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60)
2023(22446)
2022(18422)
2021(16910)
2020(14063)
2019(31498)
2018(31057)
2017(58806)
2016(31799)
2015(35158)
2014(34955)
2013(34170)
2012(31284)
2011(28006)
2010(28308)
2009(26420)
2008(25291)
2007(22550)
2006(20069)
2005(18395)
作者
(90994)
(75823)
(75255)
(71538)
(48199)
(36115)
(34141)
(29605)
(28985)
(26879)
(25891)
(25257)
(24286)
(24080)
(23481)
(23345)
(22506)
(21996)
(21923)
(21772)
(18881)
(18820)
(18535)
(17535)
(17179)
(16857)
(16832)
(16589)
(15178)
(15064)
学科
(144536)
经济(144384)
(106312)
管理(100809)
(92614)
企业(92614)
方法(55200)
数学(45135)
数学方法(44676)
中国(42402)
(40155)
业经(38992)
(38709)
地方(33328)
(30042)
(29634)
金融(29627)
(28857)
银行(28803)
农业(28069)
(27799)
(26429)
财务(26355)
财务管理(26312)
(25706)
企业财务(25045)
(23481)
贸易(23461)
理论(23405)
技术(23149)
机构
学院(448388)
大学(442670)
(191960)
经济(188209)
管理(172980)
研究(152697)
理学(147807)
理学院(146266)
管理学(143916)
管理学院(143101)
中国(121889)
(93177)
科学(90654)
(88951)
(78362)
(76459)
中心(71288)
财经(70192)
(69043)
研究所(68936)
业大(65835)
(63733)
农业(61220)
经济学(58966)
北京(58316)
(55946)
师范(55272)
(55130)
(54730)
经济学院(52872)
基金
项目(295131)
科学(233466)
研究(215135)
基金(214702)
(187690)
国家(186042)
科学基金(160475)
社会(139700)
社会科(132459)
社会科学(132426)
(116804)
基金项目(113084)
自然(102493)
自然科(100206)
自然科学(100180)
教育(98710)
自然科学基金(98419)
(97276)
资助(86564)
编号(85811)
成果(68949)
(66939)
重点(66889)
(64630)
(63373)
课题(60158)
创新(58763)
国家社会(58416)
科研(56199)
教育部(55755)
期刊
(221411)
经济(221411)
研究(133549)
中国(93627)
(72943)
(71884)
管理(70199)
学报(68970)
科学(64431)
大学(53254)
(52631)
金融(52631)
学学(50791)
农业(48897)
教育(45960)
技术(41594)
业经(36902)
财经(36099)
经济研究(35519)
(31297)
问题(28638)
(27534)
技术经济(23896)
(21808)
(21271)
世界(21198)
现代(21110)
商业(20986)
统计(20551)
科技(20256)
共检索到688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华飞  卢露  
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受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下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部分实体企业出现了脱实向虚、金融化率较高的倾向,对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为此,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内涵和分布特征出发,从宏观经济、金融体系和企业主体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成因,以及过度金融化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合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业金融化治理实践,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冬冬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和现代金融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应不断完善,但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日趋严重。文章基于创新发展理念视角分析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阻碍了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超过了蓄水池效应,在考虑了测量误差和内生性问题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企业异质性、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通过抑制创新投入和降低创新产出两个渠道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乔贵涛  杜英巧  
以2015—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金融化视角考察“国家队”持股对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队”持股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表明,缓解融资约束和改善信息环境是“国家队”持股抑制企业金融化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投机动机下的金融资产持有以及“国家队”持股比例较高时,其抑制作用越强;在抑制金融化趋势后,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提高。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国家队”持股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亦为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肇民  
基于2004—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技术市场规模扩张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技术市场规模扩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还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地区来看,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技术市场规模扩张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技术市场发展虽可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企业金融化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作用。据此,提出从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合理布局投资组合、激活数字金融新功能方面入手,通过发挥技术市场规模扩张活力、抑制企业金融化,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许志勇   刘思源   刘希明   韩炳   刘迅  
文章以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抑制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资本结构是企业金融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通过降低杠杆率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发展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全样本和非国有企业中,股权激励在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期限错配在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旭原   万琳   张世兴  
在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化行为是否会对环保投资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以2011—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环保投资呈负相关性,即金融化程度越高,则环保投资水平越低,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作为外部监督方式之一的媒体关注度和内部治理方式之一的股权制衡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化对环保投资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债务融资成本是企业金融化对环保投资的传导机制,即金融化通过提高债务融资成本进而“挤出”环保投资。据此,不仅丰富了金融化与环保投资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外部监管方与内部管理者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旭原   万琳   张世兴  
在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化行为是否会对环保投资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以2011—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环保投资呈负相关性,即金融化程度越高,则环保投资水平越低,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作为外部监督方式之一的媒体关注度和内部治理方式之一的股权制衡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化对环保投资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债务融资成本是企业金融化对环保投资的传导机制,即金融化通过提高债务融资成本进而“挤出”环保投资。据此,不仅丰富了金融化与环保投资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外部监管方与内部管理者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中明  刘倩  李洁  卜亚  
金融科技是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既有直接促进机制,又有通过赋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效率提升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间接机制。文章通过理论机制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选取相关变量,基于实际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会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效应,信贷规模、信贷结构和长期信贷价格均存在中介效应。疏通金融科技支持实体企业渠道,完善金融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机制,提升银行运用金融科技的水平和能力,促进科技引领的金融供给端与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端的无缝对接,是实现金融科技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之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娟  
从不确定性视角研究经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可为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提供新思路。采用DID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经一系列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受企业所有制、生命周期、盈余管理和行业市盈率差异影响,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其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成长期实体企业以及低盈余管理水平、低行业市盈率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为此,中国应进一步维持经济政策稳定,引导资金流入实体企业,降低实体企业对非主营业务收益的依赖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伟呈  范爱军  
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视角,探究了数字金融推动实体企业增长的内驱机制与作用机理。采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未参股金融业的非金融企业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和实体企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较强发展实力和良好外部环境的企业,数字金融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遏制了源于"借势取利"企业的金融化趋势,并助推了企业增长;对于发展实力较弱且外部环境严苛的企业,数字金融通过驱动资本积累抑制了源于"蓄势谋远"企业的金融化倾向,并助推了企业增长。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金辉  徐维祥  刘程军  
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运用2011—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面板数据,在对各城市私营工业企业TFP测算的基础上,通过面板计量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长三角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长三角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种效果存在异质性;(2)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激发企业家精神,通过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中介作用,促进长三角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数字金融对长三角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双重门槛效应,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超  钟昌标  杨佳妮  
文章在分析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为例,实证估测了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逐步回归法、工具变量法、更换变量指标等稳健性检验发现,在结构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对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规模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对大中型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强于小微实体企业;区域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对欠发达地区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高于发达地区。基于此,对增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企业提质增效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小林  杨志红  
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显著改变了企业的要素投入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带来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把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引入生产函数,与其他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以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要素通过替代效应优化企业要素投入结构,扩充数据资本,带来企业发展动力变革;数字技术通过渗透效应促进要素在生产全过程的协同,并通过“连接”促进创新资源整合,激发技术迭代,带来企业发展效率变革;数字技术与数据的交互作用改变企业竞争模式,通过融合效应赋能产业组织变革。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渗透效应和竞争模式转变的融合效应,发挥转型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促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邹克   周益赞  
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检验科技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通过扩大实体经济规模、提升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与改善生态环境,显著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不同稳健性检验方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等内生性检验方法的回归结果仍然支持该结论。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公共科技金融对市场科技金融存在一定替代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的促进效应存在由东部至中西部递减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的时变特征。机制分析表明,市场化对科技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且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促进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对中国在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综合利用科技金融、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