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73)
- 2023(3108)
- 2022(2434)
- 2021(2264)
- 2020(1552)
- 2019(3424)
- 2018(3172)
- 2017(6387)
- 2016(3348)
- 2015(3627)
- 2014(3345)
- 2013(3313)
- 2012(2876)
- 2011(2466)
- 2010(2378)
- 2009(2325)
- 2008(2284)
- 2007(2093)
- 2006(2032)
- 2005(1803)
- 学科
- 税(21514)
- 税收(20092)
- 收(19928)
- 济(9200)
- 经济(9191)
- 管理(8876)
- 财(7395)
- 业(7361)
- 企(6177)
- 企业(6177)
- 财政(4104)
- 农(3858)
- 政(3472)
- 中国(3454)
- 业经(3267)
- 务(2959)
- 财务(2957)
- 财务管理(2955)
- 收入(2838)
- 企业财务(2798)
- 农业(2538)
- 地方(2439)
- 制(2382)
- 和(2375)
- 法(2329)
- 环境(2055)
- 出(2037)
- 贸(2006)
- 贸易(2004)
- 易(1958)
- 机构
- 学院(42176)
- 大学(39205)
- 济(15242)
- 财(15164)
- 经济(14887)
- 管理(13233)
- 研究(12904)
- 理学(11110)
- 理学院(11003)
- 税(10898)
- 管理学(10882)
- 管理学院(10799)
- 中国(10254)
- 财经(10094)
- 经(9022)
- 务(8910)
- 税务(8407)
- 京(7605)
- 科学(7483)
- 江(7241)
- 财经大学(7240)
- 局(6648)
- 所(6264)
- 家(5973)
- 省(5894)
- 财政(5677)
- 州(5668)
- 国家(5640)
- 政(5468)
- 中心(5338)
共检索到70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吕铖钢 张景华
反避税研究的焦点不应局限于规则与技术运用的论争,更应追问规则与技术背后的税法原理。在中国的语境下塑造实质课税原则在反避税工作中的可行性,应借助大陆法系积累税法的法理与共识,增强实质课税的司法维度,引用英美法系中实质课税的判断标准,并将英美法系中反避税的规则尽量限制在司法领域,以求得在宽泛的规则与适当的约束之间的制衡点:既能将游离在税法规制之外的经济行为纳入税法之治,又不至于对纳税人正常的商业活动造成阻碍。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聂淼 熊伟
国务院法制办于2015年公布的《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新增"税额确认"一章,使得税收程序更为清晰合理,进步意义值得肯定,但在新旧制度的继受与发展层面仍值得检讨。为此,本文从我国的制度实践出发,主张重塑既有的税收核定概念,将其打造为我国的税收行政确定制度。税收核定应该被定位为一种行政确认行为,以此解决纳税评估内外混淆的弊端。在确立税收核定概念的基础上,有必要厘清其与推定课税、税务调查之间的界限与关联。在行为的类型化层面,考虑到税法的特性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起以预先核定、简易核定、欠税核定和预险核定为内容的体系。
关键词:
税收征管法 行政确定 税收核定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滕祥志
税法在认定纳税主体、税收客体有无、定性及其量化、税收特别措施和税收管辖权等课税要件事实时,均应遵循实质课税原则,以实现税收公平正义。实质课税在税企争议两者之间秉持公道、价值无涉,因而具有中立性。在进行税法评价时,税企两方均可启动并援引实质课税原则。实质课税为税法领域所特有,或可为税法基本原则之一。
关键词:
实质课税 中立性原理 交易定性 反避税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高金平 钱蓓蓓
作为一项重要的税法解释原则,实质课税原则一直对税收立法活动和税收实践发挥着一定的指引作用。本文从实质课税原则的概念和适用领域出发,阐述了其与税收法定原则的互补关系。同时,根据当前适用实质课税原则制定的相关税收规则,总结出实质课税原则适用于税务领域的三种场景,并分析实质课税原则在三种应用场景中面临的不同问题,探究如何将实质课税原则应用于税收立法,以期增强税法的稳定性、确定性、可操作性,进一步防范税务执法风险和提高纳税遵从度。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付春
"无因性课税"原则主张课税并不羁绊于当事人行为的私法效力,只要该行为之法律后果构成税法课税对象,即产生纳税义务。而"实质性课税"原则坚持当事人行为之经济后果为其课税对象,当私法关系发生变化时,纳税义务取决于经济后果是否维系存在。为解决两原则因课税对象迥异造成的既定冲突,化解路径创新性引入民法学之债权行为与债务行为,构造一个自洽理论框架分析具体税种课税对象。经济属性应是税收构成要件的本质特征,依经济后果课税表征诸课税原则的基本意旨,两原则及其冲突化解路径统一于课税基础为经济后果这一前提,遂引致课税效果相同评判。退回多缴税款于企业属正当诉求,法院判决与税务机关决定不予退税之正确性亦不容置疑,修订《税收征管法》实现依法退税方为解决上述相悖困境的根本之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曹明星
量能课税原则自引进之后尚缺乏较为充分全面的研究,事实上量能课税原则应当在整个税收领域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量能课税原则的内涵、地位、理念及其与其他基本原则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剖析,提出应将其提升为最重要的税收基本原则的观点,并希望以此推动我国进入以"结构性减税"为起点的"经济与社会再平衡"过程。
关键词:
量能课税原则 结构性减税
[期刊] 征信
[作者]
钟振明
当前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和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行政理念偏差、行政行为失范、信息公开不充分、决策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应通过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信息公开、反腐倡廉、行政问责、诚信教育、优化决策、公众参与等措施,推动服务、法治、透明、廉洁、责任、信用、高效、民主等"八型"政府建设,重塑基层政府公信力,跳出基层政府信任的"塔西陀困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蔡昭映
较之于其他技术,区块链拥有分布式记账等诸多典型特征,当前开始广泛运用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当中。将税收征管和区块链科技高度融合必然会对税收征管的系统环境进行重新构筑。区块链科技促使经济行为主体的所有纳税资料均通过区块的方式出现在网络中,能够提高纳税主体的遵从度;区块链科技资料记录与传输的科技特点能够对纳税信息丢失与信息真实性面临的问题予以解决;区块链科技能够在确保各个系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征税体系与别的体系进行资料共享,对税收征收与管理系统的作用予以不断完善。
关键词:
区块链科技 资料共享 信息安全 纳税主体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金圣
大学治理体系与大学治理能力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赖于大学治理环境的改观与大学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国大学现行行政控制型的治理模式,体现了高度行政化的大学治理环境与大学治理体系,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整体的大学治理能力。为此,应从改良大学治理环境、重构大学治理结构、优化大学治理过程和建设大学治理文化等方面来推动大学治理环境的改善和大学治理体系的重塑,进而达成有效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贵红 张健
职教集团作为一种融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跨界组织,旨在推进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共同发展。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职教集团在发展中出现了运行机制不畅、利益分配失衡、协同发展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职教集团发展中的困境,运用协同-共生理论,搭建协同发展的平台,构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共生利益链,以解决职教集团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戴丹婷
笔者通过对农户的金融需求和支农资金供给途径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系统性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塑农村金融路径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缺陷 路径选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柴梅 田明华 李松
城镇化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传统意义的同质性社区被现代异质性社区所取代,社区认同需要重新被塑造。通过对城市社区认同基本情况的调查以及基于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了个性特征对社区认同影响,得出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但总体的社区认同并不高,公民素养影响了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人口的流动削弱了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社区服务质量影响了社区认同,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调动积极分子,实现社区多元治理;提升公民素养,提高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有序推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探索城市居民交往新途径;加强社区自身建设,提升社
关键词:
社区认同 现状 影响因素 重塑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国家整合乡村表现为通过政策、程序和技术来改造、建设和塑造乡村的过程,可以从城乡整合、资源整合、主体整合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反观当下实践可以发现,尽管国家整合的成效斐然,但在城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基层发展主义,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造就了基层新型利益共同体,在主体整合的过程中遭遇了技术性治理的异化。这些问题根源于"行政本位"式的整合路径,而要破解这一路径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寻求国家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嵌"式的整合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丽红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乡土文化自信 价值意蕴 重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