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73)
- 2023(17088)
- 2022(13794)
- 2021(12488)
- 2020(10782)
- 2019(24211)
- 2018(24046)
- 2017(45832)
- 2016(24934)
- 2015(28161)
- 2014(27994)
- 2013(27441)
- 2012(25158)
- 2011(22350)
- 2010(22941)
- 2009(21972)
- 2008(21606)
- 2007(19842)
- 2006(17449)
- 2005(15987)
- 学科
- 济(103338)
- 经济(103217)
- 业(97320)
- 企(86472)
- 企业(86472)
- 管理(84749)
- 方法(43206)
- 财(34427)
- 中国(34300)
- 农(34068)
- 业经(33881)
- 数学(33741)
- 数学方法(33471)
- 融(28425)
- 金融(28417)
- 银(27363)
- 银行(27324)
- 行(26334)
- 制(26029)
- 务(24818)
- 财务(24770)
- 财务管理(24732)
- 农业(24305)
- 企业财务(23442)
- 技术(22329)
- 地方(21418)
- 理论(20630)
- 体(19468)
- 和(18091)
- 学(17947)
- 机构
- 学院(353513)
- 大学(347761)
- 济(147959)
- 经济(144852)
- 管理(137657)
- 理学(116756)
- 理学院(115606)
- 研究(115251)
- 管理学(113868)
- 管理学院(113221)
- 中国(96875)
- 京(73610)
- 财(72327)
- 科学(68164)
- 农(62205)
- 所(58482)
- 江(56675)
- 财经(56234)
- 中心(55588)
- 研究所(52240)
- 业大(50973)
- 经(50815)
- 农业(48713)
- 北京(46004)
- 经济学(45030)
- 州(45007)
- 范(42952)
- 师范(42474)
- 财经大学(41215)
- 院(41114)
- 基金
- 项目(224792)
- 科学(177878)
- 研究(167999)
- 基金(161785)
- 家(139484)
- 国家(138179)
- 科学基金(119776)
- 社会(107186)
- 社会科(101574)
- 社会科学(101546)
- 省(91157)
- 基金项目(85590)
- 教育(76967)
- 自然(75308)
- 划(74352)
- 自然科(73640)
- 自然科学(73619)
- 自然科学基金(72392)
- 编号(68975)
- 资助(64649)
- 成果(55999)
- 创(52192)
- 重点(50689)
- 发(49619)
- 部(49246)
- 创新(47988)
- 课题(47932)
- 业(46197)
- 国家社会(44096)
- 制(43026)
- 期刊
- 济(170384)
- 经济(170384)
- 研究(105323)
- 中国(78293)
- 财(61573)
- 农(58593)
- 管理(55934)
- 学报(51560)
- 科学(48436)
- 融(46027)
- 金融(46027)
- 大学(39689)
- 农业(38749)
- 教育(37914)
- 学学(37497)
- 技术(33646)
- 业经(30000)
- 财经(28784)
- 经济研究(26797)
- 经(24888)
- 业(23209)
- 问题(22182)
- 技术经济(20067)
- 财会(17955)
- 会计(17314)
- 贸(17177)
- 商业(17098)
- 现代(17067)
- 版(16942)
- 科技(16870)
共检索到549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松令 牛登云 刘亭立 王志华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实体企业金融化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实体企业将资金投资于金融类资产而对研发投入造成的挤占效应,较少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力角度关注跨期金融化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鉴于此,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入的跨期影响,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探讨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效应对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的提升作用,并检验分析师关注和是否拥有资格资质认定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以2010年至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业和非房地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5. 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对内生性问题的缓解和其他稳健性检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在当期呈负向关系,但在滞后期呈显著正相关;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弥补研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平衡创新知识转化过程中的调整和失败风险,缓解管理者面对的短期业绩考核和股价波动压力,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分析师关注对上述作用产生负向调节效应,即分析师关注使管理者投资决策的目的和动机从关注长期创新发展向追求短期利益倾斜。在无高科技等资格资质认定的实体企业中,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效应对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深化了微观视角下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活动的关系研究,丰富了金融化蓄水池效应的研究证据,揭示了资本市场冲击和企业异质性特征的间接影响,有助于理解企业金融化现象背后折射的投资决策和战略意图,对于提升实体企业创新驱动力、促进政府实施高效的监督和激励政策、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少波 杨俊宇 张友泽
本文基于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信息透明度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分析师关注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信息透明度的下降会显著提升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程度;第二,信息透明度通过融资约束作用于企业金融化,即信息透明度降低会加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提高企业金融化水平;第三,分析师关注、分析师观点异质性可以调节"信息透明度—企业金融化"关系,且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地域层面和所有权性质层面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二是要缓解实体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切断"信息透明度—企业金融化"的传导途径;三是要鼓励和支持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蓬勃发展,保护资本市场上卖方分析师的独立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谢芳
越来越多的文献分析了宏观政策对中国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但很少考察资本市场对其的影响。本文基于详细的专利数据,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创新质量的度量指标,实证研究金融分析师关注及其独立性对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伴随金融分析师关注的增加,上市公司创新质量显著提升,支持信息效应假说。独立金融分析师通过增强非独立金融分析师的信息效应间接促使上市公司提升创新质量。即便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金融分析师个人特征与所有权差异的影响,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分析师关注的信息效应的实现主要通过改善股票流动性状况、提高股价受信息影响的效率以及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三条途径,而独立分析师的存在能够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以增强信息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立光 张婷婷 贺康
融资活动对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融资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环境的好坏。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预测的角度出发,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企业信息环境。结果表明,金融化恶化了实体企业的信息环境,即金融化增加了分析师预测误差和分析师预测分歧度,减少了分析师跟踪人数。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更强的分析师能力可以缓解金融化对分析师预测的不利影响,而较大的经营压力则会加剧金融化的负面影响。传导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化主要通过增加盈余波动性、降低盈余持续性和降低会计稳健性对分析师预测产生负面影响。最后,金融化带来的信息环境恶化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对实体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微观的企业信息环境角度出发揭示了企业金融化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抑制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金融化 信息环境 分析师预测 融资成本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倪志良 张开志 宗亚辉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深刻冲击企业资产配置决策,从而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视角,构建演化博弈理论模型研究企业金融化过程及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IV-GMM估计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创新能力,金融化程度越高,其创新能力越低。且该影响因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抑制效应更显著;融资约束宽松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抑制效应相对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化对企业主营业绩具有负向冲击,不利于其长期成长。因此,应优化创新激励政策以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避免企业过度金融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雪峰 左静静
以2010~2015年A股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对于提高民企创新投资积极性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但这一"挤出效应"在高科技行业中被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科技行业特征能够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一研究结论会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在产业政策支持下,高科技行业特征会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而未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民企,高科技行业特征对金融化与民企创新投资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则会扩大金融化对其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长期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而短期金融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敬明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国内A股上市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实体金融化、创新投入和企业社会责任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重点分析实体金融化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实体金融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创新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实体金融化能够显著弱化创新投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实体金融化 创新投入 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颜敏 白栖凡
目前,关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挤出”效应的研究结论很普遍。文章认为实体企业金融化是企业懈怠于创新的后果,而不是动因,并以产能过剩为中介。以2007—2019年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产能过剩中介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企业创新缺乏导致实体企业金融化;产能过剩在企业创新缺乏导致实体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发现主营业绩通过产能过剩对企业金融化的反向调节作用,产能过剩企业在主营业绩较低时会更显著地进行企业金融化。因此,实体企业应加强创新投资,改变供给结构失衡状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提高主营业绩,逐步从根本上去除金融化现象。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企业创新 产能过剩 主营业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洋林 蒋旭航 张长全
建设高效的创新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然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入形成严峻挑战。本文以2007—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创新投入的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其创新投入之间呈现稳健的“倒U型”关系。第二,在金融化的较低阶段,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持有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蓄水池效应”居主导地位且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但随着金融化水平提高,企业基于投机动机增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居主导地位且挤占了企业创新投入。第三,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其创新投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受到企业CEO的专业技术背景、产权属性和所在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调节。研究结论对于客观认识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效应,针对性地提出治理企业金融化的政策、推动经济“脱虚返实”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实体企业 金融化 创新投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明桂 钟慧洁 范蕊
本文采用手工收集的2003—2014年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数据,检验了新兴资本市场中分析师的关注是否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本文分别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对企业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人数衡量企业创新和分析师关注,研究结果发现,分析师的关注程度越高,企业后期专利产出越多。同时,相对于其他企业,声誉高的分析师所关注的企业创新产出更多。此外,分析师的关注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创新。以上结果表明,在中国,分析师的关注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分析师关注和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中介市场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范社 何德旭
以2015—2020年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研究明星分析师第一名关注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星分析师第一名关注有助于推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进程。机制分析表明,明星分析师第一名关注可通过提升数字化转型水平、提高股票信息含量、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营运效率和增强产品获利能力推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进程。异质性分析显示:在数字产品服务业、高技术企业、公司规模较大企业组中,明星分析师第一名关注的回归结果更加显著,说明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好,需要审慎认知;当企业处于不同融资约束情境时,实证结果均显著,体现了明星分析师第一名的较好专业胜任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靳延兵
本文以我国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会基于外部压力和期望,降低企业的风险投入,即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并且本文在进一步考察地区信任、行业竞争等外部差异化的环境发现,在地区信任程度高的地区,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同时本文在进行滞后一期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从地区信任和行业竞争程度等视角补充了分析师关注对创新影响的文献,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分析师如何在市场中发挥作用,以及也为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许嘉扬
实体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机通常表现为资金储备和市场套利。本文构建不同持有动机下的计量模型,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14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高低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与研发创新之间呈现一种替代关系,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并没有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资金储备动机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实质上,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是市场套利行为,是对于金融行业高回报率的逐利结果。从各类分项资产看,与交易类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弱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套利动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最为不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