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7)
2023(13842)
2022(11772)
2021(10835)
2020(8778)
2019(20345)
2018(19897)
2017(38844)
2016(20620)
2015(23521)
2014(23514)
2013(23712)
2012(22349)
2011(20512)
2010(20668)
2009(19535)
2008(19786)
2007(17882)
2006(16131)
2005(15147)
作者
(58817)
(49163)
(49028)
(46604)
(31751)
(23485)
(22382)
(18958)
(18741)
(17691)
(17001)
(16631)
(15892)
(15872)
(15730)
(15100)
(14522)
(14298)
(14290)
(13841)
(12614)
(11963)
(11860)
(11272)
(11215)
(11020)
(10951)
(10818)
(9936)
(9571)
学科
(100501)
经济(100374)
管理(65648)
(62740)
(50539)
企业(50539)
方法(40630)
数学(36340)
数学方法(36170)
中国(31549)
(27010)
(26099)
(26003)
(23965)
银行(23951)
(22795)
地方(22651)
业经(21393)
(21167)
贸易(21146)
(20550)
(20475)
金融(20473)
农业(16816)
(16276)
(15555)
财务(15527)
财务管理(15488)
环境(15063)
企业财务(14562)
机构
大学(305489)
学院(303885)
(142830)
经济(140262)
管理(116620)
研究(108291)
理学(98152)
理学院(97121)
管理学(96074)
管理学院(95485)
中国(91722)
(70067)
(65280)
科学(57234)
财经(54285)
(53515)
中心(49472)
(49336)
研究所(47300)
(46761)
经济学(46118)
(45553)
北京(42537)
经济学院(41455)
财经大学(40346)
(38509)
(37786)
师范(37475)
(37341)
业大(36959)
基金
项目(187726)
科学(150636)
研究(141823)
基金(140274)
(119849)
国家(118840)
科学基金(103066)
社会(95567)
社会科(90980)
社会科学(90963)
基金项目(72193)
(69762)
教育(64789)
自然(62273)
自然科(60862)
自然科学(60848)
自然科学基金(59846)
(59030)
资助(58835)
编号(55421)
成果(46455)
(44673)
(44513)
重点(42129)
国家社会(41003)
(40139)
教育部(39441)
课题(39255)
(38982)
人文(37970)
期刊
(166028)
经济(166028)
研究(103897)
中国(67975)
(54807)
管理(47048)
(46362)
金融(46362)
(43179)
科学(39760)
学报(39047)
大学(31568)
教育(30047)
学学(29572)
财经(29108)
农业(27994)
经济研究(27421)
业经(25771)
技术(25199)
(24995)
问题(21891)
(20511)
国际(18953)
世界(17318)
技术经济(15810)
(15550)
理论(15286)
商业(14615)
统计(13688)
经济问题(13554)
共检索到494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记军  赵昌文  
本文中,我们基于不同的定价机制和承销方式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直接成本(发行费用)和间接成本(抑价水平)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2005年以后实行的询价制度明显地提高了发行上市公司的直接成本,即发行费用增加,但在间接成本方面,却显著地降低了IPO抑价水平,并且总的平均直接和间接成本也显著下降。与此前的定价制度比较,我们认为,虽然现行的询价制度增加了上市公司直接发行费用,但由于抑价水平更大程度的降低,使得上市公司总的发行成本下降,因此,从政策效果看,是有效的。另外,包销方式下的发行费用大于代销方式,但在抑价水平上,两种承销方式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无显著的区别。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成方  宋夏云  蒋巍  
选择2001年1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中国A股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承销费用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府定价管制程度不同情况下对承销费用与IPO抑价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承销费用与IPO抑价呈正相关关系;而政府定价管制程度的提高会削弱承销费用与IPO抑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甚至会使其转向负相关关系。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赵刚  郭颖文  
承销费用在世界各国普遍呈现出"集聚"的现象,我们对2004年-2009年通过发审委审核的上市公司的IPO承销费用进行研究,发现我国IPO承销费用也存在集聚现象,小规模IPO公司的承销费率主要集中在2%-6%之间,大规模IPO公司的承销费率集中在4%以下。另外,我们检验了券商的政治联系与承销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有政治联系的券商比没有政治联系的券商收取了更高的承销费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浩萍  陈超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新股错误定价以及发行后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我们没有找到证据支持IPO公司在发行前普遍存在运用会计手段进行的盈余管理,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新股的估价,使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陆正飞  韩非池  
从垄断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1994-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承销商地域垄断性对于发行公司IPO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地域垄断性的承销商承销的IPO公司,其股票抑价程度显著高于非地域垄断性承销商承销的IPO公司;(2)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IPO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最为显著;(3)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IPO不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4)民营企业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不显著;(5)在发行制度由行政审批改为自由定价制度后,承销商地域垄断性对于IPO抑价的影响有所减弱。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强  张宝  
本文利用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市场开板以来至2010年12月31日的153只IPO样本数据,研究了IPO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介机构声誉对IPO直接成本有显著正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声誉溢价"效应;中介机构声誉对IPO间接成本有显著负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间接成本越低;由于间接成本占比较大,声誉的负向影响要大过正向影响,整体来看,中介机构声誉对IPO发行总成本有显著负影响。因此,从股票发行者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本文结论支持发行者选择高声誉的中介机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开刚   秦玉龙   杨庆  
针对注册制下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现象,监管机构通过加强网下询价监管,以规范询价机构的报价行为。文章以2019—2022年48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询价监管新规前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显著下降。横截面结果显示,当承销商声誉较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更差时,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在询价监管新规后下降更多。进一步研究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发布后,承销商分析师预测价格更加乐观,机构投资者报价的离散程度更大。文章拓展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影响的文献,为进一步完善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悦昕  罗党论  张思宇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落地,我国资本市场迈入新阶段。在全面注册制下,企业的IPO发行究竟更易还是更难?本文以2004~2022年我国资本市场IPO项目为样本,重点研究自注册制试点以来的IPO发行情况。研究发现:自注册制试点以来,IPO项目的终止数量在上升,过会率则持续下降,注册生效时间也在不断拉长,这些发现似乎与国家推行全面注册制的初衷相悖;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注册制压实了IPO发行中各个主体的风险与责任,对IPO项目进行了质量严控,使得“有问题”的IPO项目发行更难,但并不影响高质量IPO项目的发行效率;并且,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的IPO项目的发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从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的角度对全面注册制的推进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海龙  
本文基于声誉机制,分析了沪深两市上市企业IPO定价和承销团的关系。首先,本文拓展了衡量承销商声誉的方式,检验了我国声誉机制效果,研究表明证监会的评级分类是衡量我国承销商声誉的有效变量,业绩和规模不是很显著的衡量变量。其次,本文首次考察了承销团方式对IPO定价的影响,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承销团方式下IPO定价更趋合理,承销团方式比单独主承销商在降低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方面做得更好。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黄春铃  陈峥嵘  
本文认为,考虑到中国IPO市场的特殊背景,承销商声誉的形成高度依赖于证券监管力量。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中国IPO市场承销商声誉的阶段性积累虽已初具雏形,但并没有形成明朗的分化,承销商声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缺位状态。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外部约束力量的增强,是中国承销商声誉阶段演进的动力。同时,IPO市场上监管制度的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市场约束机制弱化,是阻碍承销商声誉阶段性推进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冯旭南  李心愉  
以2004-2009年的A股IPO公司为样本,我们探讨主承销商分析师买入推荐的可信性问题。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市场表现较差时,主承销商分析师倾向于给出买入推荐。此外,相对于主承销商,市场更相信其他券商分析师给出的买入推荐。我们还发现,其他券商分析师也能够识别主承销商买入推荐所包含的乐观性偏差。我们的这一结论为主承销商分析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不仅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也有利于监管当局对证券分析师行业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毕金玲  成艳丽  许男男  
本文构建了承销商声誉、定增折价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承销商声誉与定增折价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并且大股东参与定增能够强化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同时承销商的鉴证效应进一步表现在定增后公司业绩表现上,承销商声誉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克服自选择之后承销商声誉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向关系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从承销商声誉的视角更深入的理解定向增发问题,也为新兴市场中定向增发的监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谷秀娟  门彦顺  
本文在回顾我国IPO发行方式演变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就不同发行方式下IPO定价机制效率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具有历史进步性的现行IPO发行方式并不能产生最优的定价机制效率。最后,论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IPO发行方式的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晓东  
维护市场公平是监管方的重要职责,也是制定监管政策的前提条件。2014年和2015年,承销商可以对"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投资者申购进行剔除,从而首次间接获得配售对象的有限自主选择权;但自2016年1月起,监管方以维护市场公平为名,对承销商的剔除行为加以限制,从而事实上取消了配售环节的自主权。本文利用中国特有的信息披露优势,获取IPO申购和配售数据以及基金公司佣金分仓数据,对IPO配售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基金公司在二级市场支付给承销商佣金,会显著提升其在一级市场获得新股配售的概率;在IPO公司后续市场表现较好或承销商依赖佣金获取收入的情况下,二级市场佣金对于获得配售概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看,在市盈率管制条件下,虽然无法通过申购报价提高获得IPO新股配售的概率,但是通过提高申购数量,基金公司仍可以利用其与承销商之间的佣金关系在IPO配售中获得优势地位。此外,佣金关系对于配售结果的影响主要来自IPO申购剔除比例较高的样本。而承销商对于IPO申购的剔除幅度也受到其与基金公司之间佣金水平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市盈率管制的情况下,二级市场佣金对IPO配售的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略  徐毛毛  
基于不同的认购方式和承销方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工具对中国A股市场的抑价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实行的二级市场配售制度能较大程度地降低IPO的抑价率;2005年到目前采用的二级市场配售与上网定价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不仅提高了IPO的抑价率,同时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包销方式下的新股发行费用大于代销方式,代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