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41)
2023(3863)
2022(2872)
2021(3046)
2020(2127)
2019(5149)
2018(5165)
2017(7319)
2016(5367)
2015(6165)
2014(6204)
2013(5112)
2012(4888)
2011(4416)
2010(4796)
2009(3924)
2008(3824)
2007(3456)
2006(3083)
2005(3058)
作者
(11387)
(9390)
(9305)
(9255)
(6047)
(4527)
(4481)
(3844)
(3660)
(3601)
(3284)
(3283)
(3127)
(3049)
(3042)
(2953)
(2931)
(2871)
(2793)
(2740)
(2633)
(2411)
(2347)
(2233)
(2229)
(2214)
(2196)
(2075)
(1985)
(1941)
学科
教育(19420)
中国(10315)
(9126)
经济(9114)
教学(7657)
理论(7536)
管理(7009)
(5068)
学法(4174)
教学法(4174)
(4037)
思想(3788)
发展(3730)
(3696)
政治(3619)
(3608)
研究(3588)
学理(3565)
学理论(3565)
(3517)
思想政治(3434)
政治教育(3434)
治教(3434)
德育(3397)
改革(3305)
高等(3242)
(3141)
学校(3063)
教育改革(2799)
技术(2615)
机构
大学(62109)
学院(57750)
教育(26846)
研究(25082)
(20501)
师范(20420)
师范大学(17149)
(15565)
科学(13875)
(13747)
职业(13361)
经济(13032)
管理(12623)
中国(12446)
技术(12106)
(11792)
(11124)
北京(11053)
研究所(10704)
中心(10429)
教育学(10382)
理学(10221)
理学院(9923)
管理学(9525)
管理学院(9377)
职业技术(9298)
(9273)
(8780)
技术学院(8164)
教育学院(7624)
基金
研究(34814)
项目(34601)
科学(28320)
教育(26128)
基金(20141)
社会(18146)
编号(17502)
成果(17440)
社会科(16752)
社会科学(16750)
(16512)
课题(16468)
国家(16179)
(15107)
(14943)
(14632)
科学基金(12993)
规划(11434)
(10370)
项目编号(10046)
(9919)
重点(9821)
研究成果(9548)
(9502)
基金项目(9457)
年度(9266)
教育部(9018)
(8839)
(8815)
(8782)
期刊
教育(48927)
研究(30341)
中国(24886)
(16338)
经济(16338)
职业(12943)
技术(10800)
技术教育(8673)
职业技术(8673)
职业技术教育(8673)
学报(6533)
大学(6529)
高等(5740)
科学(5685)
(5476)
论坛(5476)
(5403)
成人(5101)
成人教育(5101)
(4974)
管理(4929)
(4926)
高等教育(4868)
发展(4153)
(4153)
职教(4151)
学学(4124)
图书(3895)
农业(3675)
(3638)
共检索到104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实践的观念在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地位,强调实践改变世界而解放人的价值目标,强调实践在发展和检验理论上的重要作用,赋予"实践"范畴以本体论意义。马克思的实践观传入中国后,我们主要从认识论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教育改革在这一层面强化实践也取得了好的成果。但从实践的本体论层面看,即教育作为一种指向"人"、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清臣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教育哲学的研究立场、路径与所持的实践观有紧密的联系。从教育哲学的历史来看,规范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都把教育实践当做人类认识理性规范下的教育行动。这种规范化立场在当前造成了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与复杂的日常教育实践的疏离。新兴的教育哲学开始承认实践的自在性,开始真正关注自在的实践世界。建立在自在实践观之上的教育哲学是一种实现实践转向的教育哲学,可以称为实践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哲学在发展中应坚持理性秩序与实践复杂性的持续互动,建构包容复杂性的整体性理论;坚持对合理化封闭取向的批判和追求合理性的开放态度;坚持把实践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清臣  
教育实践在广义上应该是教育之名下的一切行为,各种教育研究在这个意义上都没有完全脱离教育实践,它们都试图去描述或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是,以往的很多教育研究并非观照了全面的教育实践,特别是比较普遍地缺少对情境性、自由性的教育实践形态的真切关注,而这部分教育实践却是最能彰显人类能动性又占据核心位置的现实教育实践形态。因此,真正转向实践的教育研究需要在广义的教育实践观下,以整体性的立场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并要求进行复杂性思维下的本体性教育实践研究,穿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多样研究,深入理解教育实践者,集中研究教育实践关键事件,努力揭示教育实践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海军  冯乾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种金融服务拓展与普及的创新金融活动。投资回报的泛货币化、需求推动的金融创新以及共生性的金融生态系统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征。实现"渠道"或"平台"的突破和优化,提高资金支付的效率,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资金供求匹配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革、金融生态群落的沉淀以及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发展动因理论、发展模式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可构建互联网金融的理论逻辑框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晓燕  徐海洋  
"开放式住区"意味着住区街道、公共空间等面向城市开放,与封闭式住区相比,其内部公共产品的空间属性产生了变化,这也引起居民在物权方面的担忧。从空间权益的角度解读开放式住区的实践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大院"和"小区"是最典型的中国居住区模式,分析认为,它们是政府对城市基层单位的空间发展权让渡,形成了空间权益的内化现象。开放式住区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基层空间主导权的回收。在实践途径上,比较了财产权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区别,提出加强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权的主张;并分别针对"新建住区"和"改造住区"讨论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可行方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邬志辉  
教育实践是教育的日常生活形式,是实践活动者经历的内心体验。“回到教育实践本身”是现象学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可以恢复教育实践本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生命性,而且可以明见教育实践的本质,体悟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藉以现象学直观,卓越的教育实践呈现出情境性、智慧性和反思性的品质。然而,附庸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实践不仅遮蔽了教育实践的艺术品性,而且丢失了教育实践的人文意蕴,使教育实践走上了“祛魅”的历程。现象学教育学呼唤教育实践之人文精神的重新发现与回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理论的生产与使用实际上是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理论的分配与流通,在教育研究者看来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使用者来说,却意味着两种生产的相似或差异。我们需要揭示那些在教师群体或个人中分散的、策略性的以及权宜性的创造力所采取的潜在形式,即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运作方式,描述其潜在的变化因素。把日常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着力关注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的主动参与,并使日常教育实践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沃土。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郝文武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错位和相互结合、适应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客观必然和永恒追求。教育是在教育认识和教育理论引领下的指导学习或以言行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统一的活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和终极追求。教育理论既是对教育实践的系统认识,又是引领和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合理性认识。正确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逻辑特点、优化教育理论队伍结构、提高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他们对教育实践的全面深入和有针对性的认识是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重要措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政涛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兰  
研究性变革实践和高能实践是当前中关两国正在形成的两种具有一定流派特征的教师教育实践理念。两种实践观同是作为应对教师教育和课堂教学变革复杂性的解决之道而提出,但在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界定教师教育的界限及设计具体的介入手段等方面表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对于今后教师教育项目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朱芬  孔燕  
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建班40周年。本文通过对少年班40年招生和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梳理出四个变化和一个不变:选拔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拓展为各领域领军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多方位引导;课程模式强调加速和充实结合。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宗旨始终没变。基础要"宽",定位要"精",培养要"早","育才"和"树人"并行,少年班用40年为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范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吴永胜  
作为通过文化传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能的活动,教育在本性上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准则,以生命关怀为己任,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探究是其核心内涵,变化发展是其永恒的内在机制。行动是教育学术的核心内涵,理论和实践统一于行动之中。教育的内在特性对教育理论的性质、形态、表达方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现教育的学术性需要把教育研究的重心从理论转向日常教育实践,从生活的立场出发选择教育方法,丰富交流的途径与手段,正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和概率性事件的价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杜修平  酆爱文  
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了比较,指出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创业、创新、大工程为导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就业、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实践教学定位,避免人为的拔高标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又可以用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要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改善其就业质量。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刘瑞喜  徐德顺  
当前WTO的发展前景受到国际广泛关注,恰逢中国入世20年之际,本文从动态和系统观的视角出发,以2001年中国入世、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和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三个标志性事件为分界点,将1995—2020年全部争端案件划分为四个阶段,借鉴网络分析方法构建WTO争端案件网络,对WTO争端的演变特征以及中国参与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结果表明,WTO争端解决机制复杂性特征明显,不同阶段的争端网络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和变动。WTO争端网络存在向少数成员集中的倾向,更多的成员有向网络外围转移的趋势。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表现出明显的小团体特征,美国控制其他成员之间争端关系的能力较大,有较大几率带动其他成员对美国申诉行为进行模仿。WTO争端解决机制"门槛"高且效率低,争端案件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中国涉案争端也愈发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中国应充分认识应对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升多主体联合应对争端能力,加强国际争端风险防范,积极参与推进WTO改革和多双边经贸合作,强化系统观和整体观,坚持以争端复杂系统管理思维化解国际冲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