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1)
- 2023(12960)
- 2022(10554)
- 2021(9882)
- 2020(8095)
- 2019(18371)
- 2018(18009)
- 2017(33149)
- 2016(17957)
- 2015(20677)
- 2014(20582)
- 2013(20208)
- 2012(19543)
- 2011(18084)
- 2010(18206)
- 2009(17402)
- 2008(16522)
- 2007(14863)
- 2006(13600)
- 2005(12777)
- 学科
- 济(93122)
- 经济(93029)
- 管理(47565)
- 业(41763)
- 企(33434)
- 企业(33434)
- 中国(32480)
- 方法(32103)
- 数学(28404)
- 数学方法(28154)
- 融(28076)
- 金融(28069)
- 银(25686)
- 银行(25662)
- 行(24943)
- 地方(22535)
- 财(20522)
- 农(20108)
- 制(19582)
- 学(18433)
- 业经(17512)
- 贸(17056)
- 贸易(17041)
- 易(16623)
- 体(14572)
- 地方经济(13658)
- 农业(13138)
- 环境(12947)
- 理论(12423)
- 务(11772)
- 机构
- 大学(261756)
- 学院(258564)
- 济(122936)
- 经济(120605)
- 研究(100393)
- 管理(89039)
- 中国(84345)
- 理学(74513)
- 理学院(73605)
- 管理学(72341)
- 管理学院(71877)
- 京(57171)
- 财(56914)
- 科学(56120)
- 所(51100)
- 中心(46665)
- 研究所(45908)
- 财经(44326)
- 农(41820)
- 经济学(41214)
- 经(40413)
- 江(38955)
- 北京(37235)
- 经济学院(36926)
- 院(35645)
- 范(33839)
- 业大(33586)
- 师范(33466)
- 财经大学(32894)
- 农业(32589)
- 基金
- 项目(161385)
- 科学(126687)
- 研究(119456)
- 基金(118718)
- 家(103540)
- 国家(102725)
- 科学基金(86333)
- 社会(79003)
- 社会科(74968)
- 社会科学(74949)
- 基金项目(60506)
- 省(59525)
- 教育(54104)
- 自然(51954)
- 划(50815)
- 自然科(50792)
- 自然科学(50775)
- 资助(50304)
- 自然科学基金(49877)
- 编号(46247)
- 成果(39594)
- 部(37059)
- 重点(37026)
- 发(36350)
- 国家社会(34403)
- 课题(33432)
- 创(32669)
- 中国(32533)
- 教育部(32197)
- 性(31241)
- 期刊
- 济(142951)
- 经济(142951)
- 研究(88660)
- 中国(60930)
- 财(43782)
- 学报(41091)
- 融(40591)
- 金融(40591)
- 农(38868)
- 科学(37254)
- 管理(35878)
- 大学(31972)
- 学学(30070)
- 教育(28068)
- 农业(25780)
- 经济研究(24917)
- 财经(24154)
- 技术(22084)
- 经(21120)
- 问题(18514)
- 业经(18457)
- 贸(18087)
- 国际(17608)
- 世界(16746)
- 业(14161)
- 技术经济(13535)
- 统计(13452)
- 理论(12359)
- 版(11592)
- 经济问题(11303)
共检索到429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汤铎铎 张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增长和通胀的低波动;二是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成长出体量相近的影子银行体系。这和美国1982-2007年的大稳定时期颇为相似。大稳定使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忽视了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为后来的大衰退埋下伏笔。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非常迅猛,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资金脱实向虚和全社会杠杆率攀升等问题,增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2016年下半年开启的金融去杠杆,其实质是对影子银行的规范和监管。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去杠杆取得了初步成效,实体经济也维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汤铎铎 张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增长和通胀的低波动;二是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成长出体量相近的影子银行体系。这和美国1982-2007年的大稳定时期颇为相似。大稳定使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忽视了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为后来的大衰退埋下伏笔。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非常迅猛,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资金脱实向虚和全社会杠杆率攀升等问题,增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2016年下半年开启的金融去杠杆,其实质是对影子银行的规范和监管。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去杠杆取得了初步成效,实体经济也维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未来,在珍视和保持实体经济低波动态势的同时,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新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框架,积极预防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庄子罐 邹金部 刘鼎铭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平稳有序地去杠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在2016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刻画了去杠杆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基于此现实,本文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上构建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尝试利用违约成本的变化引入金融冲击,从未预期和预期冲击两个视角理解去杠杆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去杠杆过程前后信贷、杠杆率以及信用利差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不仅源自未预期违约成本的变化。违约成本预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为理解我国去杠杆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本文结果,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违约成本的实际变动,还应重视金融机构的预期因素。
关键词:
违约成本 去杠杆 金融冲击 预期冲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汤铎铎
本轮经济增速放缓需要从两个视角分析,一个是短期视角,另一个是长期视角。短期看,经济增速放缓的主因是金融去杠杆,主渠道是房地产开发和基建投资下降,民营经济也遭受较大冲击。逆周期宏观调控是应对经济波动的正常操作,也是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正交性的检验和协调配合的探索,不能简单解读为"放水"或政策转向。扶持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可以看作在竞争中性原则确立之前的权宜之计,也有稳定预期的作用。长期看,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就业和通胀的折衷,转变为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折衷。金融去杠杆背后并非表外业务回表和传统体制回归,而是整个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打破金融诅咒,续写增长奇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陈彦斌 陈小亮 刘哲希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物价水平稳定,就业形势整体向好,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不过,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尤其需要警惕消费增速过快下滑、宏观税负进一步加重、民间投资复苏乏力、部分企业效益状况显著恶化、去杠杆过程中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加剧等主要风险点。此外,杠杆率高企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而且中国的杠杆率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均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为此,中央在2018年专门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新思路。在"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宏观政策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谨防去杠杆带来的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风险,又要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促使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焕明 马昭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新发展理念下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作为连接二者的风险载体,宏观金融杠杆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为考察宏观金融杠杆波动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水平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对各省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政策的冲击,各省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宏观金融杠杆波动不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水平的提升,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宏观金融杠杆波动通过阻碍技术进步抑制了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本研究在结构性杠杆调整的背景下,为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效率,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功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宏观金融杠杆波动 实体经济 效率测度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徐洪才
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引导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全年实现6.7%的GDP增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趋势,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徐洪才
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引导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全年实现6.7%的GDP增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稳中向好"趋势,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梅冬州 宋佳馨
在金融业开放不断加快的同时,国内经济正面临着杠杆率高企、金融风险逐步显现的挑战。在该情形下,金融业开放是否有利于国内宏观经济杠杆率的下降?国内去杠杆政策对产出的负向冲击是否会受金融业开放下资本跨境流动的影响?本文在开放经济框架下构建一个多部门DSGE模型,分析和讨论去杠杆冲击和外部冲击影响经济波动的作用渠道,并分析金融业开放程度的高低如何对冲击的传导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国内的去杠杆冲击与外部冲击都会引起资本流出。这一方面会带来国内融资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会影响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表,造成金融中介存贷溢价的上升,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进一步放大,导致企业投资和国内产出剧烈下滑,造成整体经济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并且金融业开放水平越高,引起的经济衰退程度越大,宏观杠杆率上升越多。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本文在厘清国内外冲击传导渠道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本管制税率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果,并提出了相关的干预规则。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帅 张友祥
实体企业热衷于从金融市场获取投资收益,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了过度金融化的倾向,成为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对2009~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动向及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数据展开研究,并以同期沪深两市3567个有效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模型,研究实体企业金融投资收益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体企业投资金融收益与宏观经济波动显著相关,这种过度金融投资行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给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了新的阻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郑超愚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稳定,结束了2011年以来连续回落的趋势,基本摆脱了通货紧缩危险,但实际复苏进程停滞从而形成新的经济波谷。2017年,中国经济应该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适应性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操作,重新启动和加速经济复苏进程,有效促进总体经济景气的正常化,以及时实现中国经济周期从萧条到繁荣的形态转换。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增长与波动 需求管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鲜明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3%的水平,而且比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要长。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日益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所有制主体日益多元化,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结构调整滞后,劳动力与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通货紧缩没有缓解的迹象。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经济“软着陆”以后形成的增长型长尾进一步拖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谷底位置迟迟没有出现,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态势与特征。未来15年是我国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实...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 殷剑峰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稳中略快的增长格局,实际 GDP 增长率略超过潜在增长水平,同时,在食品价格的推动下,通货膨胀率也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点。从总需求的结构看,内需尤其是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继续下降,贸易顺差将会继续加大,从而使得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在金融形势方面,受股票市场牛市行情的影响,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而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也在下降,可以预计,随着资本市场的崛起,未来银行业将会越发感受到"脱媒"的压力。受居民资产组合和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价值将会下降。同时,在利率体系依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将面...
关键词:
宏观经济 潜在增长率 失衡 脱媒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于泽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22年是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范围暴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能源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不足、信心减弱使得经济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红利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动力结构性加速调整期,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一方面,“三重压力”,尤其是需求收缩问题在2023年将有所延续;另一方面,在疫情因素减弱、消费活力逐步恢复和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得以全面修复,实现整体向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进一步稳定消费并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2019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全面加剧、世界经济同步回落、国内结构性因素持续发酵、周期性下行力量有所加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告别了2016—2018年"稳中趋缓"的平台期,经济增速回落幅度加大,经济结构分化明显。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延续2019年基本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重大变化,不必过于悲观。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趋势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将持续发力,导致2020年潜在GDP增速进一步回落;另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很多周期性力量在2020年开始出现拐点性变化,宏观经济下行将有所缓和,下行幅度将较2019年明显收窄。部分周期性力量的反转以及中国制度红利的持续改善将是2020年最为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新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