资会扩大可持续农业的生产,并且在不利于健康生产的水平上消费不可持续的农产品,从而出现反向"一家两制";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农户用不可持续农产品换取收入,用可持续农产品获取健康,从而出现正向"一家两制"。究其原因是农户用"一家两制"的方式来解决自身需求和消费者需求不一致的矛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柳海燕  白军飞  仇焕广  习银生  徐志刚  
本文以农户粮食销售的利润最大化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农户层面上的粮食两期销售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粮食仓储条件和家庭流动性约束对农户粮食销售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玉米为例系统研究了粮食仓储条件和家庭流动性约束对于农户粮食销售时机选择的影响。根据对黑龙江、吉林、山东和河南4省64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和实证模型分析,研究表明,拥有条件较好的专门储存玉米的设施的农户会推迟其玉米销售时机,其元旦前和春节前销售玉米的比例较少,且最后一次销售玉米的时间较晚。相反,流动性约束会促使农户提前其玉米销售行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洪自同  郑金贵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从农户是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以及扩大多大种植面积两个方面探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是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户从集体承包的耕地面积,而农户从集体承包的耕地面积和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评价对农户扩大多少水稻种植面积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韦鸿  王磊  
本文根据VEC模型研究发现,短期来看,前一期的粮食价格、农民收入以及前一期的粮食产量对当期粮食产量具有负效应,其中前一期的粮食产量的负效应最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是正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向豪  陈彤  姚娟  
农户是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道防线,研究生产源头的农户生产行为成为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新疆403份农户样本数据,以农户对相关法律政策、耕地质量保护和农业投入品应用的认知为重要支撑,构建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框架,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是否推广过绿色生产模式、是否知道种粮补贴变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偏好、是否使用过劣质农药与化肥、药肥减施偏好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民族身份、收入结构、耕地细碎化程度以及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也表现出良好的显著水平。因此,加强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制度环境、产地环境、生产要素等客观因素的认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工作提升土地规模化生产、加大引导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新组织机制实现广大小农户与安全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有助于调动农户参与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其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向生产行动的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