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5)
- 2023(7057)
- 2022(5732)
- 2021(5414)
- 2020(4427)
- 2019(9719)
- 2018(9288)
- 2017(18768)
- 2016(10061)
- 2015(10885)
- 2014(10827)
- 2013(10587)
- 2012(9617)
- 2011(8474)
- 2010(8528)
- 2009(8016)
- 2008(8241)
- 2007(7591)
- 2006(6548)
- 2005(6247)
- 学科
- 业(38848)
- 济(35587)
- 经济(35535)
- 管理(34236)
- 企(33181)
- 企业(33181)
- 方法(19304)
- 财(18299)
- 数学(17115)
- 数学方法(16957)
- 务(15251)
- 财务(15243)
- 财务管理(15216)
- 企业财务(14802)
- 制(11583)
- 中国(10876)
- 险(10873)
- 保险(10781)
- 银(10448)
- 银行(10441)
- 行(9733)
- 融(9232)
- 金融(9231)
- 农(8644)
- 业经(8383)
- 体(7153)
- 体制(6314)
- 理论(6248)
- 学(6238)
- 贸(5849)
- 机构
- 学院(139570)
- 大学(138653)
- 济(55547)
- 管理(54711)
- 经济(54370)
- 理学(46720)
- 理学院(46277)
- 管理学(45535)
- 管理学院(45263)
- 研究(42029)
- 中国(39486)
- 财(33589)
- 京(27631)
- 财经(26301)
- 科学(24303)
- 经(24011)
- 所(20966)
- 中心(20942)
- 农(20615)
- 江(20492)
- 财经大学(20099)
- 研究所(18540)
- 业大(18176)
- 北京(17402)
- 经济学(17394)
- 州(16967)
- 融(16915)
- 金融(16529)
- 商学(16366)
- 商学院(16240)
- 基金
- 项目(90009)
- 科学(71477)
- 基金(67509)
- 研究(64438)
- 家(58268)
- 国家(57781)
- 科学基金(50635)
- 社会(42212)
- 社会科(40029)
- 社会科学(40019)
- 基金项目(35282)
- 省(34249)
- 自然(33643)
- 自然科(32875)
- 自然科学(32865)
- 自然科学基金(32326)
- 教育(29931)
- 划(28964)
- 资助(28477)
- 编号(24925)
- 部(20593)
- 成果(20466)
- 重点(20131)
- 性(19665)
- 创(18898)
- 教育部(18099)
- 科研(17755)
- 创新(17686)
- 人文(17664)
- 发(17620)
共检索到210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杨缘
近年来,公司信用类债券的违约逐步走向常态化,因此明确违约的定义,抓住实质性违约前的“黄金处置期”,总结目前债券展期、债券置换、债务转移、现金要约收购等案例的特点与适用状况,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此外,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应防止多元化处置措施作为“逃废债”的借口与手段,通过前置投资者保护条款,善用持有人会议机制,审慎全面考虑化解处置信号,可最大限度避免实质性违约发生,缓解发行人阶段性危机,切实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关键词:
化解途径 实质性违约 公司信用 债券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赖小鹏 曹东坡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随着近年来债券违约逐渐常态化,后续处置机制的短板已经制约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看,市场化处置程度依然偏低,违约债券流动性缺失问题尚待解决,且违约债券风险定价难也导致其处置效率较低。虽然新《证券法》明确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但相关配套立法缺失导致了债券持有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后续处置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违约债券市场化交易已具备发展空间,相关基础条件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化交易有望促进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效率,需在持续优化违约债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违约风险预警及定价机制建设、探索优化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途径、培育违约债券市场的买方主体、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
债券 违约 处置 流动性 市场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春潮 罗苑玮
债券市场违约会给投资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文章选取了2014—2020年债券市场上发生债券违约的149个主体,总计获得了447个债券观测值。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基于债券偿债现金流的角度,建立了债券违约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非参数模型的估计结果优于传统模型,加入24个定性指标和20个定量指标后的四种SVM模型预警能力均在97%以上(高斯内核模型与线性内核模型更优),相较定量指标预警能力均有所提升。
关键词:
债券违约 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边赛
2020年10月,华晨集团、河南永煤等大型国企违约事件集中爆发,将债券违约风险处置再一次推到了市场舆论和监管关注的"风口浪尖"。从改革开放恢复国债市场算起,我国债券市场真正发展不足50年,直到2014年才有首只公募债违约。目前,由于我国债券违约历史较短,现存债券违约处置机制还处在初步摸索阶段,存在违约处置效率和回收率偏低、处置进程缓慢、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着力完善市场化的违约处置机制,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的固有思维,提高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不仅是我国债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步骤,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英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债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金融工具。因此,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已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度量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三类主要方法:信用评级法、数理模型法和保险思想法。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公司债券违约风险度量技术的基本思路是重点利用信用评级方法,积极开发数理模型方法,创造条件利用保险思想模型。
关键词:
公司债券 违约风险 信用评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再杰 李艳
近年来,在我国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违约风险日益凸显。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信用违约呈现出风险事件增加较多、涉及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等特征,未来债市违约风险或将进一步上升。全球主要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违约是债市市场化运行的必然现象,违约概率上升是经济周期发展的正常反映。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具备处理和消化违约风险的条件和能力。为建设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债券市场,一方面,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市场扭曲;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约束和违约处置机制,构建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和分担渠道以及加快完善监管制度等,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将风险控制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信用违约 刚性兑付 违约处置 债券市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慧辉 顾敏琦 沈红波
在政府隐性担保的影响下,我国债券市场上部分国有企业信用债券存在信用评级与违约率倒挂的现象,形成较大的信用风险。打破国有企业债券的政府隐性担保预期,需要政府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对违约国有企业进行救助,并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相关配套措施。本文以华晨汽车集团债券违约为例,从政府隐性担保角度,对目前我国债券评级市场上存在的国有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失效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债券违约的省内传染效应、信用评级的动态调整以及债务违约后的政府救助。研究发现,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华晨汽车集团债务结构失衡,同时伴随汽车行业景气度下滑、自有品牌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陷入流动性危机并发生债务违约。华晨汽车集团的债务违约带来了辽宁省内其他国有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上升。在信用评级方面,发行人付费模式可能带来信用评级中枢的全面上移,投资人付费模式相对有效,但也存在信息获取不足等问题。本文发现政府应当持续推进对债务违约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救助,坚定打破国有企业债券的政府隐性担保预期。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郑肇晨
本文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框架下将债券按信用高低分组,研究债券市场违约率对信用利差的结构性影响。通过我国信用债市场2014Q1至2019Q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用风险对高等级(AA评级以上)债券利差的影响显著小于市场平均水平,且并非所有区制内的影响都显著。高等级利差受GDP下行压力的影响较小,更多反映了市场融资成本信息;而低等级债券利差普遍高估了当前的违约风险,且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而抬升,展现出逆周期性。
关键词:
债券 违约风险 信用利差 区制转换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景淇 郭凯 蔺学如
本文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风险交互均会对债券利差产生影响,其中风险交互对债券利差的影响最强,提高了流动性风险与违约风险对债券利差的边际效应。通过分析不同违约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组合下的风险交互对债券利差的影响差异,发现风险交互效应与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等级不存在必然联系,中(低)风险组合的债券可能存在高风险交互效应,因而在受到负面冲击时可能发生实质性违约。
关键词:
违约风险 流动性风险 债券利差 交互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易卓睿 李振
在信用事件“常态化”背景下,密切关注债券市场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债券违约背景下信用风险与流动性相互传导的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信用债违约率与融资流动性风险正相关,与利率债的资产流动性负相关。广义基金会通过抛售利率债来降低资产流动性,而融资流动性风险在中小银行去杠杆中起到中介效应作用。第二,融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间存在相互传导的现象,融资流动性风险越高,利率债的资产流动性越低。第三,2017年严监管时期,表现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向信用风险的传导。第四,信用债的违约率与流动性分层指数正相关。流动性分层不仅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净融资额,扩大了产业债的信用利差,而且在民企和国企的债券市场产生了流动性迁移效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海芳 刘天铭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中国发债上市公司在流动性冲击下的企业现金持有、流动性工具选择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流动性冲击下,债务依赖度高的企业会增持现金进行流动性管理而非利用银行授信;国企和公司治理能力强的企业在面临流动性冲击时会增持现金;企业在面临流动性管理时会考虑自身抵押贷款能力而非破产风险。企业在流动性困境中应增强对现金流的管理,提升资产抵押和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实行抵押资产多元化,充分发挥银行授信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 任兆璋
本文在Duffie-Singleton的简约化框架内构造了流动性风险影响下的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模型通过假设市场利率与违约过程的独立,推导出了债券定价模型的解析形式。与国外研究成果不同,本文模型中的流动性过程具有均值回复和条件异方差特性,与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关键词:
流动性风险 可违约债券 简约化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梅 刘传哲
建立信用违约承担机制是转变政府一再为信用类债券违约兜底的前提,也是债券信用风险得以合理分散的根本途径。通过对中国信用债市场发展现状、发展原因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信用债市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信用债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信用风险依然集聚在银行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尝试建立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中心、专业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债券合理定价为支撑的信用违约承担机制。
关键词:
信用类债券 政府信用 违约风险 承担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学彬 武靖 徐明东
中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并自2017年起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且增速居高,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分析预测债券违约风险对中国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混合治疗分析范式和多任务机器学习框架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综合违约风险分析方法,首先基于混合治疗分析方法构建由违约状态判别和违约时间估计两个模块构成综合违约模型,违约状态判别模块设定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违约时间估计模块设定为多任务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以改进标准混合治疗分析对数据非线性分析能力不足以及违约时间估计部分违约风险等比变化等不合理假设。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综合违约模型在预测区分性和时间预测性方面优于对照模型,能够以较高的时效性预测揭示风险并且较好地体现债券违约风险演变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发现市场、行业、地域以及宏观因素是影响本文信用债违约风险样本外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财务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样本内数据表现,但其样本外的预测能力相对市场、行业、地域以及宏观因素较弱。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凤华
2016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违约风险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对公募债市场已经发生实质性违约及重大信用风险事件的33家企业进行分析,总结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主要特征,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建议发行人、中介机构和监管层三方形成合力,以引导我国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债券市场 信用风险 违约风险 公募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