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1)
- 2023(7457)
- 2022(5964)
- 2021(5630)
- 2020(4339)
- 2019(9959)
- 2018(9593)
- 2017(17649)
- 2016(9559)
- 2015(10627)
- 2014(10223)
- 2013(9756)
- 2012(9122)
- 2011(8202)
- 2010(8297)
- 2009(7423)
- 2008(7363)
- 2007(6522)
- 2006(5863)
- 2005(4858)
- 学科
- 济(37718)
- 经济(37655)
- 业(27692)
- 农(26358)
- 管理(21787)
- 农业(18086)
- 企(17195)
- 企业(17195)
- 业经(12735)
- 地方(12519)
- 中国(11271)
- 方法(10627)
- 制(9534)
- 财(8970)
- 数学(8945)
- 数学方法(8855)
- 农业经济(7887)
- 发(7804)
- 学(6621)
- 体(6598)
- 发展(6510)
- 展(6505)
- 贸(6042)
- 贸易(6035)
- 融(5896)
- 金融(5892)
- 环境(5878)
- 工作(5838)
- 易(5806)
- 收入(5535)
- 机构
- 学院(128029)
- 大学(124760)
- 济(49742)
- 经济(48439)
- 管理(46807)
- 研究(45496)
- 理学(40048)
- 理学院(39501)
- 管理学(38903)
- 管理学院(38628)
- 中国(34300)
- 科学(26653)
- 京(26508)
- 农(25905)
- 财(23393)
- 中心(22146)
- 所(21407)
- 范(20063)
- 师范(19962)
- 江(19834)
- 研究所(19356)
- 业大(18971)
- 农业(18743)
- 财经(18293)
- 院(16591)
- 经(16584)
- 北京(16468)
- 师范大学(16151)
- 州(16145)
- 经济学(14783)
- 基金
- 项目(88699)
- 科学(70172)
- 研究(70143)
- 基金(63272)
- 家(55410)
- 国家(54397)
- 科学基金(46016)
- 社会(45462)
- 社会科(42499)
- 社会科学(42486)
- 省(35359)
- 基金项目(34137)
- 教育(30796)
- 编号(29810)
- 划(29437)
- 自然(27222)
- 自然科(26408)
- 自然科学(26399)
- 自然科学基金(25884)
- 成果(24569)
- 资助(23379)
- 发(20785)
- 课题(20661)
- 重点(19978)
- 部(19517)
- 国家社会(18740)
- 制(18297)
- 创(18246)
- 性(18020)
- 年(17195)
共检索到196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刘炳辉
宗族是中国乡村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在中国村庄治理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现代以来,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得以全面渗透,并对传统的宗族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以及偶然性因素的叠加,却造成了宗族参与村庄治理的不同症候。总结宗族型村落治理的现实经验以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出宗族参与现代村庄治理的一个类型学谱系:宗族在现代国家改造过程中,国家治理的组织体系与意识形态嵌入村落传统治理结构的不同程度,是产生宗族型村落不同治理后果的重要原因。依据国家与宗族在治理结构上的"组织互嵌度"与"意识形态耦合度",可以将现代宗族型村落概括为"博弈型宗族""对抗型宗族""边缘型宗族""治理型宗族"。其中"治理型宗族"是宗族接受现代国家改造的一个理想类型。横村的社区治理经验说明了"治理型宗族"的产生过程及其对村庄治理的积极意义,也阐释了传统治理资源对于现代乡村社会重建的可能价值。
关键词:
宗族 乡村治理 国家改造 治理型宗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刘炳辉
宗族是中国乡村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在中国村庄治理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现代以来,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得以全面渗透,并对传统的宗族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以及偶然性因素的叠加,却造成了宗族参与村庄治理的不同症候。总结宗族型村落治理的现实经验以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出宗族参与现代村庄治理的一个类型学谱系:宗族在现代国家改造过程中,国家治理的组织体系与意识形态嵌入村落传统治理结构的不同程度,是产生宗族型村落不同治理后果的重要原因。依据国家与宗族在治理结构上的"组织互嵌度"与
关键词:
宗族 乡村治理 国家改造 治理型宗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楼江 祝华军 蔡建秀
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庄布局分散、户均占地面积过大、房屋闲置现象。科学有效的村庄改造模式对缓解土地需求压力、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调研,分析了导致村庄建设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村庄改造的总体思路,同时对促进村庄改造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姚尚建 陶青青
基于城市理论的乡村建设正在改变城市郊区的村庄面貌。在严格的耕地保护与城市扩张的一组张力中,一些地方形成了村庄对于中心城市的依附地位,从而形成“半乡村化”的治理结构。半乡村化治理结构瓦解了熟人社会秩序,这一治理结构承认中心城市对于乡村的资源供给是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从而以城市“盆景”的空间造型扭曲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多维可能,并割断了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村人之间的治理联结。城市村庄的“盆景”化损害了乡村自身的特质,是城市公园在乡村的空间蔓延;村庄治理主体日益从城市任务下的基层承担者演化为城市“盆景”的营造者和展示者。“盆景”村庄的空心化趋向要求我们重新反思城乡功能分布的正当性,重新赋予城市村庄以产业与空间之意义。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半乡村化 村庄 盆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云南 姚洋 Jeremy Foltz
本文通过构建宗族网络作用于农户迁移选择的模型,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宗族网络对村庄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宗族网络对缓解村庄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相比没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有祠堂或家谱的村庄中更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族网络对低收入群农户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从宗族网络中获益更多。我们还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族网络对缩小收入差距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关键词:
宗族网络 收入分配 劳动力迁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叶敏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都市郊区农村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土客替代",表现为本地农民的流出与外地农民的大规模流入。"土客替代"的发生,虽然盘活了当地的农业资源,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治理问题。例如,外地农民群体性的频繁流动,边缘化的社会生活,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在生产、生活领域都对地方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治理压力。为了实现社区的维稳目标,基层政府通常会采取策略主义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对郊区农村的长远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通过对SH市郊区农村的考察,探讨了如何在社区的层面上形成有效的统分关系,通过更具包容性的整体性治理手段,促进都市郊区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
农民农 土客替代 整体性治理 社区治理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宇锋
本文考察了行政村层面的宗族结构、村庄规模对村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更垄断的基于血缘等级身份的宗族力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但会在以整个村为生产单位时提供更强的协调能力。小的村庄由于社会网络更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而过大的规模也会降低社会网络作用。由于规模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前的行政区化,而在市场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最优规模可能会大于原有的划分规模。使用CGSS(2005)400村的数据分析支持了这些推测,我们发现垄断型宗族结构的村庄平均收入更低,并且方差更大,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收入呈倒U型曲线关系,最优规模约6.4千人,而绝大部分村的规模小于这个值。
关键词:
宗族结构 村庄规模 村民收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慧娟 施国庆 贾永飞
老年人是失地农民群体中的特殊成员,对土地、房屋、农村生活方式等的依赖比其他群体更加显著。如何保障农村失地老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妥善解决其养老问题,使其能够在征地拆迁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征地拆迁前后老年人的生产、生活状态的变化的分析,剖析因征地拆迁导致房屋置换、土地置换和角色置换给农村失地老人带来的利益得失,分析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住房保障、养老保险、权益保障等方面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失地老人 征地拆迁 置换 养老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洁
城郊地区毗邻城市,具备地理和信息双重优势。然而,由于城乡长期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统筹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郊地区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契机。本次南京市新农村建设评估突破了以往以总体达标为主的评价思路,以市属64个乡镇为评价对象,在全面明确总体状况的同时,侧重街镇之间的横向比较,对全市郊县各个涉农街镇的优势、弱项进行全方位把握。
关键词:
统筹城乡 新农村建设 评价方法 城市郊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静怡 韩佳伟
在存在信息不对称、上级政府无法完全监督和约束村干部行为的情况下,村民选举制度是对村干部问责和村务监督的基本保障,由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主事有利于村民对其监督问责和激励提升自治效果。基于民政部2005年"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支持了上述结论。由通过村民选举产生的村主任和体现村民选举意愿的"一肩挑"主事的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村民对村干部的问责效果;在宗族文化传统相对较弱的地区,"一肩挑"管理模式对村干部问责的影响最大对村主任主事与村支书主事的影响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坚持国家提倡的村支书候选人由村民推举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将发挥选举制度对村干部的问责和激励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关键词:
村庄管理模式 自治效果 问责机制 宗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伟艳 卢大伟 谌龙 张娇娇
根据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资产对福利的作用机制,采用武汉市郊区6村505份样本,应用模糊综合评判与基尼系数,对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村多维资产差距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农村社区资产差距较明显,其中显著缩小了文化资产的差距,扩大了自然资产的差距;资产差距显著降低了新型农村社区的福利,对福利的影响达到-37.3%。在考虑资产差距的情况下,传统农村整体福利为0.134,新型农村社区福利为0.181,除自然资产外,其他资产水平均得到了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福利,但忽视了自然资产的建设。因此,未来的新型农村建设应加强对自然资产的重视和保护,促进社区各类资产协调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剑锋 周子彦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论文首先研究了村庄公共支出在提高农户融资可得性中的作用,而后,又分别分析了村务公开程度、宗族组织发展水平对村庄公共支出融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庄公共支出通过增加农户的投资水平以及信任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户非正规融资的可得性。且随着村庄到县城距离的缩短,公共支出的正规融资效应愈发明显。另外,村务公开程度越高,公共支出效率及其融资效应会越强,而宗族组织的发展可能会降低公共支出效率,使公共支出的融资效应不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童伟
为剖析宗族与地方行政力量在土地产权实施过程中的互动特征,文章利用2014年CLDS数据,分析了宗族和行政力量对村庄地权实施的影响。在以民主选举表征民主治理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宗族的存在会抑制土地法律文书的发放,并激励土地调整。在引入民主选举对宗族作用的调节效应后发现,在实施民主选举的村庄中,因传统惯习内嵌于基层治理,导致宗族对土地法律文书发放的抑制性增强。研究还发现,族权与行政权"合谋"会抑制土地法律文书的发放和土地调整,但民主选举会通过约束行政权和放活自治权,使二者的关系由行政权"绑架"族权变为宗族发挥自治功能。为避免行政权与族权"合谋"造成的治权资本化,并对非正式社会安排的自我实施功能加以合理利用,建议通过行政权让位自治权,政府治理扶持村民自治,治理单元多元化和自治功能下放等方式,发挥非正式社会安排在村庄地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土地产权 宗族 民主选举 民主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红鸽
传统家庭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迁移的结构性冲击下,养老功能的发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新农保政策也因制度设计缺陷无法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农村现行养老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鉴于家庭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让家庭之外的社会资源注入家庭内部将家庭养老功能外化,通过增强内力——家庭经济实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家庭政策支持),壮大外源——政府、社区和集体支持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内源式生长和外源给予强力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