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3)
2023(5049)
2022(4246)
2021(4059)
2020(3460)
2019(7646)
2018(7659)
2017(15215)
2016(8363)
2015(9265)
2014(8940)
2013(9164)
2012(8687)
2011(8046)
2010(8186)
2009(7785)
2008(7622)
2007(7084)
2006(6598)
2005(5901)
作者
(25510)
(22410)
(21593)
(20415)
(13644)
(10734)
(9580)
(8615)
(8581)
(7702)
(7650)
(7356)
(7021)
(7000)
(6934)
(6644)
(6540)
(6478)
(6275)
(6218)
(5742)
(5533)
(5523)
(5387)
(5092)
(4975)
(4916)
(4797)
(4638)
(4535)
学科
(44402)
(38431)
经济(38384)
(32134)
农业(29377)
管理(16633)
业经(12913)
(11932)
企业(11932)
土地(11154)
方法(11051)
数学(10037)
数学方法(9938)
(9921)
农业经济(9809)
(9452)
(9083)
农村(9076)
中国(8811)
(8569)
(7966)
(7734)
地方(7334)
(6940)
发展(6940)
劳动(6937)
(6934)
(6803)
收入(6635)
及其(6593)
机构
学院(121691)
大学(117857)
(51603)
经济(50638)
(50418)
研究(46032)
管理(45331)
理学(39110)
农业(38870)
理学院(38710)
管理学(38026)
管理学院(37858)
中国(37298)
科学(29945)
业大(29710)
(25785)
(25204)
农业大学(23992)
研究所(22758)
中心(22180)
(20439)
(20233)
(19109)
(18782)
科学院(16098)
财经(15776)
经济管理(15719)
北京(15640)
(15539)
(15113)
基金
项目(81645)
科学(63348)
基金(59262)
研究(58278)
(53595)
国家(53016)
科学基金(43769)
社会(37046)
社会科(34491)
社会科学(34477)
(33114)
基金项目(31714)
(29202)
自然(28821)
自然科(28043)
自然科学(28032)
自然科学基金(27552)
(27279)
编号(24770)
教育(24315)
资助(23600)
成果(19269)
(18922)
(18666)
重点(18206)
(17786)
(16593)
课题(16019)
计划(15916)
(15783)
期刊
(66156)
经济(66156)
(56536)
农业(38259)
研究(32536)
中国(32199)
学报(24994)
科学(23374)
大学(19163)
学学(18605)
业经(17842)
(17388)
(14643)
金融(14643)
(14184)
农业经济(13428)
农村(13377)
(13377)
管理(11841)
问题(10138)
(9429)
世界(9217)
业大(9018)
农村经济(8964)
教育(8567)
技术(8282)
农业大学(8253)
经济问题(8060)
资源(7891)
财经(7511)
共检索到191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方恭温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中国农民生活的天然保障,而农民又是农业的最主要生产力,因而,农民与土地如何实现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得到发挥,又关系到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进而关系到农业和整个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学桃  
康有为与梁启超虽然并称"康梁",但是二者的土地所有权思想却迥然不同。康有为早先主张土地国有,后来在其建构大同理想框架下又阐发了土地公有的思想。梁启超则从保护私有产权、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强调土地私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康、梁土地所有权思想的这一差异,缘于两种土地所有权思想的西学渊源与基本关怀的不同。比较他们两人思想的差异,不难发现:康有为强调土地国有或公有更多考虑的是着眼于未来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梁启超强调土地私有则更多的是着眼于当前调动个人积极性。二者的最终着眼点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法进行土地登记,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本规第二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土地管理部门具体承办。土地权属争议,由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孙建宏  
如何理解《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五十六条?编辑同志:国家土地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五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文件上的四至界线与实地一致,但实地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的,按实地四至界线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石莹  赵昊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式面临“公有”还是“私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出发,现有集体所有制在终极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各层次上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在权利关系上处于不同的地位。农地产权的改革方向应该在不同层次具有“公有”或“私有”的不同性质,从而既可以克服产权模糊的弊端,又可以避免完全私有化带来的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昉  
在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 ,对分封制度的生成机理以及这一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制度特征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和亮  
我国土地立法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的规定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着力点不在于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而在于完善土地所有权内涵和使用权内涵及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规定;规范政府征用集体土地的行为;加强执法,减少社会强势利益集团对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的侵占,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伟伟  杜文献  张鹰  
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在学界几乎已成共识,存在争议的主要是在具体的"细节",如农民集体的主体、性质等。但是,农民的认知却与此大相径庭,而以"国家所有"为主流。不过,在现实操作中,农民以村民小组(原生产队)为默认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这与农民的认知形成了悖论,究其原因,主要从悖论本身、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三个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解释。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庆乐  
在农地的多元主体中,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权曾经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要形式。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村组集体组织合并重组,使得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目前,村组合并重组主要有三种形式:合村并组,小集体变大集体;土地股份化,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继受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双放弃",村民变市民。所有权转移对集体组织和集体组织成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减少农地所有权变革的制度过剩供给的根本途径在于坚持所有权转移的主体意思自治原则。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河  李军波  
研究目的:为现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运行提供法学理论的合理解释,为相关立法构建提供理论前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调研法。研究结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土地归一定范围内的成员集体所有,成员因其身份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永远不得请求分割、转让和继承;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土地所有权不享有任何理论或规范意义上的份额或份额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处分、使用和收益4项权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经"质的分割"后,在集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所形成的配置状态及利益实现方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聂建亮  姜莹  
通过对河北T镇的调查发现,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土地集体所有的意识淡薄。农民更希望农村土地归个人所有,并希望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土地所有权改革模式。研究认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讨论应该基于对农民意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建波  颜敏  
"中国农村派"是民国时期一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范式,从地权矛盾——土地所有权集中与使用权分散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和论证了土地所有权变革的主张。这些独树一帜的观点不仅在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元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敖华  
本文认为,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目前我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确认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时代特征、公平与效率、当代农民对土地的根本要求以及意识形态观念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应该确认给农民,这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依据,即历史依据、效率依据、公平依据、现实依据和意识形态依据。文章提出,没有抽象的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只有具体的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给农民,并以"土地所有权证券化+土地经营权家庭化"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实践上将给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注入新的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