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9)
2023(11651)
2022(9762)
2021(9399)
2020(7849)
2019(18068)
2018(17960)
2017(34048)
2016(18775)
2015(21113)
2014(20973)
2013(20843)
2012(19284)
2011(17619)
2010(17992)
2009(17089)
2008(17094)
2007(15345)
2006(14201)
2005(13142)
作者
(51459)
(44083)
(43211)
(41552)
(27413)
(20828)
(19449)
(16894)
(16766)
(15496)
(15177)
(14619)
(14047)
(13977)
(13786)
(13308)
(12696)
(12652)
(12431)
(12354)
(11234)
(10739)
(10479)
(10088)
(9890)
(9686)
(9668)
(9599)
(8819)
(8616)
学科
(81954)
经济(81840)
(56611)
管理(51770)
(47686)
(35116)
企业(35116)
农业(31361)
方法(26882)
中国(25928)
数学(23860)
(23817)
数学方法(23586)
业经(21594)
(21211)
(17133)
(15976)
贸易(15967)
(15688)
(14968)
银行(14959)
(14855)
(14455)
地方(14124)
(13860)
(13667)
金融(13664)
体制(13394)
土地(12861)
环境(11971)
机构
学院(264395)
大学(264044)
(121170)
经济(118913)
研究(98886)
管理(98572)
理学(83020)
理学院(82102)
中国(81189)
管理学(80980)
管理学院(80494)
(58433)
(57901)
(57266)
科学(55200)
(50201)
中心(45608)
研究所(44570)
农业(44341)
财经(43776)
(41414)
业大(40841)
(39852)
经济学(37675)
北京(36918)
(34935)
(34788)
师范(34704)
经济学院(33696)
财经大学(31929)
基金
项目(167145)
科学(132759)
研究(127637)
基金(123350)
(107418)
国家(106456)
科学基金(90147)
社会(84199)
社会科(79489)
社会科学(79471)
基金项目(64452)
(62267)
教育(57159)
自然(54350)
自然科(52986)
自然科学(52974)
(52765)
自然科学基金(52035)
编号(51406)
资助(49769)
成果(43177)
(39839)
重点(37893)
(37773)
(37035)
国家社会(36269)
课题(35996)
(34193)
教育部(34108)
(34017)
期刊
(146328)
经济(146328)
研究(88151)
中国(66088)
(61398)
(44704)
农业(41317)
科学(38791)
学报(38195)
管理(35253)
(32953)
金融(32953)
大学(30863)
教育(29021)
学学(28946)
业经(26270)
财经(22787)
技术(21509)
经济研究(21375)
问题(20606)
(20370)
(19744)
世界(17277)
(15966)
农村(15574)
(15574)
农业经济(14672)
国际(13965)
(13711)
经济问题(13650)
共检索到431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佑  周俊强  李停  
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实现土地产权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不变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产权平等,通过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摆脱了产权异化,从“两权分离”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由全面深化改革走向土地财产权。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中心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长林  高洁  
征地过程中农民集体土地产权的残缺表面上看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造成的,根源则在宪法第十条。而宪法第十条与第十二条之间存在严重的法理冲突。消除冲突的关键在于,必须从平等保护的立宪本源出发,确保农民集体土地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宪法第十条的相关条款和整个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温锐  陈胜祥  杨丽琼  
本文就"十五"以来学术界对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史的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在诸如农地所有权的历史演变、产权制度与规模经营的关系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歧义与盲点,尚需要学界做深入艰苦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法律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自我激励;政府对农地产权的不当限制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土地权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思想指导,通过重构农地产权制度以有效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通过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屹  钱忠好  曲福田  
江苏、江西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普遍反映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农民长久的生活,征地补偿费分配操作缺乏规范,农民缺乏参与权和知情权,征地矛盾日益突出。而产权认知差异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重要因素,当征地制度安排能够符合农民产权认知时,农民不愿土地被征用的比例显著降低。因此,有必要根据农民产权认知改革征地制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熊玉娟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由此衍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然而,受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缺陷的影响,农民在失地过程中权益严重受损。因此,必须改革农地产权制度,为保护失地农民权益提供有效的内部激励和外部约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崔宁波  
尽管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许多改进,但在土地征占用、土地流转、宅基地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改革探索的空间。因此,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尽快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分离,并加快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尤其是要明确界定农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围,探索完善农地直接入市交易制度,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俊杰  张龙耀  王梦珺  许玉韫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行试验区山东省枣庄市农户调查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户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并提供了初步的实证证据。研究表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通过交易和分工效应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和结构,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收入显著较高,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但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户收入的组织化效应和抵押效应仍未显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秀玉  刘平方  
日本农地制度是依据1952年《农地法》的制定演变而来,《农地法》的颁布实施诞生了战后日本农业的零细规模、分散分布的私有权保护的"自耕农民"农地制度。为了缓解因农地利用限制方面影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障碍,1970年起日本相继实施了多次相关促进"农地流动化"的租地经营政策与"农地连片化"制度政策的农地改革,解除了限制农地租借行为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相关农地改革政策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农地所有者对于农地被转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大量耕作放弃地的出现而影响农地集中及经营规模扩大,农地被无秩序利用等其它农地问题。文章通过对日本1952年以来实施的相关农地法律改革内容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钱忠好  肖屹  曲福田  
本文重点考察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对土地征用意愿的影响,并藉以探讨征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条件下,绝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他们普遍反映现行征地补偿费过低、征地补偿费分配操作缺乏规范,征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不愿土地被征用的土地产权方面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征地制度安排与农民的土地产权认知不相一致,土地所有权、土地增值收益权、土地征用谈判权是影响农民土地征用意愿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农民对现行征地制度的满意程度,就必须根据农民的土地产权认知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联兵  
制度是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内生变量,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两大基石。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有其特定时代背景。改革的特征是:(1)诱致性与强制性的结合;(2)意识形态的影响;(3)渐进式改革。改革的效果是:(1)稳定粮食产量,但这次产权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种粮激励不太明显;(2)农业规模经营逐步发展,但受到交易费用、非农就业岗位、农民意识形态的限制;(3)农民收入提高,涉农纠纷缓解,但仍受到复杂现实条件制约;(4)产权关系变化进一步促进村域治理机制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淑清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着主体缺位、产权残缺和农地分散经营等缺陷,但是农地承载的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职能,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农地集体所有可以以村民小组为范围,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建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曹丹丘   王兴华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璐璐  
建党百年农地制度变迁是以农民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农民利益实现史。农地制度变迁是对不同时期农民农地所有权、直接经营收益权、处分权、保障个体承包权益、市场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等需求的满足。地权主体结构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分割向农户倾向,逐步解决了土地农民归属、农民自主经营、农民产权主体地位、农民农地权能等问题,农民的土地权益从简单的“物”的分配关系发展到多层次、多权能的物权保障和经济利益体现。在以转让权为核心的农地配置方式和开发收益分配上,沿着“渐进放开管制使用权”“保障农民处分的自主性”“赋予农民财产权”的逻辑演进。新时代全面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要遵循历史成功改革逻辑和经验,仍要以农民土地利益实现为根本,通过农民土地权能保障和市场化配置支撑多种农业经营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