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9)
2023(5174)
2022(4238)
2021(4093)
2020(3181)
2019(7276)
2018(7089)
2017(13760)
2016(7358)
2015(8018)
2014(7783)
2013(7792)
2012(7220)
2011(6691)
2010(6747)
2009(6503)
2008(6420)
2007(5957)
2006(5506)
2005(4933)
作者
(21038)
(18490)
(17867)
(16866)
(11055)
(8868)
(7841)
(7175)
(6808)
(6239)
(6218)
(5971)
(5700)
(5536)
(5443)
(5370)
(5326)
(5298)
(5063)
(4989)
(4700)
(4544)
(4389)
(4341)
(4132)
(4102)
(4081)
(3746)
(3739)
(3722)
学科
(48128)
(34717)
经济(34685)
(33266)
农业(32177)
业经(15732)
管理(14552)
(13100)
企业(13100)
农业经济(12317)
方法(9430)
(9426)
农村(9407)
(9207)
土地(9037)
(8746)
数学(8198)
数学方法(8133)
发展(7834)
(7831)
地方(7813)
(7332)
中国(7162)
建设(7097)
(6784)
(6639)
劳动(6639)
农业劳动(6332)
收入(6287)
人口(6135)
机构
学院(110052)
大学(103227)
(45660)
管理(45012)
经济(44786)
(43456)
理学(39208)
理学院(38865)
管理学(38328)
管理学院(38151)
研究(35051)
农业(32479)
中国(29671)
业大(25082)
科学(21831)
(20677)
农业大学(19791)
中心(18314)
(17675)
(17569)
(17522)
经济管理(15820)
研究所(15786)
(15474)
(14338)
(14183)
师范(14111)
财经(13966)
(13680)
(13332)
基金
项目(73624)
科学(58761)
研究(56486)
基金(54206)
(47152)
国家(46541)
科学基金(40235)
社会(37289)
社会科(34745)
社会科学(34734)
(30324)
基金项目(29821)
(26894)
编号(25222)
自然(24945)
自然科(24277)
自然科学(24274)
自然科学基金(23876)
(23498)
教育(23010)
资助(19912)
成果(19113)
(17036)
(16420)
(15762)
重点(15533)
国家社会(15431)
(15322)
(15299)
课题(14915)
期刊
(60781)
经济(60781)
(52520)
农业(35600)
研究(26541)
中国(25476)
业经(19276)
科学(18326)
学报(18280)
(15411)
大学(14960)
学学(14604)
农业经济(14433)
农村(13840)
(13840)
(13451)
金融(13451)
(11795)
管理(10766)
问题(9400)
农村经济(9221)
(9096)
世界(8063)
社会(7989)
经济问题(7899)
技术(7580)
社会科(7500)
社会科学(7500)
资源(7389)
业大(6960)
共检索到164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晋  李雪峰  伍骏骞  
本文综合讨论了村干部和宗族组织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且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理论分析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农地产权配置和流转交易市场现实约束条件下,村干部和宗族组织作为村庄权威,均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经商能人为代表的村干部对农户家庭农地有偿流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宗族组织为维持组织网络结构稳定,对农地无偿流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有偿流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村干部和宗族组织显著抑制了农地撂荒现象的发生。本文的发现对理解村干部和宗族组织在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中的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伍骏骞  齐秀琳  范丹  李谷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宗族网络及其活动实现了普遍复兴,并且在农村经济改革、村民自治中发挥了行政体制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剖析宗族网络特质发现,宗族网络将通过自身权威和非正式权威制衡两条路径对村庄的权力结构进行重构,形成农户的集体行动,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本文基于243个村庄的区域全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宗族网络将对土地流转率产生正向显著的作用,而宗族网络将对土地流转价格产生负向显著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钱忠好  
本文重点分析了乡村干部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 ,乡村干部在与农户打交道时 ,乡村干部往往处于强势地位 ,这使乡村干部的偏好和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干部偏好于经常性行政调整承包地的行为是其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发育。因此 ,要加速我国农地市场化的进程 ,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乡村干部的行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坤在  许恒周  迟旭  
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分别作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代理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从制度理论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二者在农地转出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分析了二者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规模对农地转出的相互作用不显著,而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强度均能显著提高农地转出概率,并且二者在总体上出现功能重叠,即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替代效应。但是随着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强度分别发挥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其替代效应逐渐不显著,且呈现互补效应趋势。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的交互项对农地转出对象和农地转出租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宗族网络显著提高了农地转向村外人的概率。从制度运行视角出发,引导减弱宗族网络对农地交易的干预和增强其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对进一步释放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推动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亟须进一步探索非正式制度对农地市场化交易的作用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坤在  许恒周  迟旭  
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分别作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代理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从制度理论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二者在农地转出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分析了二者存在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规模对农地转出的相互作用不显著,而农地确权和宗族网络强度均能显著提高农地转出概率,并且二者在总体上出现功能重叠,即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替代效应。但是随着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强度分别发挥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其替代效应逐渐不显著,且呈现互补效应趋势。农地确权与宗族网络的交互项对农地转出对象和农地转出租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宗族网络显著提高了农地转向村外人的概率。从制度运行视角出发,引导减弱宗族网络对农地交易的干预和增强其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对进一步释放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推动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亟须进一步探索非正式制度对农地市场化交易的作用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Jeremy Foltz  
本文通过构建宗族网络作用于农户迁移选择的模型,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宗族网络对村庄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宗族网络对缓解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相比没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中更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族网络对低收入群农户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从宗族网络中获益更多。我们还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族网络对缩小收入差距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付明卫  叶静怡  
村干部监督制度缺失在中国具有普遍性。本文基于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相互博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从农村集体资源产权界定不清和宗族分化相互作用的角度,为村干部监督制度缺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研究发现:村干部掌握农村集体资源的非农用途转让权,故村干部职位具有潜在的租金收益,落实监督制度妨碍村干部获取租金,因而村干部反对落实监督制度;乡镇干部因和村干部分享租金,因而不会促使村干部落实监督制度;村民为了分享集体资源的收益,反对村干部不落实监督制度,但其反对只有村民达成集体行动后才能生效。在存在宗族分化的行政村,本族村干部对本族村民具有天然的正外部性,所以村民都偏好本族村干部。这种偏好和村干部的分而治之政策,导致不同宗族的村民达不成集体行动,结果监督制度缺失成为均衡。村干部监督制度缺失不仅是"资源诅咒",也是"血缘诅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以农业部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从宗族网络的角度考察了转型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行为。研究表明:(1)以家庭姓氏的人口比例衡量的宗族网络规模对家庭外出打工影响不大,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家庭的宗族网络强度。也就是说,相比于姓氏没有祠堂或家谱的家庭,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在姓氏有祠堂或家谱的家庭中更高。(2)围绕着宗族网络而产生的赠送或往来礼金,为其成员的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一种社会保险,从而促进外出打工。(3)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网络作为传统农村的典型特征,其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趋于弱化。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理解传统组织(如宗族)和现代制度(如市场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我们理...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建平  余晋晶  侯景怡  
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从金融支农视角探讨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与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地理邻接关系空间权重矩阵构建SDM模型,定量分析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从金融支农视角探讨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且这种作用在农业生产效率高的地区更明显;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相邻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主要通过凸显农地金融资本属性、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因此,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不仅有助于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而且有助于通过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必经之路。应优化农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基础推动农地经营权流转,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支农服务水平,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中的金融支农绩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梓榆  王定祥  
文章基于农业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从农户经营特征分化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异质性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机理,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全职型农户均有较强的土地转入意愿,但普通农户因土地流转市场缺失难以转入土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租承受能力较强且受到政府支持,转入土地较容易。非全职型农户中,兼业农户基于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与社保功能,倾向于维持现有土地规模;工商农户具有较强的土地转出意愿,但土地流转市场缺失、种粮补贴政策扭曲、土地社保功能突出制约其转出土地。据此政策启示:建立健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永甫  杨祖德  韦赟  
采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分析村干部在农地流转中的经营人角色,探究其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作为村庄经营人,村干部是农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农地流转经营人角色主要表现为农地租赁中的"中间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农业资本的合伙人。村干部参与农地流转有利于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推动农地流转的有效配置。但是,作为村庄经营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干部行为逻辑受到正式权力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俘获,导致村干部经营行为的自利性。因此,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应规范村干部的经营人角色,强化其公共身份,弱化其私人属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宝  陈琴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土地规模化经营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农民工自身传统的土地经营理念、不健全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民工家庭的土地仍然是"留"多"流"少,这对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应通过健全流转机制,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基本土地权益;规制政府行为,维护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价格体系等,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士银  朱红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海钦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的客观环境、政策影响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农地国有、所有权与产权相分离、农庄经营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佐发  王作功  
普惠金融的传统思维一直没有摆脱小额贷款和村镇银行等债权融资的模式。这种债权融资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面对的根本挑战,即过高的交易成本所造成的"麦克米伦缺口"。科斯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实质是用内部行政合约替代市场合约组织生产的方式,这种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通过信托公司把农地经营权的营运和融资结合起来,纳入一个企业内部,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为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