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03)
2023(19155)
2022(15763)
2021(14548)
2020(12302)
2019(27684)
2018(27481)
2017(52777)
2016(28571)
2015(31999)
2014(31439)
2013(30799)
2012(28024)
2011(24956)
2010(25167)
2009(23713)
2008(22616)
2007(20389)
2006(18034)
2005(16204)
作者
(80620)
(67034)
(66401)
(63287)
(42571)
(31834)
(30151)
(26015)
(25489)
(23981)
(22762)
(22617)
(21508)
(21209)
(20646)
(20574)
(19954)
(19489)
(19328)
(19131)
(16670)
(16497)
(16160)
(15331)
(15013)
(14996)
(14925)
(14737)
(13400)
(13355)
学科
(114538)
经济(114401)
(102083)
管理(93928)
(91531)
企业(91531)
方法(48877)
数学(38702)
数学方法(38293)
中国(36272)
业经(36018)
(35342)
(34729)
(28648)
金融(28640)
(27540)
银行(27492)
(26782)
(26513)
(24863)
财务(24784)
财务管理(24754)
农业(24464)
地方(23890)
技术(23551)
企业财务(23487)
理论(23281)
(22028)
(20234)
(20047)
机构
学院(398142)
大学(394763)
(161215)
管理(159740)
经济(157769)
理学(136891)
理学院(135460)
管理学(133287)
管理学院(132555)
研究(129862)
中国(104819)
(84316)
科学(78580)
(76882)
(65596)
(64416)
财经(60716)
(60404)
中心(60285)
研究所(58262)
业大(57957)
(55155)
北京(52978)
农业(51262)
(49932)
师范(49424)
(48915)
经济学(48391)
(47412)
财经大学(44938)
基金
项目(265843)
科学(210418)
研究(197671)
基金(192693)
(166665)
国家(165174)
科学基金(143577)
社会(125328)
社会科(118808)
社会科学(118779)
(105436)
基金项目(101862)
自然(91961)
教育(89995)
自然科(89903)
自然科学(89883)
自然科学基金(88307)
(86850)
编号(80763)
资助(78150)
成果(65109)
重点(59043)
(58985)
(57879)
(57013)
课题(55594)
创新(54386)
国家社会(51519)
项目编号(50391)
教育部(49980)
期刊
(181496)
经济(181496)
研究(119680)
中国(81379)
管理(64209)
(61812)
(60974)
学报(59966)
科学(56049)
(46775)
金融(46775)
大学(46117)
教育(45276)
学学(43450)
农业(41442)
技术(36441)
业经(31736)
财经(30269)
经济研究(28627)
(26055)
(23681)
问题(23292)
技术经济(20981)
科技(19725)
现代(19322)
图书(19070)
理论(18857)
商业(18420)
(18073)
财会(17408)
共检索到601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洋林  蒋旭航  张长全  
建设高效的创新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然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入形成严峻挑战。本文以2007—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创新投入的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其创新投入之间呈现稳健的“倒U型”关系。第二,在金融化的较低阶段,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持有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蓄水池效应”居主导地位且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但随着金融化水平提高,企业基于投机动机增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居主导地位且挤占了企业创新投入。第三,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其创新投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受到企业CEO的专业技术背景、产权属性和所在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调节。研究结论对于客观认识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效应,针对性地提出治理企业金融化的政策、推动经济“脱虚返实”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敬明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国内A股上市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实体金融化、创新投入和企业社会责任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重点分析实体金融化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实体金融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实体金融化能够显著弱化创新投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则会扩大金融化对其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长期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而短期金融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倪志良  张开志  宗亚辉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深刻冲击企业资产配置决策,从而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视角,构建演化博弈理论模型研究企业金融化过程及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IV-GMM估计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创新能力,金融化程度越高,其创新能力越低。且该影响因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抑制效应更显著;融资约束宽松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抑制效应相对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化对企业主营业绩具有负向冲击,不利于其长期成长。因此,应优化创新激励政策以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避免企业过度金融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雪峰  左静静  
以2010~2015年A股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对于提高民企创新投资积极性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但这一"挤出效应"在高科技行业中被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科技行业特征能够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一研究结论会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在产业政策支持下,高科技行业特征会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而未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民企,高科技行业特征对金融化与民企创新投资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颜敏  白栖凡  
目前,关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挤出”效应的研究结论很普遍。文章认为实体企业金融化是企业懈怠于创新的后果,而不是动因,并以产能过剩为中介。以2007—2019年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产能过剩中介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企业创新缺乏导致实体企业金融化;产能过剩在企业创新缺乏导致实体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发现主营业绩通过产能过剩对企业金融化的反向调节作用,产能过剩企业在主营业绩较低时会更显著地进行企业金融化。因此,实体企业应加强创新投资,改变供给结构失衡状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提高主营业绩,逐步从根本上去除金融化现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鲍晓娜  范晓男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是现实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从微观企业层面,基于金融化视角,以“R&D-创新-生产率”(CDM)模型为基础,引入金融化因素进行扩展,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创新投入强度越小;金融化与创新投入决策、创新投入强度的关系具有典型的企业所有权异质性;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化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影响技术创新产出,最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得到对新时代背景下实体企业提升生产率的启示为: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应理性决策,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持续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政府需要了解金融化对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生产率提升产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实体企业在经营、资产配置等决策中作出正确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惠好  焦文妞  
利用2007—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及中国银保监会的金融许可证信息,研究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效应,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和金融化水平,而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这是银行业竞争抑制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董亮  陈相甫  
创新是国家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存在单调的助推效应或挤出效应,且两种效应之间可以动态性转换,但动态性转换的发生条件和结果尚不明晰。文章使用2009年-2019年间21800个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在探析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效率的若干核心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化适宜度判别模型分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对创新投入存在挤出效应;金融化适宜度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呈动态性转换的倒"U"形;偏离最优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呈显著负向影响。最后,企业应结合宏观环境与自身状况,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推动创新;投资人应结合技术市场发展前景与企业金融化现状进行理性投资;政府应调整经济政策,引导企业金融化合理适度开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潘海英  周敏  
基于2002~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金融化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与阶段特征。结果表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合理的金融化波动阈值,在合理阈值范围内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效应;超出合理阈值则具有负外部性。此外,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高涨期与衰退期,二者之间均存在"阈值效应",且高涨期内实体经济增长对金融化的波动更为敏感;在正常期,金融化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金融政策,实现金融与实体的良性互动,以更好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亭亭   刘孝敏   汪亚楠  
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及企业高管研发背景和政治关联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上市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十分明显,这种效应存在异质性;第二,高管研发背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该作用在弱融资约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第三,高管政治关联会加强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种负面影响在强融资约束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避免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徐朝辉  王满四  
数字化转型赋予实体企业新的发展动能,对实体企业资产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实体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研发投入、优化了内部控制,进而有效抑制了过度金融化。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高技术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中效果更优。本文结论对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许罡  石怀旺  蒋小敏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同群模仿行为。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存在明显的行业同群效应,采用行业股票异质收益率为工具变量后的检验结论依然有效;高管团队投行背景显著增强了行业同群效应;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同群效应的异质性,结果发现,较大的管理层权力、较低的负债比率和较低的成长性强化了金融化同群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许嘉扬  
实体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机通常表现为资金储备和市场套利。本文构建不同持有动机下的计量模型,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14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高低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与研发创新之间呈现一种替代关系,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并没有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资金储备动机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实质上,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是市场套利行为,是对于金融行业高回报率的逐利结果。从各类分项资产看,与交易类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弱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套利动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最为不利。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松令  牛登云  刘亭立  王志华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实体企业金融化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实体企业将资金投资于金融类资产而对研发投入造成的挤占效应,较少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力角度关注跨期金融化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鉴于此,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入的跨期影响,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探讨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效应对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的提升作用,并检验分析师关注和是否拥有资格资质认定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以2010年至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业和非房地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5. 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对内生性问题的缓解和其他稳健性检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在当期呈负向关系,但在滞后期呈显著正相关;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弥补研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平衡创新知识转化过程中的调整和失败风险,缓解管理者面对的短期业绩考核和股价波动压力,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分析师关注对上述作用产生负向调节效应,即分析师关注使管理者投资决策的目的和动机从关注长期创新发展向追求短期利益倾斜。在无高科技等资格资质认定的实体企业中,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效应对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深化了微观视角下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活动的关系研究,丰富了金融化蓄水池效应的研究证据,揭示了资本市场冲击和企业异质性特征的间接影响,有助于理解企业金融化现象背后折射的投资决策和战略意图,对于提升实体企业创新驱动力、促进政府实施高效的监督和激励政策、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