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6)
- 2023(11435)
- 2022(9201)
- 2021(8585)
- 2020(7006)
- 2019(15815)
- 2018(15904)
- 2017(29816)
- 2016(16567)
- 2015(18353)
- 2014(18678)
- 2013(17956)
- 2012(16895)
- 2011(15305)
- 2010(15840)
- 2009(14827)
- 2008(14675)
- 2007(13222)
- 2006(12309)
- 2005(11292)
- 学科
- 济(81115)
- 经济(81037)
- 管理(50296)
- 业(41404)
- 企(34493)
- 企业(34493)
- 财(29168)
- 方法(23468)
- 中国(22749)
- 地方(22158)
- 数学(20603)
- 数学方法(20354)
- 制(19338)
- 农(19117)
- 业经(16757)
- 学(15406)
- 体(14688)
- 财政(14164)
- 地方经济(13788)
- 银(13729)
- 银行(13712)
- 务(13170)
- 财务(13137)
- 行(13130)
- 财务管理(13090)
- 策(12681)
- 融(12481)
- 金融(12474)
- 企业财务(12451)
- 农业(11896)
- 机构
- 学院(228085)
- 大学(225584)
- 济(104703)
- 经济(102452)
- 研究(85540)
- 管理(81598)
- 理学(67769)
- 中国(67342)
- 理学院(67044)
- 管理学(65991)
- 管理学院(65539)
- 财(57333)
- 京(47866)
- 科学(47385)
- 所(43380)
- 财经(40277)
- 中心(38344)
- 研究所(38306)
- 江(38301)
- 经(36268)
- 农(34368)
- 经济学(33240)
- 北京(30928)
- 院(30799)
- 范(30415)
- 师范(30137)
- 经济学院(29384)
- 州(29069)
- 财经大学(29002)
- 业大(28059)
- 基金
- 项目(137658)
- 科学(107867)
- 研究(106876)
- 基金(97395)
- 家(83455)
- 国家(82706)
- 科学基金(70291)
- 社会(68205)
- 社会科(64516)
- 社会科学(64498)
- 省(54087)
- 教育(49533)
- 基金项目(49203)
- 划(44715)
- 编号(44165)
- 自然(41294)
- 资助(40446)
- 自然科(40293)
- 自然科学(40280)
- 自然科学基金(39538)
- 成果(38642)
- 课题(32552)
- 重点(31344)
- 发(31312)
- 部(30775)
- 性(28475)
- 国家社会(28389)
- 创(28108)
- 教育部(26873)
- 项目编号(26794)
- 期刊
- 济(132777)
- 经济(132777)
- 研究(82134)
- 中国(55178)
- 财(48819)
- 管理(33680)
- 农(32083)
- 学报(31073)
- 教育(30681)
- 科学(28526)
- 融(28014)
- 金融(28014)
- 大学(24909)
- 学学(23282)
- 经济研究(22682)
- 财经(21891)
- 技术(21404)
- 农业(20701)
- 业经(19128)
- 经(19069)
- 问题(16328)
- 贸(13303)
- 技术经济(12010)
- 国际(11482)
- 世界(11464)
- 统计(11252)
- 改革(10736)
- 革(10736)
- 会计(10509)
- 经济问题(10442)
共检索到385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何代欣
振兴实体经济与实现财政转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两项重要工作。从政策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切入,有助于厘清实体经济与财政转型的互动关系与内在机制。实体经济面临全要素生产率及投资收益率降低、区域分割与垄断导致市场边际增量减小、开放经济条件下消费溢出等严峻现实。财政转型亦遭遇为工业国打造的财政制度不适用、碎片化市场主体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国际税收竞争与定价机制变化的冲击等结构性难题。研究认为应致力于实现实体经济与财政转型的有效互动。建议积极探索新经济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稳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发挥产业政策
关键词:
实体经济 财税改革 供给侧 现代财政制度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何代欣
振兴实体经济与实现财政转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两项重要工作。从政策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切入,有助于厘清实体经济与财政转型的互动关系与内在机制。实体经济面临全要素生产率及投资收益率降低、区域分割与垄断导致市场边际增量减小、开放经济条件下消费溢出等严峻现实。财政转型亦遭遇为工业国打造的财政制度不适用、碎片化市场主体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国际税收竞争与定价机制变化的冲击等结构性难题。研究认为应致力于实现实体经济与财政转型的有效互动。建议积极探索新经济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稳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发挥产业政策与金融改革的润滑作用。
关键词:
实体经济 财税改革 供给侧 现代财政制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金全 陈润东
在面临如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巨大负向外部冲击时,我国逆周期的财政政策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为厘清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的关系,文章首先运用汉密尔顿滤波方法估计我国的产出缺口和财政周期,然后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层面测度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交互影响,最后运用非线性的面板工具变量局部投影模型从省级维度测度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视角下的财政支出乘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宏观层面看,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事件对我国经济周期的负面冲击促使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而财政周期扩张对经济周期复苏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第二,从省级层面看,地方财政支出乘数在经济紧缩时期更高,这个规律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同样适用;第三,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顺周期财政政策都有较高的时间占比,而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是引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因素;第四,我国地方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可能没有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投资乘数却保持较高水平,这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主要通过投资渠道实现。文章结论对理解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指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未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更好地引领居民消费的迫切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再杰 李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应深入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和完善调控的思路与手段,在发挥稳增长效用的同时,立足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通过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稳妥发挥政府主导基金功能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举措,有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财政政策 国际经验 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2016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依旧低增长,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结构性改革进展的评估发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结构性改革乏力问题,这是世界经济未能摆脱低增长困境的主要原因。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也遭遇较大瓶颈。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需要在全面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含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找准"痛点"发力。"痛点"最终落在产业结构上,既要弥补服务业的先天不足,又要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在财政运行呈现若干结构性特征、财政资源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可着力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新动力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2016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依旧低增长,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结构性改革进展的评估发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结构性改革乏力问题,这是世界经济未能摆脱低增长困境的主要原因。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也遭遇较大瓶颈。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需要在全面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含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找准"痛点"发力。"痛点"最终落在产业结构上,既要弥补服务业的先天不足,又要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在财政运行呈现若干结构性特征、财政资源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可着力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湛志伟
完善资金支持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处理传统产业的发展问题。要帮助企业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挖掘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消化库存产品。同时,要支持企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加新技术应用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根本上帮助传统产业企业走出困境。例如,传统出版业受新媒体巨大冲击,推进数字出版就成为互联网时代新趋势。单纯依靠文化企业,难以承担转型升级重任,需要政府出资引导。新媒体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连太平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双引擎,必须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多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于需求端,通过影响投资拉动有效需求,但是边际效应正在逐步递减。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支持供给侧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及新增债券的规模持续扩大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支持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分析,综合研究我国目前财政政策发力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洁 韩函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思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面临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供需错位、有效供给不足、人口红利下降、要素成本上升、资本效率不高、金融资源倾斜、制度供给滞后、科技成果闲置等问题,通过经济学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供求关系的变化过程和预期效果,最后以降低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湛志伟
供给就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就是指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推进商品和劳务生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适销对路产品,拓宽国内外市场,实现个人增收、企业增效、国民经济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是企业,政府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包括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陈宝东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指标分析和跨时预算约束下的协整检验判断了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发现我国的财政依存度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新常态后的财政可持续性更弱,总体上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可持续的财政助力,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
关键词:
新常态 财政可持续 供给侧改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陈宝东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指标分析和跨时预算约束下的协整检验判断了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发现我国的财政依存度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新常态后的财政可持续性更弱,总体上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可持续的财政助力,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为前提。为了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着力点在于减税清费、投融资模式创新、投资结构与资金效率的优化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中长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新常态 财政可持续 供给侧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代欣
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府收入体系和财政收入政策面临大幅度调整的压力。如何有效衔接供给侧改革的减税诉求与经济转型的稳增长、调结构目标,成为检验未来财政收入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前财政收入政策调整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推动大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兼顾宏观调控,维持财政收入稳定与政策延续性,同步实现创新转型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施企业与个人微观层面的有效减税政策。基于主流经济理论和对最新数据的分析与判断,本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财政收入政策加以设计:致力于大国政府收入体系的形成与优化,完善稳定财政收入和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方式方法,构建有利于创新转型的现代政府收入模式,准确把握减税的外部条件、进度与力度,协调财政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彬 张永芳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产业转型与财政政策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公共产品供应、克服外部性、预防转型风险等财政政策,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和主要政策手段,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引导与保障作用。最后,提出完善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加大产业调整扶持力度、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产业结构 财政政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永勇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由短期内的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中长期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改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思路,转向增加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针对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负担、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