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1)
- 2023(14599)
- 2022(11590)
- 2021(10427)
- 2020(8866)
- 2019(19705)
- 2018(19481)
- 2017(37794)
- 2016(20212)
- 2015(22566)
- 2014(22503)
- 2013(22056)
- 2012(20053)
- 2011(17668)
- 2010(18074)
- 2009(17439)
- 2008(16824)
- 2007(15316)
- 2006(13477)
- 2005(12467)
- 学科
- 济(92140)
- 经济(92034)
- 业(87909)
- 企(80305)
- 企业(80305)
- 管理(73652)
- 方法(41507)
- 数学(32947)
- 数学方法(32785)
- 财(31389)
- 业经(31376)
- 中国(29099)
- 农(28620)
- 融(27900)
- 金融(27893)
- 银(25735)
- 银行(25711)
- 行(24804)
- 务(23526)
- 财务(23487)
- 财务管理(23453)
- 制(22901)
- 企业财务(22379)
- 农业(20977)
- 体(18108)
- 技术(17909)
- 地方(17778)
- 理论(17483)
- 策(15993)
- 贸(15320)
- 机构
- 学院(290631)
- 大学(283728)
- 济(124983)
- 经济(122622)
- 管理(115230)
- 理学(98287)
- 理学院(97385)
- 管理学(95983)
- 管理学院(95469)
- 研究(90309)
- 中国(78572)
- 财(62342)
- 京(58702)
- 科学(50851)
- 财经(49176)
- 农(48139)
- 江(45481)
- 经(44608)
- 所(44480)
- 中心(43526)
- 业大(39997)
- 研究所(39615)
- 经济学(38919)
- 农业(37684)
- 北京(36471)
- 州(36350)
- 财经大学(36310)
- 经济学院(35385)
- 商学(33891)
- 商学院(33591)
- 基金
- 项目(185694)
- 科学(148311)
- 研究(139080)
- 基金(136175)
- 家(116414)
- 国家(115309)
- 科学基金(101436)
- 社会(91105)
- 社会科(86493)
- 社会科学(86474)
- 省(73909)
- 基金项目(71469)
- 教育(63804)
- 自然(63558)
- 自然科(62134)
- 自然科学(62121)
- 自然科学基金(61103)
- 划(59675)
- 编号(56065)
- 资助(55526)
- 成果(44835)
- 创(41806)
- 重点(41246)
- 部(41227)
- 发(40184)
- 业(39905)
- 课题(38585)
- 创新(38260)
- 国家社会(38004)
- 制(36385)
- 期刊
- 济(141735)
- 经济(141735)
- 研究(86061)
- 中国(57502)
- 财(52952)
- 管理(47944)
- 农(45464)
- 融(42855)
- 金融(42855)
- 学报(40277)
- 科学(38362)
- 大学(32007)
- 学学(30549)
- 农业(30173)
- 技术(26597)
- 教育(26514)
- 财经(25922)
- 业经(25575)
- 经济研究(22936)
- 经(22341)
- 问题(18546)
- 业(17705)
- 技术经济(16147)
- 财会(15199)
- 贸(14917)
- 商业(14849)
- 现代(14324)
- 世界(14008)
- 统计(13466)
- 国际(13250)
共检索到446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筠依 周媛媛 朱喜安
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企业管理者特征和金融资产配置决策至关重要。文章在实体企业金融化相关理论、高阶梯队理论和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200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实体企业CEO金融背景与资产金融化的关系。研究发现:CEO金融背景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比例有显著提升,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利用DEA-Tobit模型测算实体企业管理者能力,通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管理者能力在CEO金融背景和资产金融化之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企业管理者能力越强,越有助于有金融背景的CEO提升企业资产金融化程度的决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谢瑾 陈建英
近年来,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与之相反,金融业却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转型发展和扩大利润而涉足金融行业,中国逐渐出现了"企业金融化"现象。在此背景下,基于烙印理论,本文选取中国沪深A股2008—201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CEO金融背景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作用环境以及CEO金融背景在企业金融化产生的经济后果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CEO金融背景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非银行金融背景产生的正向作用更为强烈;在控制内生性之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地,作用机制检验表明,CEO金融背景主要通过提高CEO自信程度和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金融化。研究CEO金融背景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环境时发现,在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较好的企业中,CEO金融背景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最后,本文还发现,尽管实体企业金融化会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但CEO金融背景的存在会弱化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风险的作用。本文从管理者行为的视角拓展了烙印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高管金融背景和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企业和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和价值理念提供了相关依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放 戴静 胡文佳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否放大了金融风险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股价稳定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显著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且上述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抑制非效率投资而非改善业绩的机制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影响。以上检验结果不仅揭示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机理,而且分析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否加剧企业风险,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玮鹏 徐凤菊
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审计定价越高,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审计背景会显著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审计师投入成本及审计风险,最终导致审计费用增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崔兵 杜绘策
本文以2012年至2020年沪深A股实体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不同类型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烙印理论研究高管金融背景对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金融资产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蓄水池”效应,而长期金融资产则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挤出”效应。总体而言,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蓄水池”效应。基于高管金融背景的分析表明,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会抑制短期金融资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及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总体上,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会抑制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高管金融背景 企业绩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勇 王婷
高层管理者是公司的核心和灵魂,现有研究表明管理者个人特质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尚未揭示高管内部治理机制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文章以我国2007—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以非CEO高管独立性作为切入点,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视角,探讨非CEO高管的内部治理效应对企业资产组合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非CEO高管并非总是能够发挥内部治理效应,非CEO高管的独立性水平与企业的金融化水平呈显著的倒U形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对二者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从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当非CEO高管的独立性水平低于阈值时,非CEO高管的“自利性动机”促使企业持有更多的金融资产以提升个人收益;当非CEO高管的独立性水平高于阈值时,非CEO高管将更加关注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前景,从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短视行为。研究结论对丰富企业金融化及管理层内部治理的相关文献及推动企业优化上市公司管理层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雪标 祝伟展
利用2010—2020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实证研究CEO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CEO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占比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提高实体企业CEO管理能力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过快增长趋势,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表现出极强的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提高CEO管理能力能显著提高实业资本运行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实体企业金融资产占比,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较高的增长潜力能强化CEO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而融资约束则有相反的影响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慕濒 诸葛恒中
本文聚焦当前我国不断强化的实业金融化趋势,尝试设计经济金融化的评价体系,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的金融化活动及其成因。研究表明: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并未出现类似美国的持续金融化现象,实业部门的金融化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或者弥补实业投资不足,金融部门的快速发展虽然从总量上提高了经济金融化水平,但无助于改善企业等微观主体的金融能力。经济金融化要关注结构优化与微观主体的金融效率,防止实业金融化走向极端的产业空心化。
关键词:
全球化 经济金融化 非金融企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文涛 江鑫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污染企业的信贷融资环境,其实施能否影响企业投资方向,抑制企业金融投机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为研究背景,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抑制了污染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降低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从结构上来看,绿色信贷政策驱动污染企业减持短期投机性金融资产,但对长期金融资产影响不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信贷约束和环境规制效应降低了污染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同时激励污染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绿色创新以实现绿色转型,进而有效抑制了企业金融投机动机。异质性检验显示,当企业性质为国有控股、银企关系较强、高管环保意识强时,绿色信贷抑制企业金融化效果不显著。本文研究加深了绿色信贷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理解,对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绿色信贷 金融化 信贷约束 环境规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舒鑫
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财务数据为样本,基于企业的主观(企业风险承担)、客观(融资约束)视角,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创新投资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了企业创新投资,主要通过削减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挤出了研发创新投资,而非融资约束的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风险承担在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东部地区中对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投资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为缓解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促进创新驱动战略方针的实施以及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亭亭 刘孝敏 汪亚楠
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及企业高管研发背景和政治关联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上市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十分明显,这种效应存在异质性;第二,高管研发背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该作用在弱融资约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第三,高管政治关联会加强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种负面影响在强融资约束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避免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叶建华 摆上毅
在金融业同实体企业利差较大、实体企业竞争加剧、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外贸下滑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加大了金融资产投资力度,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明显,这种现象产生的经济后果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文章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资产定价效应,发现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会导致公司股票在当前被显著高估,并在下期产生显著为负值的超额收益率。文章丰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经济后果的研究,对提高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
实体企业 脱实向虚 信息透明度 资产定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用明 邵航
文章基于金融机构商品投资决策机制的微观视角,通过构建包含商品金融化因素的DSGE模型,考察商品金融化在不同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效率下的经济缓冲效应。研究发现,适度的商品金融化在商品价格外生冲击下具有经济缓冲效应,而过度商品金融化将引起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导致投资持续负增长和经济波动加剧;金融开放的调节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的稳定机制分别非对称地影响商品金融化的经济缓冲效应。其中,在越接近完全金融开放的环境下,商品金融化的经济缓冲效应越显著;而越低的金融市场效率会导致商品金融化的经济缓冲效应越不稳定。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许嘉扬
实体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机通常表现为资金储备和市场套利。本文构建不同持有动机下的计量模型,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14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高低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与研发创新之间呈现一种替代关系,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并没有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资金储备动机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实质上,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是市场套利行为,是对于金融行业高回报率的逐利结果。从各类分项资产看,与交易类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弱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套利动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最为不利。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菁 翁杰 张锐
通才还是专才,谁的金融投资水平更高?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以中国沪深A股2008—201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和金融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作用环境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管团队成员的职能经历多样性与企业金融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跨职能工作能力强的通才型高管团队有更高的金融投资水平;这一结果在国有企业中有所减弱,在环境不确定性提升时更加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对投机性和非投机性金融资产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对前者的影响更大,体现出通才型高管团队有更高的金融投机倾向。在国有企业,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对两种类型金融资产的正向影响均有所减弱。然而,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了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对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正向影响作用,对高管团队成员职能经历多样性和非投机性金融资产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体现出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剧通才型高管团队的投机倾向。另外,通才效应通过增强高管团队过度自信对企业金融化程度产生影响。本文丰富了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和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辩证看待职能经验的作用提供了相关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