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3)
- 2023(7907)
- 2022(6949)
- 2021(6401)
- 2020(5493)
- 2019(12906)
- 2018(12689)
- 2017(25438)
- 2016(14174)
- 2015(16135)
- 2014(16366)
- 2013(16468)
- 2012(15701)
- 2011(14214)
- 2010(14486)
- 2009(13577)
- 2008(13647)
- 2007(12674)
- 2006(11002)
- 2005(9916)
- 学科
- 济(60174)
- 经济(60109)
- 业(39494)
- 管理(39173)
- 企(29381)
- 企业(29381)
- 方法(28613)
- 数学(25879)
- 数学方法(25601)
- 农(20136)
- 财(19371)
- 中国(15832)
- 农业(13450)
- 贸(12515)
- 贸易(12513)
- 地方(12330)
- 易(12174)
- 制(11810)
- 业经(11662)
- 学(11559)
- 收入(10612)
- 策(10191)
- 银(9787)
- 银行(9766)
- 行(9307)
- 务(9277)
- 财务(9253)
- 财务管理(9229)
- 融(8946)
- 金融(8944)
- 机构
- 学院(208272)
- 大学(207152)
- 济(90721)
- 经济(88786)
- 管理(79728)
- 研究(71085)
- 理学(68161)
- 理学院(67438)
- 管理学(66301)
- 管理学院(65901)
- 中国(54067)
- 财(43167)
- 京(43129)
- 科学(42507)
- 农(37397)
- 所(36701)
- 财经(33385)
- 中心(33278)
- 研究所(33106)
- 江(32645)
- 业大(30724)
- 经(30180)
- 农业(29480)
- 经济学(28352)
- 北京(27302)
- 范(27158)
- 师范(26934)
- 经济学院(25784)
- 州(25422)
- 院(24957)
- 基金
- 项目(132616)
- 科学(103787)
- 研究(98551)
- 基金(95473)
- 家(82275)
- 国家(81558)
- 科学基金(69096)
- 社会(61817)
- 社会科(58554)
- 社会科学(58535)
- 省(51908)
- 基金项目(49723)
- 教育(45550)
- 划(43739)
- 自然(43647)
- 自然科(42566)
- 自然科学(42551)
- 自然科学基金(41792)
- 编号(41352)
- 资助(40346)
- 成果(34710)
- 部(30146)
- 重点(29849)
- 发(29226)
- 课题(28583)
- 创(26798)
- 教育部(25706)
- 性(25517)
- 科研(25482)
- 国家社会(25148)
共检索到311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翻番目标的提出过程,阐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双翻番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难度,探讨了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相关对策。指出提高居民收入的最根本环节是,把生产搞上去;提高居民收入的最重大举措是,抓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的改革和调整;提高居民收入的最基本途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个指标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首次将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要求;体现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马小丽
当前,我国城乡、地区以及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集中反映在:普通劳动者收入普遍偏低,中等收入阶层尚未形成,高收入阶层拥有过多财富。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不仅有历史的、自然的因素,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力,也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后要坚持走城镇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切实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同时,还应创新工资理论,通过四次分配环节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力争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的目标。
关键词:
翻番目标 收入差距 分配制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红霞 陈均明
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文章创新性地将直觉模糊数方法运用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研究:比较我国与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现状及排名情况,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提高人均收入的研究现状;探索多属性直觉模糊数集的理论用于人均收入翻番可能度的研究方法,构建我国人均收入翻番的多属性直觉模糊数模型;运用近10年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家庭总收入数据,综合多种经济发展指标确定2002年至2011年的直觉模糊数,估计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人均收入翻番直觉模糊数可能度,证实2011年比2002年的10年人均收入翻番,
关键词: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收入翻番 直觉模糊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宝海,王翠琴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和衡量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各级政府确定贫困线的依据,也是评价是否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多差距越来越大,这两个经济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二者有哪些不一样? 1 从指标的计算来看,一个按纯收入计算;一个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农民家庭常住人口。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得出的。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届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2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内容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平均每人每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的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农民家庭成员劳动报酬,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工资收入;(2)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3)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租金等;(4)转移性收入,包括农村相互赠送的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家庭中就业人员从单位得到的含工资、奖金、第一职业以外获得的其他劳动收入在内的工薪收入;(2)家庭成员从事个体和私营经营获取的经营净收入;(3)居民通过出租房屋、炒股等方式获得的财产性收入;(4)家庭成员所获得的养老金、离退体金、失业保险、赡养收入等转移性收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嵩 李红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0年21个地市的人均收入增长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地市尺度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全局正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且空间相关性呈现整体强化的趋势,说明若以标准β-收敛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势必出现偏误与不一致,故有必要采用空间计量分析省区内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进而,通过空间计量估计,发现空间误差模型是比较合适的模型。与标准β-收敛模型相比,收敛方向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却从不太显著的收敛趋势转变为显著的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明显上升,说明在制定省区内部区域政策时应充分重视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溢出效应,从而实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国强 罗楚亮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份额持续降低已成共识,但既有研究未能指出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差异。文章基于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法估计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存在差异;(2)劳动报酬份额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产生正向影响,资本深化产生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城乡差异;(3)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金融深化等因素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影响不确定,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因城乡、地区和样本区间而异。为此,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区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铁民 周脉玉 邵春峰
本文初步分析了在2000~2005年,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价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电价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结论可作为政府部门制定居民生活用电电价的参考。
关键词:
居民生活 居民人均收入 电价 需求侧电价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谭永生
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从历史数据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整体上一直慢于GDP的增长,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1978年~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景明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当前我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让绝大多数人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奋斗目标。居民收入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只有稳增长才能保居民收入增长。妥善处理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必须选择有效的宏观政策思路。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城镇居民年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为了从统计实证上厘清经济增长对居民幸福度的作用机制,本文使用权威的幸福度调研数据与基于购买力评价的人均GDP数据,梳理了全球居民幸福度与人均收入在区域截面之间以及不同时间序列趋势之上的典型化事实。结果表明:持续的经济增长尽管是提高居民幸福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必然会使得后者长期持续攀升。
关键词:
居民幸福度 人均收入 幸福悖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成岐
汇率法与ICP法换算各国人均收入偏差的实证分析王成岐一、绝对量偏差分析(一)本币与汇率计量结果的矛盾:动态上的初步考察各国收入的比较,不仅决定于其按本币计算的,结果也决定于比较国间货币的换算比率。对一国人均收入在时间序列上考察,汇率的波动会造成一种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玉屏 周建军 尚晓彤
从房价上涨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房价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内在联系。在地区之间原始资本积累存在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了房价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加剧作用。以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为主要解释变量,利用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采用POLS、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了房价上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随后,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测度;最后,引入SAR模型和SEM模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认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效应,而房价上升将加剧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
房价 收入差距 区域差异性 空间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凤利 王雪标 王卫强
文章首先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因子聚类法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找出不同地区影响农村人均收入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均收入以年均11.56%的速度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农村人均收入组成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逐渐上升,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下降,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不大,较为平稳;按经济因子及农业因子可将中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第二类为东部沿海的7个省份,第三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份和海南等10个省份,第四类为西部大开发的11个省份。不同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主要因素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回归系数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707%,0.513%、0.67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比东部地区大,影响因子分别为-0.599%和-0.23%;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影响因子为0.218%。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广泳 张世晴
该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EG两步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以及区域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对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以及区域收入差距的弹性分别为-0.056、-0.109和-0.079;分区域来看,中东部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西部地区该两项因素对居民消费率影响为正;分时期来看,1994年之前,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均有负向影响,1994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为正,区域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为负。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居民消费率 动态面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