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22)
- 2023(5033)
- 2022(4077)
- 2021(3910)
- 2020(3227)
- 2019(6978)
- 2018(6984)
- 2017(12054)
- 2016(7166)
- 2015(8217)
- 2014(8586)
- 2013(8191)
- 2012(7672)
- 2011(6542)
- 2010(6749)
- 2009(6209)
- 2008(6228)
- 2007(5829)
- 2006(5007)
- 2005(4398)
- 学科
- 管理(24083)
- 财(21407)
- 济(20475)
- 经济(20359)
- 业(18199)
- 企(15352)
- 企业(15352)
- 财政(12137)
- 政(9755)
- 中国(9551)
- 制(9413)
- 务(8804)
- 财务(8754)
- 财务管理(8714)
- 农(8313)
- 企业财务(8288)
- 体(7625)
- 地方(6799)
- 方法(6201)
- 学(5946)
- 制度(5765)
- 度(5765)
- 理论(5408)
- 银(5341)
- 体制(5331)
- 银行(5319)
- 策(5106)
- 数学(5045)
- 数学方法(4963)
- 行(4953)
- 机构
- 学院(92846)
- 大学(91712)
- 研究(34131)
- 济(32389)
- 经济(31356)
- 管理(30702)
- 财(26506)
- 中国(26250)
- 理学(25163)
- 理学院(24851)
- 管理学(24311)
- 管理学院(24154)
- 科学(21469)
- 京(20059)
- 农(18628)
- 所(18238)
- 江(16288)
- 财经(16056)
- 研究所(16007)
- 中心(15739)
- 农业(14646)
- 经(14370)
- 业大(14361)
- 省(14147)
- 北京(12756)
- 院(12531)
- 范(12508)
- 技术(12378)
- 师范(12322)
- 州(12319)
- 基金
- 项目(58470)
- 研究(44341)
- 科学(43638)
- 基金(39127)
- 家(34770)
- 国家(34429)
- 科学基金(27877)
- 社会(25763)
- 社会科(24097)
- 社会科学(24089)
- 省(24072)
- 教育(20695)
- 划(20069)
- 基金项目(20059)
- 编号(19012)
- 成果(17483)
- 自然(16952)
- 自然科(16507)
- 自然科学(16494)
- 自然科学基金(16145)
- 资助(15978)
- 课题(14610)
- 重点(13631)
- 部(12330)
- 发(12310)
- 性(12309)
- 体(11905)
- 年(11883)
- 项目编号(11796)
- 创(11705)
共检索到159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治
民生财政作为一种在支出对象上向民生倾斜的财政支出模式,容易被简单等同为民生投入,由此导致实践中的各种弊端。文章对民生财政权利进路的形成背景进行了归纳,从权利视角审视西方国家具有民生财政的相关制度,分析了民生财政权利进路面临的质疑,提出了实施民生财政应当以构筑权利保障体系为中心,以确立权利依据、细化权利实现方式、提供权利救济为线索,对权利进路加以重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民生财政 权利进路 新型权利 财政权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治
一、以定位准确的新型权利为实施依据。对这里新型权利的理解应当是:权利的主体限于个体,因此该权利属于人权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人权在主体上是一致的;权利设置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的生存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与传统人权旨在解放个体自由的抽象意蕴有所区别;权利内容是个体要求获得与生存及发展相关的物质帮助或社会服务的利益,包括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该权利内容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地域性,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肖平 彭希林
高校学生既是公民,又是受教育者,享有应受保障的合法权利。本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分析了高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体系对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权利 权利保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治
目前,民生财政存在追求投入规模、注重设立法定支出项目、依赖预算支出与转移支付、忽视权利救济与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等误区。本文认为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破除民生财政上述误区,建立民生财政的多元化判断标准,减少法定的强制性支出项目,重视预算收入制度改革对民生财政的实践价值,扩展多元化的实施方式,提供权利救济的通道,完善政府间的民生支出责任划分制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德雄
试论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刘德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财政部门如何参与这项改革,首先必须明确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应该和可能发挥的作用。下面就此略陈管见。一、社会保障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内在联系社会保障是国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黄亚海
保障读者权利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原则。要实施这个原则,必须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尽可能便利读者,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平等服务。
关键词:
读者权利 图书馆管理 公益性 平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馨
"民生财政"的提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及时的。然而,如何建设"民生财政",则是一个目前尚在探索的问题,它有着许多问题需要解答。本文拟就若干最基本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现行的"民生财政"定义并不准确"什么是民生财政"?这一问题迄今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对于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基本价值,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作为一种中国式表达,"民生"也是与之并列的基本价值。尽管在国际语境中没有"民生"这个词,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事实上已经表达了关于民生价值的全球共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民生财政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财政理念的转折性变化:从以财富的生产为逻辑起点,转向以财富的支配使用为逻辑起点。这改变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形成的注重财富生产,而忽视财富使用的传统观念。民生财政的职能超越了经济领域,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胡培兆
社会主义再初级也总归是社会主义。中国建立民生财政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民生财政是不断增长的经济进入百姓家、让国民直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最便捷的高速公路。福利好了,后顾之忧消减,生活用度和质量也会提升。因此不必再以GDP的增长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第一指标,而应当转向民生问题解决得多少、解决得好坏来评价他们。民生财政,为民造福;官僚财政,为官造腐。从总体看,国家民生财政支出序列大致可为:一是国防,以强兵卫国安邦;二是科技,以利器胜天立地;三是教育,以育才兴国光华;四是医疗,以健民安居乐业;五是政府,以高薪廉洁奉公。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放 韩艳翠
根据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农村居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等基本事实,本文认为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国家财政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我国目前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为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快扭转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另一方面要严格界定政府职能,确定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的重点和优先扶持领域,并随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财政支持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 政府职能 财政支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欧阳煌
近年来,湖南省财政社保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财政社保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有力,财政社保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在新常态下,还要在准确把握形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社保工作。准确把握形势,做出科学预判"三期叠加"影响财政社保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一般公共财政和社保基金收入增速相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晓磊 杭政
通过阐述公共财政及其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不平衡、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制度性缺失以及社会保险收支管理混淆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包括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监督,构建公共卫生财政财务保障体系以及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社会保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作为冯俏彬教授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指导老师,我对于她在专业方面的努力和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学术进步比较了解,尤其赞赏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一再展现的学术悟性和钻研深度。其《私人产权与公共财政》荣获第三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2007年)的博士论文,以及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关博 邢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义。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经济条件分化背景下,我国的民生保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民生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分层思路确定政府民生保障内容与责任边界。目前,多层次民生保障供给存在社会救助保障超度和"盲点"并存、优质公共服务依然稀缺、社会力量提供高质量服务依然有制度性障碍等方面结构性失衡,各阶层群体均存在民生预期穿底风险。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民生保障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效供给,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