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93)
- 2023(7432)
- 2022(6210)
- 2021(5873)
- 2020(5013)
- 2019(11779)
- 2018(11320)
- 2017(21615)
- 2016(11465)
- 2015(12859)
- 2014(12196)
- 2013(12449)
- 2012(11809)
- 2011(10611)
- 2010(10549)
- 2009(9819)
- 2008(9699)
- 2007(8433)
- 2006(7219)
- 2005(6587)
- 学科
- 济(59425)
- 经济(59379)
- 管理(32390)
- 方法(31744)
- 业(31183)
- 数学(29873)
- 数学方法(29756)
- 企(24002)
- 企业(24002)
- 中国(17630)
- 财(15528)
- 贸(13076)
- 贸易(13071)
- 易(12811)
- 农(12748)
- 务(9769)
- 财务(9761)
- 财务管理(9748)
- 业经(9708)
- 企业财务(9463)
- 制(9390)
- 融(9132)
- 金融(9132)
- 农业(8643)
- 银(8486)
- 银行(8475)
- 地方(8150)
- 行(8126)
- 关系(7445)
- 出(7428)
- 机构
- 大学(169675)
- 学院(163576)
- 济(85249)
- 经济(84164)
- 管理(65349)
- 研究(59285)
- 理学(56849)
- 理学院(56326)
- 管理学(55778)
- 管理学院(55473)
- 中国(47288)
- 财(38192)
- 京(35363)
- 财经(31388)
- 科学(29843)
- 经济学(29169)
- 经(29084)
- 所(28178)
- 中心(26594)
- 经济学院(26592)
- 研究所(25495)
- 财经大学(23837)
- 北京(22995)
- 农(22167)
- 院(21086)
- 江(21050)
- 业大(19739)
- 商学(18985)
- 商学院(18830)
- 范(18676)
- 基金
- 项目(109952)
- 科学(89114)
- 基金(86081)
- 研究(81275)
- 家(74695)
- 国家(74203)
- 科学基金(64164)
- 社会(57160)
- 社会科(54731)
- 社会科学(54719)
- 基金项目(44203)
- 自然(38866)
- 自然科(38074)
- 自然科学(38061)
- 自然科学基金(37464)
- 教育(36752)
- 资助(36409)
- 省(36361)
- 划(32718)
- 编号(30060)
- 部(27708)
- 国家社会(26341)
- 成果(24860)
- 教育部(24734)
- 重点(24713)
- 中国(24531)
- 人文(23254)
- 发(23015)
- 创(22637)
- 大学(21955)
共检索到244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丁从明 刘明 廖艺洁
在现有"分权竞争,集权晋升"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承载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主要任务。文章基于省级官员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及地区投资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效应确实存在,官员更替显著增加了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官员变动频率的增加则显著带动了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波动;(2)省级官员的更替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存在可识别的模式:任期初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即将离任时的避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意味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官员任职初期逐渐增长,而后缓慢下降,呈现倒"U"形特征。
关键词:
官员更替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政治晋升激励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郑世林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微
考察官员更替对地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是揭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逻辑的关键。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地级市主要领导人更替作为准自然实验,就官员更替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进行探究,并结合企业产权性质和声誉压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官员更替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投资水平,带来了更好的环境治理。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检验发现,相比于民营企业,官员更替对国有企业的环保投资提升更显著。基于外部声誉压力检验发现,媒体关注程度会加强官员更替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提升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浩 郑筱婷
自1997年以来,中国实施了6次铁路提速,这可以看做是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本文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1994~2006年提速铁路线沿途站点和其他未提速站点相对应的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促进了沿途站点的经济增长。在整个铁路提速期间,相对于未提速站点,铁路提速将提速站点的人均GDP增长率提高了约3.7个百分点;同时,在铁路提速后期,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铁路提速 倍差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传旺 罗源 姚昕
为了探寻现阶段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能否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居民效用、交通基础设施与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运用2000—2012年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反映样本城市地形特征的城市坡度指数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估计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通过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偏误后,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大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对空气污染的边际影响;与道路投资相比,道路面积的增长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更好。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侧角度,寻找城市空气污染难题的解决思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与充分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克中 陶东杰
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转移,新经济地理学称之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本文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1-201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证实了高铁的"虹吸效应",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途非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率;其次,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越近的地级市受到高铁开通的负向影响越大;第三,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分布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田慧 孙小军
本文使用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公路和铁路里程数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份进口的影响。我们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促进一个省份的进口。并且进行异质性分析后,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内陆省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以及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省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进口 公路 铁路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自愿 李腾 雄伟
地方国有企业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地方官员更替与企业高管变更的影响,以2005—2014年沪深上市的地方国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剖析地方官员更替、高管变更与地方国企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官员更替能够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缓解投资不足;地方官员更替会提高地方国有企业高管变更的概率,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同时,地方国企高管变更在地方官员更替与投资效率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地方官员更替通过影响地方国有企业高管的决策,更容易干预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对投资效率的促进效应进一步增强。整体而言,地方官员更替对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高管变更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应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锐波 吴云峰 马小毅
经济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城市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水平,这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还是有利于城市利用外部资源抵御冲击,是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这种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和不同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活跃创新创业、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产业集聚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此外,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显著的间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房景 姚树洁 冯根福 安磊
培育调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典型政府生产性支出,高铁建设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发展产生挤入或挤出两种方向的作用。本文从典型居民消费需求出发,建立两城市内贸框架,推导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微观视角和市场一体化宏观视角,提出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两种理论机制。基于理论模型,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可以显著激发外围城市的消费市场发展,但对中心城市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从微观个体视角和宏观市场总体视角来看,高铁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来自于影响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和减轻商品市场分割程度。上述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也即推动高铁建设,有利于挖掘调动外围城市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铁 消费市场 双重差分 双循环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任晓红 但婷 侯新烁
文章以2006—2014年中国西部11省区市汇总的乡镇层面面板数据为例,来考察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有效路网密度)和流量(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共同影响,并从作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构成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两种角度来探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机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两大主要构成均具有一定的显著促进作用,但流量层面对农村居民收入总体的影响不显著。分省来看,则发现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各地区因自身发展条件和对交通的依赖性差异,导致其收入效应各不相同,同时流量的作用相对存量而言依然较弱,且异质性更为明显。分省异质性的存在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发展差异不可忽视,寻求农村交通基础发展推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也应因地制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贤彬 徐现祥 周靖祥
本文通过实证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政治投资周期,地方官员更替倾向于推高全国总体的投资增长率。同时,地方官员职业竞争的加剧推高了当年地方投资增长率,也增加了当年地方投资扩张的概率。这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最后,我们对地方官员推动投资扩张的可能渠道进行了分析,发现国有企业扩张、银行贷款和引进外资都是其潜在的投资增长渠道,但其在不同阶段所倚重的渠道存在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前,地方官员更加倚重国有企业扩张融资,而此后则更加注重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手段。上述发现为我们合理安排投资、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投资增长 政治激励 政治投资周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础设施、经济密度与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证据
基础设施对出口产品质量非对称双元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省际数据的证据
政府管理效率与跨国公司投资基础设施——来自中国2000~2010年的经验证据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拐点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林区减贫——基于南方13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来自郑西高铁沿线的证据
市场规模、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来自外太空的经验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与家庭旅游消费——来自“高铁县”的经验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与生产率增长:来自铁路大提速的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够缓解企业间资源错配吗——来自高铁建设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