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56)
2023(2830)
2022(2245)
2021(2050)
2020(1476)
2019(3376)
2018(3154)
2017(6029)
2016(3393)
2015(3982)
2014(3780)
2013(3828)
2012(3665)
2011(3378)
2010(3313)
2009(3110)
2008(2909)
2007(2550)
2006(2301)
2005(2067)
作者
(11173)
(9797)
(9388)
(8986)
(5938)
(4708)
(4259)
(3688)
(3657)
(3349)
(3303)
(3288)
(3164)
(3144)
(3061)
(2995)
(2795)
(2775)
(2724)
(2674)
(2410)
(2303)
(2295)
(2294)
(2165)
(2153)
(2002)
(2001)
(1992)
(1944)
学科
(14586)
经济(14573)
管理(10185)
(9504)
(7266)
方法(6457)
数学(5834)
数学方法(5768)
(5228)
企业(5228)
土地(4979)
农业(4818)
(4359)
资源(3808)
环境(3803)
业经(3419)
中国(3131)
(2772)
(2590)
(2510)
生产(2402)
地方(2387)
问题(2304)
(2278)
贸易(2278)
技术(2236)
(2224)
(2150)
(1933)
(1895)
机构
学院(52732)
大学(51925)
(22848)
经济(22440)
研究(21166)
管理(19809)
理学(16925)
(16842)
理学院(16749)
管理学(16484)
管理学院(16413)
中国(16324)
科学(13740)
农业(13456)
业大(12175)
(11888)
(11309)
研究所(10455)
中心(9667)
农业大学(8863)
(8546)
(8184)
(7603)
科学院(7344)
北京(7124)
财经(6933)
(6900)
经济学(6750)
经济管理(6712)
(6543)
基金
项目(38154)
科学(29796)
基金(28171)
(26479)
研究(26369)
国家(26301)
科学基金(21354)
社会(17020)
社会科(16125)
社会科学(16122)
基金项目(14463)
自然(14401)
(14207)
自然科(13904)
自然科学(13899)
自然科学基金(13664)
(12359)
资助(11444)
教育(11003)
编号(10448)
重点(8848)
(8620)
(8561)
(8274)
国家社会(7708)
成果(7517)
(7452)
计划(7419)
科研(7291)
(7284)
期刊
(24587)
经济(24587)
(15385)
研究(13108)
中国(12549)
农业(11082)
学报(10624)
科学(10135)
大学(7810)
学学(7536)
(6531)
管理(6218)
(5742)
技术(4749)
资源(4688)
业经(4609)
问题(3710)
业大(3514)
教育(3499)
经济研究(3415)
(3397)
(3212)
金融(3212)
世界(3209)
财经(3197)
技术经济(2997)
农业大学(2951)
(2878)
农村(2676)
(2676)
共检索到78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寿山  展瑰琦  朱德举  
实现10000亿斤粮食生产目标的耕地需求与保护陈寿山,展瑰琦,朱德举中央要求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年生产能力10000亿斤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我国在本世纪末能否实现小康。实现10000亿斤粮食生产的战略目标,对耕地的基本需求是:稳定粮食生产的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月水  
一、粮食与耕地的关系及保护耕地紧迫性1、粮食与耕地的关系。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及社会政治稳定的特殊商品。而土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粮食生产的发展与耕地密切相关。粮食与耕地的关系,始终贯穿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乃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陶泽良  陈卫洪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物质投入,耕地面积的多少直接关系粮食产量。粮食生产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心稳定的战略产业,因此,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耕地保护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耕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土壤污染严重、耕地保护利用规划执行不到位等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因素或问题,提出了粮食生产安全视域下的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的相关发展对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晓  黄贤金  陈志刚  唐健  赵雲泰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政策调控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德尔菲法量化了耕地保护政策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耕地、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等传统投入影响因素对粮食总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贡献作用;同时,粮食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耕地保护政策强度等市场与政策因素也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并且其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其中,耕地保护政策强度每加强1%,则粮食总产量可提高0.023%;但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与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均大于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且粮食价格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永欢   许憬秋   郭瑞雪   陈霈弦   王楠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母体,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经历了“两增四减”6个发展阶段,耕地保有量长期稳居世界前列,但水土空间不匹配,优质耕地被占用,人地矛盾依然突出,耕地保护面临“非农化”“非粮化”的威胁。粮食单产显著提升,总产实现跨越式增长,但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大。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强化耕地保护,健全耕地补偿机制,加强后备耕地的战略储备和优先恢复东南部的可恢复耕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茂  张洪业  
我国耕地面积自 1 95 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 ,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 5 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 ,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 ,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 ,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 ,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 ,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 ,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 ,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 ,东南部耕地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维新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的是保证粮食生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刘维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保障12亿人口的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人口。粮食、耕地总量与发展相协调,以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说到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迪  吴初国  安萍莉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