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1)
- 2023(8034)
- 2022(6615)
- 2021(6337)
- 2020(5193)
- 2019(11971)
- 2018(12206)
- 2017(22583)
- 2016(12591)
- 2015(14430)
- 2014(14491)
- 2013(13699)
- 2012(12446)
- 2011(11164)
- 2010(11633)
- 2009(10488)
- 2008(10100)
- 2007(9037)
- 2006(7978)
- 2005(7064)
- 学科
- 济(44855)
- 经济(44790)
- 管理(35164)
- 业(31443)
- 企(27052)
- 企业(27052)
- 方法(21635)
- 数学(18842)
- 数学方法(18289)
- 中国(12944)
- 农(12822)
- 理论(12074)
- 学(11211)
- 财(11192)
- 业经(10343)
- 制(9953)
- 税(9893)
- 技术(9437)
- 税收(9353)
- 收(9308)
- 教学(8748)
- 地方(8607)
- 农业(8288)
- 和(7969)
- 银(7936)
- 银行(7920)
- 体(7821)
- 教育(7615)
- 行(7605)
- 融(7525)
- 机构
- 学院(170356)
- 大学(168254)
- 管理(64816)
- 济(60486)
- 经济(58853)
- 理学(55476)
- 研究(55469)
- 理学院(54896)
- 管理学(53336)
- 管理学院(53053)
- 中国(42377)
- 京(36125)
- 科学(35957)
- 财(30559)
- 农(29322)
- 所(28139)
- 江(27483)
- 业大(26340)
- 中心(26327)
- 研究所(25578)
- 范(23267)
- 财经(23069)
- 农业(22974)
- 师范(22936)
- 技术(22839)
- 北京(22730)
- 州(22039)
- 经(20818)
- 院(20287)
- 省(18563)
- 基金
- 项目(115679)
- 科学(90323)
- 研究(85620)
- 基金(80525)
- 家(70957)
- 国家(70353)
- 科学基金(60075)
- 社会(50714)
- 社会科(47930)
- 社会科学(47919)
- 省(47748)
- 教育(42134)
- 基金项目(41466)
- 划(39863)
- 自然(39307)
- 自然科(38479)
- 自然科学(38470)
- 自然科学基金(37744)
- 编号(37128)
- 资助(33717)
- 成果(31255)
- 课题(26645)
- 重点(26296)
- 创(25213)
- 部(24435)
- 发(24057)
- 创新(23416)
- 项目编号(23103)
- 科研(21786)
- 年(21687)
共检索到259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鹏 张佩佩 王钊 严明
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创造和转移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载体和环境,其研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践共同体是知识创造的引擎。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知识转换模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模型,并分析了其中的认知情感、知识流程、环境场和绩效评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艳艳 王国顺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技术能力 企业创新 研发投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鞠晓伟 张晓芝
[目的/意义]以组织之间知识转移为研究对象,从全新视角分析组织间知识转移管理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理解,为管理者提供新型的、有效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策略。[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剖析了双方转移推力与吸收拉力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理论治理机制模型,探讨了在不同转移情境下组织间知识转移中各方能力的管理运用策略。[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组织间知识的有效转移依赖于知识源与接收方双方能力的发挥,其中,吸收能力是决定性因素,其决定接收方组织的转移策略,并视转移情境采取适应关系策略与转移管理策略。在知识的吸收环节,多考虑利用知识源的编码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在知识应用环节,多考虑发挥其整合能力作用,通过双方合作提升知识转移效率,最终实现组织之间知识的有效转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常孝军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往往被忽视。文章以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管理的正向关系。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及团队参与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知识吸收,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外部信息及机会,对外部信息进行转化运用,适时掌握市场先机,赢得客户并取得企业绩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保军 黄志斌
知识边界的拓展使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知识的管理和知识吸收能力。品牌知识是顾客对产品知识和品牌形象知识的认知,是在企业边界之外与品牌管理活动高度相关的外部性知识。强大的吸收能力是形成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因素。顾客品牌知识是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吸收能力是推进顾客品牌知识获取和利用的核心要素,顾客品牌管理将促进企业充分利用顾客品牌知识并推动品牌创新。
关键词:
吸收能力 顾客品牌知识 知识管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耀吾 常逢梅
基于联盟框架构建的企业知识整合风景模型,揭示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以TD-SCDMA联盟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的作用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在一个周期内,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逐渐提高,当知识整合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知识整合水平出现递减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康青松
本文基于吸收能力和进入方式的交互模型,对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网络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知识转移并非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对绩效产生影响,吸收能力还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商务网络和政府网络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进入方式调节子公司的政府网络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知识转移 吸收能力 网络 绩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士远 史晋川
本文在罗默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知识的异质性和知识的吸收能力这两个前提条件,更完整地定义了知识的溢出效应概念,建立了一个改进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看,这一模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从应用性看,这一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帆 曹阳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农村居民对于自我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将植根于社会整体收益的显著改善,而乡村振兴作为聚合多元要素力量而创新实施、加速发展的手段,为聚合多元要素和分散力量提供了有利渠道路径。推进乡村振兴共同体建设就应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与组织功能,并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基础上实现受益面扩展,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共同体的治理机制,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为加强共同体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应采取“量”“质”政策、优化要素配置、拓展就业领域、强化职业培训、加大科技投入,使返乡回流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王晓云
随着用户帝国和用户赋权时代的来临,吸收用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选择。将用户参与划分为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维度和用户参与的合作伙伴维度,深入阐述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内涵,探讨了用户参与各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以及用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理,揭示了企业吸收能力对用户参与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提出了管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