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6)
2023(6116)
2022(5106)
2021(4483)
2020(3433)
2019(7841)
2018(7636)
2017(14297)
2016(7706)
2015(8611)
2014(8730)
2013(8653)
2012(8538)
2011(7870)
2010(8066)
2009(7338)
2008(7262)
2007(6613)
2006(6094)
2005(5913)
作者
(23098)
(19166)
(19004)
(17730)
(12316)
(9179)
(8649)
(7398)
(7381)
(6929)
(6572)
(6408)
(6228)
(6218)
(6035)
(5757)
(5659)
(5525)
(5512)
(5455)
(4962)
(4755)
(4645)
(4487)
(4375)
(4316)
(4289)
(4258)
(3957)
(3815)
学科
(39522)
经济(39483)
(19425)
管理(17513)
地方(16816)
中国(15492)
(14454)
企业(14454)
(12124)
业经(11083)
地方经济(9424)
方法(9319)
(8836)
农业(8570)
(7735)
金融(7731)
(7479)
银行(7471)
(7401)
数学(6649)
(6610)
发展(6604)
(6581)
数学方法(6576)
(6527)
贸易(6515)
环境(6479)
(6469)
(6362)
(6183)
机构
学院(112351)
大学(108898)
(46325)
经济(45260)
研究(44344)
管理(38607)
中国(33722)
理学(31659)
理学院(31165)
管理学(30650)
管理学院(30415)
科学(26258)
(24924)
(22902)
(21079)
研究所(20356)
中心(19787)
(19422)
(19229)
(18481)
师范(18321)
北京(16521)
(15959)
(15815)
财经(15592)
(14785)
农业(14745)
业大(14569)
师范大学(14509)
(13973)
基金
项目(67940)
科学(53424)
研究(53219)
基金(46369)
(39787)
国家(39242)
社会(33636)
科学基金(33158)
社会科(31813)
社会科学(31810)
(28676)
基金项目(23964)
教育(23693)
(23369)
编号(22596)
(21783)
成果(19275)
自然(19093)
自然科(18621)
自然科学(18619)
资助(18462)
自然科学基金(18265)
发展(17960)
(17623)
课题(16885)
重点(15703)
(14348)
(14120)
(13916)
规划(13411)
期刊
(63657)
经济(63657)
研究(39301)
中国(30454)
(20233)
教育(18380)
管理(16848)
学报(15854)
科学(15820)
(14709)
(14134)
金融(14134)
农业(14020)
大学(12359)
业经(12349)
学学(11363)
技术(10358)
经济研究(9840)
问题(8078)
财经(7768)
(7363)
图书(6858)
(6806)
(6352)
商业(6286)
(6270)
论坛(6270)
世界(6067)
(5949)
现代(5517)
共检索到193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川川  马光荣  
本文基于CFPS数据和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宗族文化对男孩偏好和女性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宗族文化强度同地区男孩偏好和女性发展显著相关,表现为宗族文化势力越强,性别比失衡越严重,女性与男性教育差距越大。以宋代民族战争作为工具变量,本文进一步估计了宗族文化对人口性别比和两性教育差距的因果影响,得到同OLS估计一致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城市化和教育进步在影响和改变传统宗族文化中可能发生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川川  马光荣  
本文基于CFPS数据和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宗族文化对男孩偏好和女性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宗族文化强度同地区男孩偏好和女性发展显著相关,表现为宗族文化势力越强,性别比失衡越严重,女性与男性教育差距越大。以宋代民族战争作为工具变量,本文进一步估计了宗族文化对人口性别比和两性教育差距的因果影响,得到同OLS估计一致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城市化和教育进步在影响和改变传统宗族文化中可能发生的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程佳朦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宗族文化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所在村居的宗族文化越强,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水平越低。利用移民样本控制了宗族文化的环境因素后,传承因素仍然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该影响在控制了村居固定效应后仍然显著。对于城市女性而言,宗族文化对劳动参与的影响显著减弱。对于处于生育和非生育阶段的女性,宗族文化对劳动参与均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宗族文化增强了个人的传统性别观念与家庭观念,且不会影响劳动力需求。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博  范辰辰  
本文使用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资本额从宏观层面衡量微型金融机构繁荣程度,通过家谱数量衡量宗族文化影响强弱,检验传统宗族文化对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宗族文化对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资本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正式制度环境较好、对内部成员"特殊信任"程度较高的地区,宗族文化对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积极影响更大。本文进一步利用山东437家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数据,发现宗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当地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规模、资金周转率以及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同时降低信贷风险,为宗族文化在宏观层面对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积极效应提供了微观基础。本文不仅拓展了宗族文化和社会资本影响金融发展的系列研究,而且从加强微型金融机构诚信文化建设和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燕  
男孩偏好在中国普遍存在,早已为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然而,究竟已生子女的性别对生育率产生了多大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定量的回答。本文利用抽样调查的资料,应用寿命表分析及Arnold-指标方法,定量计算了妇女己经生育的子女的性别对妇女以后的生育行为的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贾先文  
"聚族而居"的现实决定了宗族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排除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积极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内涵视角,宗族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内源式和社会性发展以及开发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宗族对经济学中经济不均衡发展解释乏力、经济理性假设缺陷,以及信息不完备和契约履行困境能起到解释或补充作用。宗族促进了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目标的多元化、机制的人性化、效果的优越化。因此,政府应尊重农村社区现实,利用、引导和改造宗族关系建立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良性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谯旭  
偏好原本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一种选择排序,一般由二元关系来反映。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偏好在经济中进一步引申为决策者(player)的行为选择的根源。在偏好的驱使下,决策者做出相应的选择行为。下文系统地讨论偏好的几个方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于文超   朱丽琴   梁平汉  
企业与上下游客户之间的商业纠纷会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加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交易成本。现有研究大多从正式制度的视角探讨商业纠纷治理路径,忽视了宗族文化塑造的非正式制度在商业纠纷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2005年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传统宗族文化化解商业纠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能够显著减少企业面临的商业纠纷,从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机制检验表明,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可以降低企业履约环境的不确定性,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分享,从而帮助企业在纠纷中获得更好的司法保护。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男孩偏好是导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妇女是男孩偏好传统的受害者,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基于性别的差别待遇事件。这些事件会对妇女自身的性别观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章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妇女生命历程中的事件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妇女生命历程各个不同阶段中,她们所经历的一系列基于性别的差别性待遇的影响会不断累积,让她们逐渐感知到两性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增加妇女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甚至这些经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都会对妇女的男孩偏好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弱化妇女男孩偏好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的文化诠释和制度分析,说明了生育“男孩偏好”的文化根源和制度基础。指出:在中国社会,男孩具有女孩所不具备的价值、特别是家庭和社会价值;同时“男孩偏好”是一种源于家庭制度和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制度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制度与文化的冲突,要扭转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韦艳,李树茁,费尔德曼  
文章使用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在生育政策实施的不同时期的男孩偏好和人工流产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流产与出生性别比的时间趋势、特征和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在只有两个孩子的妇女中,第一孩为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后进行人工流产的风险显著高于第一孩为男孩的妇女。这些结果揭示了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的普遍存在和男孩偏好对人工流产的重要影响,验证了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上升的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男孩偏好是导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妇女是男孩偏好传统的受害者,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基于性别的差别待遇事件。这些事件会对妇女自身的性别观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章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妇女生命历程中的事件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妇女生命历程各个不同阶段中,她们所经历的一系列基于性别的差别性待遇的影响会不断累积,让她们逐渐感知到两性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增加妇女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甚至这些经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都会对妇女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龚为纲  
文章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两个层面论证男孩偏好的区域差异,发现华南地区男孩偏好明显强于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并使该地区生育数量下降速度滞后,出生性别比转变速度缓慢,生育数量的下降挤压性别偏好进而导致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构成"阻滞—失衡型生育转变";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男孩偏好相对较弱,生育率下降过程快、时间早,而且出生性别比在转变过程中基本平衡,生育率的下降与出生性别比相对稳定之间并行不悖,构成"平滑—均衡型生育转变";华北地区类型稍微复杂一些,其中的中原地区偏向于"阻滞—失衡型",而冀鲁地区则偏向于"平滑—均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梦晗  杨凡  
使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性别视角——老年人性别和子女性别,分析老年人的不同子女性别结构以及居住模式对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所获得的朋友网络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没有儿子对老年男性的朋友网络支持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对老年女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仅与配偶同住,若能同时与儿子居住对老年男性获得朋友网络支持有正面影响。此外,居住模式的影响存在城乡、区域的异质性。对老年人所获得朋友网络支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前社会传统文化下老年人家庭状况对其可能获得的家庭之外的社会网络支持的影响,识别更可能面临社会隔离风险、需要更多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对与养老保障相关的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