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1)
- 2023(6652)
- 2022(5127)
- 2021(4923)
- 2020(3519)
- 2019(7825)
- 2018(7912)
- 2017(13720)
- 2016(8093)
- 2015(9438)
- 2014(9704)
- 2013(8510)
- 2012(7718)
- 2011(6883)
- 2010(7054)
- 2009(6265)
- 2008(5984)
- 2007(5591)
- 2006(4885)
- 2005(4396)
- 学科
- 济(22272)
- 经济(22228)
- 管理(19356)
- 业(15484)
- 企(12124)
- 企业(12124)
- 中国(9696)
- 农(9513)
- 教育(8656)
- 理论(7871)
- 制(7541)
- 教学(7276)
- 业经(6786)
- 体(6493)
- 学(6291)
- 农业(6229)
- 财(6170)
- 地方(5814)
- 方法(5751)
- 银(5482)
- 银行(5469)
- 行(5314)
- 融(5191)
- 金融(5184)
- 学法(4757)
- 教学法(4757)
- 数学(4402)
- 数学方法(4228)
- 体制(4050)
- 发(4012)
- 机构
- 学院(105132)
- 大学(101212)
- 研究(37011)
- 济(33727)
- 管理(32923)
- 经济(32600)
- 理学(27459)
- 中国(27266)
- 理学院(27052)
- 管理学(26276)
- 管理学院(26086)
- 科学(23372)
- 京(22477)
- 农(18978)
- 所(18623)
- 江(18408)
- 财(17835)
- 范(17421)
- 中心(17219)
- 师范(17180)
- 技术(17129)
- 研究所(16884)
- 业大(15640)
- 职业(14998)
- 农业(14744)
- 州(14695)
- 北京(14364)
- 院(14184)
- 教育(13739)
- 师范大学(13255)
- 基金
- 项目(68853)
- 研究(56478)
- 科学(52665)
- 基金(44104)
- 家(38242)
- 国家(37773)
- 社会(32059)
- 科学基金(31163)
- 省(30050)
- 社会科(29941)
- 社会科学(29936)
- 教育(29516)
- 编号(25998)
- 划(25008)
- 成果(23079)
- 基金项目(22196)
- 课题(20701)
- 年(18005)
- 自然(17981)
- 资助(17570)
- 自然科(17505)
- 自然科学(17499)
- 自然科学基金(17137)
- 重点(16336)
- 项目编号(15502)
- 发(15483)
- 创(14972)
- 性(14956)
- 部(14568)
- 规划(14353)
共检索到169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才晓茹 邵路才
软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实践共同体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性学习分析理论,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等特征相契合,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借鉴实践共同体理论,在学习共同体组建、情境化学习方式、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平等协商活动氛围、职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学生软技能习得的路径,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实践共同体 软技能 情境化学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鉴铭 梁宁森 周小海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遇到了理论研究滞后、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法规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五大瓶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与实践为主线,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校企共同体理论研究;实施区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园-企-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满足企业利益诉求,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以及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等措施,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通过"区校联盟"、"园-企-校联盟"、市长联系学校制度等灵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职责。"校企共同体"模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试验地",为推动和引领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兵 郭开宇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责任担当和价值遵循的基础上,为全面治理乡村公共事务而形成的有机联合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基层配套制度设计有所欠缺、基层政府治理手段刚性化、村干部动员能力不足、村民主体性缺失和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滞等现实困境,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需要构建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强化情感认同、树立村干部权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及发展和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等实践路径,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军 刘登辉 陈学琴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及中国千年绝对贫困的消除,全球减贫事业进入新阶段。但世纪疫情、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全球减贫治理陷入多重困境。具体表现在:动力维度上,全球发展受阻导致减贫动力不足和赤字增长;制度维度上,新矛盾新挑战凸显边际效益递减下的“贫穷陷阱”和减贫机制失灵;空间维度上,社会动荡和信任赤字交织加剧全球减贫治理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新型治理观,为全球减贫实践提供了更具时代性与世界性的思想支撑和实践蓝图。据此,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全球减贫脱贫合作,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凝聚减贫合力,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革新减贫机制,引领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以打造减贫责任共同体,从而推动全球减贫治理走出困境并向纵深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顾小清 白雪梅
承载以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使命,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需要为教育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需要聚焦应用技术所需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需要前沿研究指引,也需要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沿研究与推进过程中,基于设计的应用研究范式提供了有效开展实践研究的路径。它通过建立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将前沿研究、教育实践与技术产品的提供凝聚在一起,协同引领教育信息化的规模化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先分析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基本理念、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然后通过案例诠释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帮助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以及引领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使用,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毕四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深,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国内国际重大局势,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萍
实践共同体比学习型组织更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一个优秀的共同体应当是一个有能力促成成员广泛合作的共同体。从构建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平台入手,弥补当下教师培训脱离教学实践情境的缺陷。"实践共同体"倡导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关注学习活动设计和管理,并以共同体之间交流互动和知识共享为基础,突出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进而形成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甚至是创造性学习的良性氛围。与教学团队、项目团队和教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宋萍萍
当前学界关于教师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存在诸多争论。本研究从教师在实践共同体中的互动关系、共同体中的冲突与异质性意见、教师个体与学校领导者在实践共同体中的角色以及实践共同体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实践共同体内涵与理念中的模糊与争议之处进行了审视与反思。事实上,在实践共同体这一理念之下,蕴含着多元复杂的实践形态。为更好地发挥实践共同体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对实践共同体内部教师互动合作过程的考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吉先
终身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根本保障。文章基于共同体理论,从架构层面提出通过打造实体组织共同体、网络平台与资源共同体以及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共同体等三大核心支撑,构建开放、灵活、协同、融合的省域终身教育治理体系,并通过建立政策法规保障机制、融合联动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等实现治理体系内部的互联互通和高效运行。同时,结合浙江省等长三角地区建设泛在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总目标,系统阐述了省域终身教育实体网络、线上共同体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终身教育 治理体系 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管占龙 费艳颖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除依靠系统的知识传授外,更需注重主体的体验生成、情感触发和行动支持。主体间性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注重师生互动、重视主体间交往及彰显共生指向的独特行动逻辑。依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成—情感培育—行为塑造的逻辑进路,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要强化理解与共悟为中心的知识生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教育中要着力提升主体间交往的“量”与“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教育中努力实现他者、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连接,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知到行、情理交融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石婧逸 熊冰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内涵,能够从心理的深层结构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家认同危机。
关键词:
心理场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凤兰 赵曾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 思政课教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即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和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这一逻辑层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学前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