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5)
2023(10210)
2022(8558)
2021(7998)
2020(6631)
2019(15443)
2018(14919)
2017(29235)
2016(15022)
2015(16831)
2014(16346)
2013(16161)
2012(14822)
2011(13254)
2010(12827)
2009(11643)
2008(11018)
2007(9414)
2006(7871)
2005(6187)
作者
(39605)
(33569)
(33173)
(31634)
(21124)
(16022)
(15117)
(13011)
(12824)
(11626)
(11469)
(11104)
(10341)
(10251)
(10052)
(9910)
(9787)
(9629)
(9538)
(9355)
(7980)
(7918)
(7863)
(7725)
(7514)
(7480)
(7009)
(6971)
(6664)
(6486)
学科
(68945)
经济(68872)
(46755)
管理(44767)
方法(37909)
(35486)
企业(35486)
数学(34831)
数学方法(34470)
(28221)
农业(18878)
业经(16983)
(16917)
中国(15542)
地方(12192)
(11650)
贸易(11646)
(11524)
(11360)
(10774)
财务(10740)
财务管理(10713)
企业财务(10269)
技术(9831)
(9468)
(9158)
金融(9153)
(8826)
银行(8819)
理论(8682)
机构
学院(211017)
大学(210556)
(91304)
管理(90797)
经济(89729)
理学(80519)
理学院(79785)
管理学(78537)
管理学院(78125)
研究(60202)
中国(46470)
(41023)
(40288)
财经(34029)
科学(33448)
(33057)
中心(31402)
(31363)
业大(30042)
经济学(29283)
(29040)
经济学院(26804)
(25981)
(25839)
财经大学(25767)
师范(25755)
经济管理(24564)
农业(24557)
北京(23849)
商学(23828)
基金
项目(153250)
科学(124577)
基金(116707)
研究(113255)
(99715)
国家(98851)
科学基金(88378)
社会(77027)
社会科(73061)
社会科学(73047)
基金项目(62278)
(58883)
自然(56292)
自然科(55116)
自然科学(55106)
自然科学基金(54153)
教育(52642)
(48665)
资助(46829)
编号(44816)
(35469)
成果(34472)
重点(33496)
国家社会(33012)
(32526)
(31857)
教育部(31744)
人文(31399)
创新(30337)
大学(29653)
期刊
(91524)
经济(91524)
研究(54499)
中国(35260)
(34179)
(31338)
管理(30850)
学报(28304)
科学(28142)
大学(23650)
农业(22713)
学学(22571)
(19314)
金融(19314)
业经(18681)
技术(18630)
教育(17194)
财经(16907)
(14339)
经济研究(13895)
问题(12633)
统计(11179)
(10466)
(10392)
理论(10361)
技术经济(10150)
商业(9652)
实践(9446)
(9446)
(9417)
共检索到287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提升村民安全感是实现基层善治、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的重要组织力量,宗族因妨害民主自治、威胁村民安全而被诟病。但村庄社会的分散性与自发性使得行政规治面临着高昂的治理成本,故利用非正式组织自我执行机制并发挥其治理潜能,有助于重构乡村秩序。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宗族网络和行政干预对村民安全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宗族网络力量过大或过于集中降低了村民安全感。进一步证据表明,行政干预虽然能够抑制宗族俘获村庄治权,但其依然不利于村民安全感的提升。当行政干预与宗族网络同时存在时,村民安全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表明,宗族网络与行政干预均为“双刃剑”,只有保证二者的协同才能助力基层治理有效。对于远离行政中心、地处山区的村庄,宗族网络是维持社会秩序、保障村庄安全的重要组织力量。本文旨在说明,发挥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寻求两种力量的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村民安全感的重要策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Jeremy Foltz  
本文通过构建宗族网络作用于农户迁移选择的模型,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宗族网络对村庄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宗族网络对缓解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相比没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中更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族网络对低收入群农户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从宗族网络中获益更多。我们还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族网络对缩小收入差距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宇锋  
本文考察了行政村层面的宗族结构、村庄规模对村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更垄断的基于血缘等级身份的宗族力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但会在以整个村为生产单位时提供更强的协调能力。小的村庄由于社会网络更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而过大的规模也会降低社会网络作用。由于规模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前的行政区化,而在市场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最优规模可能会大于原有的划分规模。使用CGSS(2005)400村的数据分析支持了这些推测,我们发现垄断型宗族结构的村庄平均收入更低,并且方差更大,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收入呈倒U型曲线关系,最优规模约6.4千人,而绝大部分村的规模小于这个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童伟  
为剖析宗族与地方行政力量在土地产权实施过程中的互动特征,文章利用2014年CLDS数据,分析了宗族和行政力量对村庄地权实施的影响。在以民主选举表征民主治理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宗族的存在会抑制土地法律文书的发放,并激励土地调整。在引入民主选举对宗族作用的调节效应后发现,在实施民主选举的村庄中,因传统惯习内嵌于基层治理,导致宗族对土地法律文书发放的抑制性增强。研究还发现,族权与行政权"合谋"会抑制土地法律文书的发放和土地调整,但民主选举会通过约束行政权和放活自治权,使二者的关系由行政权"绑架"族权变为宗族发挥自治功能。为避免行政权与族权"合谋"造成的治权资本化,并对非正式社会安排的自我实施功能加以合理利用,建议通过行政权让位自治权,政府治理扶持村民自治,治理单元多元化和自治功能下放等方式,发挥非正式社会安排在村庄地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秦勃  
宗族是村庄政治生活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农村场域中,宗族依然扮演着农村社会自我运行中的重要角色,并显示着其强大的影响力。本文选取了湘南一个村庄中两个势均力敌的异姓宗族,分析他们在村民选举中的博弈行为。通过个案研究可以显见,在双方或几方宗族势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村民们只是各自投自己一方的选票,进行非合作博弈,其结果只会是选举失败,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宗族非理性的认同、宗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农村社会的面子观等。缓和或者消解这种宗族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发挥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疏",而不是"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秀琳  伍骏骞  
乡村中宗族的存在,可以通过加强村民的集体行动能力,迫使作为村庄正式制度代表的村干部在决策中考虑村民的意愿,进而有效地解决村庄治理中常见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以村庄公共品供给为切入点,利用集体行动的逻辑,构建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宗族如何影响乡村中正式制度的理论框架,并且利用对全国"十县百村"的调研数据,通过考察宗族强度和在公共品供给中村干部与村民意愿匹配度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本文的假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荣彬  
文章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分析了宗族网络对村民公共事务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宗族网络有助于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地区宗族网络规模越大,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就越强;信任水平和互动频率是宗族网络影响村民公共事务参与意愿的两个重要途径;与宗族网络强度相比,宗族网络规模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中的作用更大;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宗族网络对村民公共事务参与意愿的影响正不断减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静怡  韩佳伟  
在存在信息不对称、上级政府无法完全监督和约束村干部行为的情况下,村民选举制度是对村干部问责和村务监督的基本保障,由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主事有利于村民对其监督问责和激励提升自治效果。基于民政部2005年"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支持了上述结论。由通过村民选举产生的村主任和体现村民选举意愿的"一肩挑"主事的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村民对村干部的问责效果;在宗族文化传统相对较弱的地区,"一肩挑"管理模式对村干部问责的影响最大对村主任主事与村支书主事的影响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坚持国家提倡的村支书候选人由村民推举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将发挥选举制度对村干部的问责和激励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东杰  王军鹏  赵奎  
基于个体未来收入不确定性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考察了宗族网络对农民参与新农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宗族网络成员间的转移支付、社会交往以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心理安全感扮演了重要的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为宗族网络成员提供了非正式社会保障功能;宗族网络越强的村庄,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概率越低;宗族网络对新农保参与的挤出效应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及高教育水平人群。进而提出要通过继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化新农保制度设计和推进新农保制度与宗族网络的协同来提高新农保参保率。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剑锋  周子彦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论文首先研究了村庄公共支出在提高农户融资可得性中的作用,而后,又分别分析了村务公开程度、宗族组织发展水平对村庄公共支出融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庄公共支出通过增加农户的投资水平以及信任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户非正规融资的可得性。且随着村庄到县城距离的缩短,公共支出的正规融资效应愈发明显。另外,村务公开程度越高,公共支出效率及其融资效应会越强,而宗族组织的发展可能会降低公共支出效率,使公共支出的融资效应不再显著。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渤   曹玉栋   王玉庭  
研究目的:基于产权理论评估宅基地确权的社会经济效应,以期准确把握宅基地确权的现实价值,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释放制度红利。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广义精确匹配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宅基地确权有助于保障农民居住权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彰显宅基地的社会价值,同时能够促进宅基地流转和经营性利用,释放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具体而言,每100个村庄中,宅基地确权使存在应分未分农户的村庄下降2.8个,村集体获得宅基地增值收益的村庄增加3.8个,有宅基地流转的村庄增加4.9个,有宅基地经营性利用的村庄增加2个。区位条件对宅基地确权的社会效应无显著影响,但会弱化其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宅基地确权是释放宅基地多重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未来各级政府还需强化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为有效落实户有所居、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险生  李宁  
民主能否提高产权安全性是一项重要而经典的研究议题。在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土地调整有可能成为民主破坏产权的制度土壤。故而,需要研究村庄民主对地权安全性的影响。我国农地确权实践为此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此,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的数据,从民主的广度层面,采用村庄投票率衡量村庄民主,定量研究了村庄民主对农地确权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选举参与率与村庄确权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从性别视角来看,女性投票参与率的提升更能显著提高村庄确权率;从产权稳定性视角来看,土地调整对土地确权有负面影响,在有土地调整的村庄民主对确权未发挥出更多的功效。同时,在发生了征地的村庄,民主也并非更能促进确权。据此,为了保护农户土地权益,仍需扩大农户的政治参与,特别是要动员女性群体参与到乡村政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强彬  李佳桧  
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是新时期保障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深刻体现,村民的协商获得感是影响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调查"数据,采用STATA两层线性模型,分析村庄异质性、村民协商获得感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解释比重,试图为认知村委会工作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村民的协商机会获得感与协商结果获得感同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显著相关,村庄层面的经济分层、文化水平、媒介接触和村庄公共事务会议参与显著影响村委会工作满意度,阶层交互模型显示村庄间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来自村民个体与村庄特性的交互作用,村庄媒介接触正向调节村民协商机会获得感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村庄经济分层、村庄文化水平则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村民协商结果获得感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以农业部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从宗族网络的角度考察了转型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行为。研究表明:(1)以家庭姓氏的人口比例衡量的宗族网络规模对家庭外出打工影响不大,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家庭的宗族网络强度。也就是说,相比于姓氏没有祠堂或家谱的家庭,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在姓氏有祠堂或家谱的家庭中更高。(2)围绕着宗族网络而产生的赠送或往来礼金,为其成员的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一种社会保险,从而促进外出打工。(3)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网络作为传统农村的典型特征,其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趋于弱化。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理解传统组织(如宗族)和现代制度(如市场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我们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伍骏骞  齐秀琳  范丹  李谷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宗族网络及其活动实现了普遍复兴,并且在农村经济改革、村民自治中发挥了行政体制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剖析宗族网络特质发现,宗族网络将通过自身权威和非正式权威制衡两条路径对村庄的权力结构进行重构,形成农户的集体行动,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本文基于243个村庄的区域全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宗族网络将对土地流转率产生正向显著的作用,而宗族网络将对土地流转价格产生负向显著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